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袁绍用人看如何当老板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7
转发:0
评论:0
从袁绍用人看如何当老板 ,只不过呢,这种分法有个问题,那就是也有一些人按籍贯看,并不在这两个集团内,这种人

只不过呢,这种分法有个问题,那就是也有一些人按籍贯看,并不在这两个集团内,这种人怎么分呢?比如许攸,方先生认为他属于颍川集团,这一点偶是要持保留意见的。

尽管许攸和袁绍在年青时就是“奔走之友”,但从他最终叛变这一行径看,他与袁绍更多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方先生认为的颍川集团的人物,比如郭图、辛评,他们与袁绍之间的关系是带有浓厚的乡党政治背景的,这一点许攸并不具备。也就是说,许攸事实上是处在核心集团的边缘,与之处境相当的还有逢纪。当然,在袁绍最初跑到渤海时,许攸与逢纪随同前往,这时他们确实是袁绍身边的骨干,但在袁绍夺得冀州之后,情况必然出现变化。

首先就是颍川集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称之为豫州集团)的出现,颍川集团原本是韩馥做冀州牧时,为了巩固政权而利用乡党关系笼络的一批精英,而恰恰就是这批人,在袁绍取代韩馥这件事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后汉书·臧洪传》注引英雄记云:袁绍使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说韩馥,使让冀州与绍。

《三国志·袁绍传》则说是“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

除去来历不明的那个张景明和袁绍的外甥高干外,其余的说客均为颍川人士,可以说,颍川集团这一招釜底抽薪,是韩馥信心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当计首功。颍川人士不但与袁绍同属豫州,而且在韩馥时期就已经在河北打下一定的根基,因此,袁绍入主冀州,无疑要倚重这一集团。

至于河北集团,方先生认为是袁绍有意扶持,一方面网罗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牵制颍川集团,这个观点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笔者倒认为,河北人氏进入袁绍集团,与其说其有意扶持,不如说形势所逼,自古燕赵多义士,河北名将辈出,显然是颍川甚至豫州不能相比的。

应该说,袁绍绝不可能,也绝不可以甩开河北的本土精英来干大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河北人氏是否有形成集团,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问,因为河北的这批精英,来自不同的郡县,甚至象田丰这样的,其实早在袁绍跑到渤海时,就已经成为其主要谋士了。因此,笔者认为,河北集团未必有,即便有,尽管人数众多,但相较颍川集团,其内部结构也是相对松散的。

颍川集团和河北精英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冲突,或者存在人事上的竞争关系,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袁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相互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同时他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原本与他共过患难的许攸、逢纪这些人,如

何安排?尽管我们不知道诸多的细节,但从最后的结果看,袁绍在处理内部关系问题上,没能取得太好的效果,结果内讧不断,最终导致其本人和家族的败亡。 我们先看许攸,我们从各种资料综合来看,许攸应当是那种热衷于名利的人,他是不甘心自己被边缘化的,但是很不幸,以他的才干和出身,不论在袁绍手下还是在曹操手下,他都很难跻身核心集团。许攸是南阳人,不在颍川集团之列,但他的资历,特别是他与袁绍的交情,让他觉得自己是应该被重视的,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所能做的,有且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人,即所谓的损人利己。于是,袁绍阵营中第一个不安定因素就此产生。逢纪面对的情况与许攸差不多,但也许他要更加内敛一些,不如许攸这么明显和过分。

颍川集团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一点许攸是很清楚的,他也不可能和袁绍的乡党们叫板。那么他能够的人,就只有河北人士,当然,还是逢纪。为什么官渡之战时,荀彧断定逢纪和审配会在后方整许攸?笔者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当初荀彧在袁绍阵营中时,早已对他们的敌对关系有所洞悉,甚至他们的不和,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实。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中一则审配与逢纪的故事:后审配任用,与纪不睦。或有谗配于绍,绍问纪,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纪答曰:“先日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善之,卒不废配。配由是更与纪为亲善。

笔者认为,这个故事里说“或有谗于绍”,那个谗毁审配的人,极有可能就是许攸,而逢纪之所以要帮审配一把,也是出于自救的考虑,他貌似公允地拉了审配一把,一方面在袁绍面前得分,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暂时的盟友。如果说河北集团多少有些子虚乌有的话,审逢集团,却是不争的事实。为避免遭受而拉帮结派,逢纪和审配,袁绍阵营中的第二个不安定因素也开始发酵了。

两个不安定因素够不够?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够了。但袁绍说不,不够,他还有第三个,那就是颍川集团,尤其是郭图。颍川集团按说是不可动摇的,但这批人实在太过精明,太能算计,太有危机感。颍川集团说起来主要是三个人,荀谌、辛评、郭图,有意思的是,似乎这三个人又分别叫了自己的族人来投奔袁绍,荀彧和荀谌就是兄弟,辛毗也是辛评的亲弟弟,根据学者们的考证和推断,郭嘉和郭图至少也是同族,如果荀彧和郭嘉没有离开袁绍,那这个颍川六人组合,可真算得上是个全明星阵容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六人组合,显然是出于颍川集团对权势的渴望,而他们对于河北人氏的中伤,几乎也是从未停止的,尤其是郭图郭大侠,俺还在修练《三国演义》初中级的时候,就已经被他毁人不倦的精神所深深打动,铭记在心。

元勋、骨干、新锐,这就是袁绍阵营中恐怖的“三股势力”,这样的三股势力,其实在现实中也是很多见的,倚老卖老的元勋,抢班夺权的骨干,眼高手低的新锐,真正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袁绍用人看如何当老板
这话说已故历史学家方诗铭方老先生有个观点,认为袁绍取得冀州以后,手下的人形成了两个集团,颍川集团和河北集团。这个观点是不是方先生首创,不得而知,但这种划分方式,似乎由来已久,现在也很流行,咳咳,也很让人感冒,包括我这个粪青在内。只不过呢,这种分法有个问题,那就是也有一些人按籍贯看,并不在这两个集团内,这种人怎么分呢?比如许攸,方先生认为他属于颍川集团,这一点偶是要持保留意见的。尽管许攸和袁绍在年青时就是“奔走之友”,但从他最终叛变这一行径看,他与袁绍更多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而方先生认为的颍川集团的人物,比如郭图、辛评,他们与袁绍之间的关系是带有浓厚的乡党政治背景的,这一点许攸并不具备。也就是说,许攸事实上是处在核心集团的边缘,与之处境相当的还有逢纪。当然,在袁绍最初跑到渤海时,许攸与逢纪随同前往,这时他们确实是袁绍身边的骨干,但在袁绍夺得冀州之后,情况必然出现变化。首先就是颍川集团(其实...
· ,看宋太祖如何从将军成为君王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著名名军事统帅、军事家。祖籍涿州。后汉初从军,隶枢密使郭威帐下。郭威称帝建后周,为皇帝卫军东西班行首。显德元年,于高平之战中,在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等畏战退却,后周帝柴荣亲自闯阵之时,随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各率骑2000,主动出击,转败为胜,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二年,后周攻后蜀秦、凤等州,久攻未下。奉命前往察看地形、分析战势,言秦、凤可取。世宗从之,果败蜀兵。三年,后周攻南唐,率前锋军倍道奇袭清流关,断南唐军退路,大败数倍于己之南唐军,俘获皇甫晖、姚凤两员大将,并克滁州。不久,左翼军占领扬州,南唐军渡江反击,赵匡胤随张永德率兵近2000守六合,后发制人,打退2万余南唐军反扑,俘斩5000余,升殿前都指挥使,后授定国军节...
· 从博陵看崔氏
· 从歌谣看广德关姓来源
清同治年后,广德市民主要来自豫、鄂等省的移民,由各籍移民带来的原籍民歌丰富多彩,异彩纷呈。1958年广德县文联曾组织文化干部和业余爱好者下乡采风,成果颇丰。并与文化馆联合编印《广德民间诗歌集》二辑,收录民间歌谣600余首,其中,有关关姓的有两首。广德民间歌谣选录广德关姓大多来自湖北省,其中一支来自于钟祥市。钟祥市丰乐镇关集营关姐门前一棵槐,手攀槐树等郎来。娘问女儿望么事,我望槐花几时开,差点说出“望郎来”。“么事”一词是湖北方言。山西大槐树关公老家在山西运城,大槐树在洪洞县,两地相距180多公里,大槐树是移民文化的源头,“关姐门前一棵槐”,中国人有寻根祭祖的传统,歌谣中的一棵槐很可能就是指的大槐树。运城至洪洞的路线距离姐在门前纳鞋底,针眼好似鱼子密,郎问鞋底是谁的,羞的关姐把头低:“不是你的是谁的!”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
· 从司马篡位看历史兴衰
从汉以来,朝廷中总要有很多的派别,而在天资英武的曹操的统帅下,矛盾没有暴露出来,其实仔细看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每个开国领袖可以让好多的矛盾隐藏起来,因为他们当时有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比如要统一国家,大敌当前等等,但当他死后,他手下的势力有时根据他的子女的继承等原因而划分成相互敌对的几个派系。而曹操雄才大略,他平衡势力的能力很强,而且他可以提拔很多出身于行伍的卑贱之士,无论谋臣或者武将。但这些武将就和延续汉择才制度的其他官员有着根本的冲突。所以在魏朝廷中明显存在两个主要派别,就是出身贫贱的将领和出身高贵的将领,其实从后期的陈群定九品中正法,可以明显感觉到。后来晋有名言,寒门无上品(这令我想起了王猛说的话)。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他手下的出身贫寒文官和武将都是建了极大的贡献的,这个时期矛盾并不明显。但国家在三分后比较安定,魏也在积蓄平吴灭蜀的准备的时候,这个矛盾开始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