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李家祥:强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史研究

2017-06-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7
转发:0
评论:0
李家祥:强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史研究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家祥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德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家祥

  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具有现实意义,突出体现在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对经济学史研究的高度重视,在方法论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经济学说史考察是《资本论》创作的前提基础

  《资本论》创作与经济学说史研究紧密相连,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从创作历程看,经济学说史的研究贯穿始终,是《资本论》创作的前提基础。《资本论》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一是1850—1853年撰写的《伦敦笔记》。此时,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1850年,马克思几乎整天待在大英博物馆,重新阅读斯密、李嘉图著作的原文,以及穆勒等经济学家的著作,共写下24本摘录笔记。其中论及了多方面内容,着重研究货币理论,批判“货币数量论”;批判李嘉图级差地租理论;考察经济危机理论,肯定斯密的有关思想,批判麦克库洛赫、蒲鲁东等人的思想。这些都为《资本论》的写作提供了必要准备。二是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撰写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是《资本论》的最初手稿,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如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作计划,即六册结构等。在此期间,马克思第一次区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三是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作为《资本论》创作的第二个稿本,马克思共写下23本、1742页的笔记,其主体部分为《剩余价值理论》,由该手稿的第6—15册、18册、20—23册的部分内容构成,属于政治经济学说史。马克思本计划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资本一般》一章的附录,但在考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时,中断了理论研究,转而对剩余价值理论史展开详细分析,以便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划清界限。《资本论》的创作也由此出现转折。1862年,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发表自己的著作,计划写出四册,其中第四册为理论史。后来又继续写作手稿,并于1867年9月出版德文版第一卷。

  第二,从创作成果看,经济学说史评判构成《资本论》的重要特色和基本内容。《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可见,学说史研究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资本论》第一卷引用著作约260部(篇),大部分为经济学论著;涉及人物近600名,遍及各派经济学家和知名专家,还包括一位中国清朝主管经济事务、有货币著作的官员王茂荫。《资本论》中有多处对以往经济学说的明确评判,与所要阐述理论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如在“商品和货币”篇的附录中,有针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部分,专设“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一节予以批判,堪称重视学说史考察的代表,也体现了马克思理论思考的科学态度。

  第三,从创作方法看,经济学说史研究突出重点、夯实基础。马克思对经济学说史的系统研究,以剩余价值理论作为核心和始点,没有追求写出专门系统的政治经济学史著作。写作剩余价值理论史又是围绕其起源和实质两大难题进行的,即针对如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雇佣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解释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的矛盾,搭建理论史框架,《剩余价值理论》的三个分册以此编排观点并予以评论。这体现了马克思围绕重点开展研究,突出重要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马克思宁肯放下自己原有的理论研究计划,集中时间专门撰写学说史部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补充内容,既突出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史,又陆续增加了对价值理论、地租理论史等的探讨,从而保证创新的理论大厦奠基在坚固的基础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历史背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假设和理论中的问题日益明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较早察觉到这些问题的思想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依定律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
· 东汉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机构的强化
历史东汉王朝的阶级攀础刘秀创建的东汉王朝。是在南职,颖川、河北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本身是豪强地主,他的亲信、大臣也大都是这样。为创建东汉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中大都是豪强地主。刘秀的姐夫邓晨家,·“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其妹婿李通,“世以货殖著姓今,与其父皆仕于王莽。”刘秀的母舅樊宏,也是南阳著名的豪强地主,“世善农稼,好货殖”,有田三百余顷,占有众多的依胀农民和奴隶。刘秀的其他文武大、东汉王朝建立后,追随刘秀的豪强地主,都封侯食邑,成了新的贵族。以这些新贵族、官僚为核心,联结地主,豪商,形成强大的豪强地主阶层。东汉王朝对豪强地主的利益,倍加保护。在经济上,维护豪强地主田庄的大土地占有制;在政治上,则通过“察举”和“征碎”的选举制度,保障他们从故的特权,使荣强地主牢牢地控制着中央相地方各级政权。
· 强化学习
导论基本的强化学习模型包括:环境状态的集合S{\displaystyleS};动作的集合A{\displaystyleA};在状态之间转换的规则;规定转换后“即时奖励”的规则;描述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的规则。规则通常是随机的。主体通常可以观察即时奖励和最后一次转换。在许多模型中,主体被假设为可以观察现有的环境状态,这种情况称为“完全可观测”(fullobservability),反之则称为“部分可观测”(partialobservability)。有时,主体被允许的动作是有限的(例如,你使用的钱不能多于你所拥有的)。强化学习的主体与环境基于离散的时间步长相作用。在每一个时间t{\displaystylet},主体接收到一个观测ot{\displaystyleo_{t}},通常其中包含奖励rt{\displaystyler_{t}}。然后,它从允许的集合中选择一个动作at{\displayst...
· 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起源约翰·凯恩斯提出凯恩斯主义后,一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对其进行了发展,例如约翰·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了IS/LM模型,随后在20世纪50、60、70年代时,部分经济学为应对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挑战,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进行了发展,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此而生。内容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进了一步,约翰·凯恩斯把国家干预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应急措施,而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者则把国家干预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他们主张在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让经济平稳发展,另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偏重财政政策,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以对经济的刺激更为有力。后续1970年代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了...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成员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起源自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奥地利经济学派。后期的成员包括了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人物-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以及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军的芝加哥学派。参见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英语:NewClassicaleconomics)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语:Neo-Keynesianeconomics)第二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语:NewKeynesianeconomics)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