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装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期,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被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祭祀在当时是从国家到家族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时穿着的服饰,一方面十分庄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的哲学意识和社会理念。
国王或皇帝在祭祀时穿着的服饰称冕服,分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礼服有上衣下裳组成,上衣代表天,是青黑色的;下裳代表地,是赤色的;脚上穿的鞋也是红色的;腰系宽大的腰带。
人们从商周古文献的记载到传世的历代帝王画像中发现,个个朝代的皇帝不过是在承袭古制中加些更改,以至形成了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一直到19世纪初的清代末年,延续了长达4000年的以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商周时规定,除了天子和大贵族,其他人是不能享用丝帛、绢绮、锦绣和精细的麻织物等高级服装用料的。但在桑蚕养殖和丝绸织造发达的齐鲁等地,一些大商人与诸侯贵族一样,食必梁肉、衣必文秀。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称裳。衣后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仅在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周代是礼乐制度完善的朝代,服饰也被纳入礼的范畴。王朝设立司服一职,专管君王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级别官员穿着冠服的形制。形成了一套条文繁杂、等级严明的服饰仪规,以严内外,辨亲疏。
商周以来的传统服装,一般包括称为襦的丝绵短袍,只有两条裤管,没有裆的套裤,外穿上衣和下裳。这种服装虽在表现穿衣人身份地位方面有特定的审美意义,但穿起来十分繁复,费时费力,活动也很不方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的强烈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