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5
转发:0
评论:0
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 ,1700多年前,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沦海”,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历史地位,碣石山

  1700多年前,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沦海”,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历史地位,碣石山由此名扬天下。而曹操东临之碣石到底在哪里?历代学者在研究、在探寻、从山东找到河北,从渤海西岸找到渤海北岸,从中国找到朝鲜,从陆地找到海中。虽然考释者纷坛,但觅得真迹者较少,且历史影响不大。这已成了“千古碣石谜案”。

  

  碣石山复名之后,我们禹贡碣石山研究会,将研究重点由禹贡碣石在无棣,转到了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上。这些虽然已被历史证明、专家认定,成为不容置疑的历史实事。但是,同志们的一些新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集》是研究魏武帝曹操的权威性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曹操《观沧海》写于什么地方。但是,我们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理出曹操的踪迹,从其踪迹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曹操“东临揭石”就发生在无棣确石山。

  

  曹操生于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他在历史上特别有建树的大半生,是在河南、河北、山东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黄河下游各郡县。曹操在黄巾起义中,转战齐鲁各地数十载。“初平三年(192年),操进兵攻黄巾于寿张(今山东东平)东……冬,操追黄巾至济南,黄巾败降,得戎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集》)。黄巾军起义失败后,其残部在沿海各地又奋战数载,曹操率军追杀。在碣石山南40多公里处(今阳信)有一黄巾寨村,附近有一“黄巾家”,据《阳信县志》记载是“东汉末年合葬黄巾将士的”遗迹。

  

  曹操由此起家,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逐步掌握了对山东、河北的控制权,先后曾任过多处地方长官。“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颖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三国志·武帝纪》)。近考治所在今章丘县城附近,距碣石山一百多公里。兴平二年(195年)操41岁,“十月,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曹操集》)建安九年(204年)操50岁,“献帝令操领冀州牧”(《曹操集》)。此时无棣属“冀州渤海郡”(《无棣县志》)。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三国时期……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禹贡九州),但其时东汉帝国已分裂,九州制只能在曹操统治下地域内实行。”“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北。”(《续汉书·郡国志》)此时,无棣据冀州渤海郡治所几十公里。据《曹操集》记载,曹操任冀州牧后,颁布《收田租令》,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重豪强兼并之法,调整混乱的

赋税制度,严禁豪强把应交的赋税强迫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民代纳,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  

  无棣秦属厌次县,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置阳信,属阳信县,历史上就为战略要地之一、韩信曾在碣石山南端信阳城屯过兵。仅举一例,足以证明历代皇家非常重视此地。据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教授着《学史集》记载:“阳信长公主的父亲是汉景帝,因其封邑在阳信(今山东无棣),又是长女,故号称阳信长公主。”她即是汉武帝的大姐,又是武帝与卫子夫相结合,为刘氏传宗接代的大媒人,还是武帝的舅子媳妇,即大将军卫青之妻。做为媒人,阳信长公主见汉武帝与陈皇后婚后十年无子,为其弟,为社稷,她都非常着急。因此,不俱陈皇后嫉妒,费尽心机选身边美女卫子夫与武帝刘彻。卫生三女一男,男即太子刘据。武帝大悦,后封卫为皇后,令长公主常住京城。阳信长公主的前夫为平阳侯曹寿,因此,她又称平阳公主。曹寿患恶性传染病之后,诏令独自迁返平阳(今山西临汾)。正值青春壮年的长公主倍感寂寞,于是自主选婿。“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汉书·卫青))。于是,长公主遂托卫皇后为媒,由汉武帝下诏,命卫青大将军尚长公主。公主先卫青去世,二人合葬于茂陵。(摘自安作璋《秦汉时期的公主》)。汉武帝“元封元年……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汉书》)一为求仙,二为巡视,同时也拜访大姐的封邑地碣石,以谢长公主踢美女之恩。汉武帝来到喝石后,活动颇多。据记载:“临渤海望祀蓬莱”,(《无棣县志·事纪》)举行过祀祠活动;下诏免碣石东侧一村税赋,该村故名“帝赐街”(见《无棣县志·古迹》);“封河间献王子担为干童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在碣石山西北几十公里处,筑武帝台。据《魏氏土地记》:“章武东一百里,有武帝台……俗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这一段发生在封建社会,公主敢于自主婚姻,追求幸福,与骑奴相结合的奇特姻缘;汉武帝拜访封邑、尊重大姐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碣石在春秋时亦称无棣,将此封给娇贵的长公主,其意义非同一般。它说明了这一地方古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同时,人才济济,有“天子之气”,是一块宝地。所以被秦始皇封为厌次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是一块“战略要地”。于是,便有了曹操

东临之碣石,发惊世浩叹的《观沦海》。“建安十一年三月,并州悉平。”“八月曹操东讨海贼管承”。(《资治通鉴》)曹操夺取并州之后,北方四州(冀、幽、青、并)皆归操,正在为南打荆州刘表,还是北伐乌桓举棋不定时,惊闻青州海滨海贼滥杀无辜,起兵作乱。遂“曹率张(合阝)、乐进、李典,渡过黄河向东征青州海滨郡县的海盗头目管承。”(《曹操》,台湾陈文德着)  

  无棣当时地处于冀州与青州边壤,是海贼、强盗频繁出没的地方。据《后汉书》载:“永初四年,张伯路与渤海、平原贼刘文和、周光等攻厌次。杀县令。”“延熹八年,渤海妖贼盖登等称‘太上皇帝’。”“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十月,黄巾转渤海,公孙瓒与战东光。”

  

  荀谌曰:“渤海虽郡,其实州也。”袁绍就是以渤海太守起家,被推为各路诸侯的盟主,联合伐童卓的。曹操自领冀州牧,当然对渤海郡倍加重视,对起兵作乱的“海贼”必讨之。(见《三国志》)将碣石作为要地标在自己的军事地图上。(见《三国演义》卷首地图)并在此修平虏渠以通海运。(见《曹操年表》)实施税赋改革,减轻百姓负担,以收拢民心。(见《曹操集》)为统一华夏,奠定其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实际上,当时北方大局已定,如果扫清管承海贼,再北上讨伐辽桓,实为顺手牵羊、马到成功。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三国志》 注引《魏书》)率军途经渤海郡之碣石,面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茫茫大海,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王之尊”、“天子之气”,一气呵成《观沧海》这首千古不朽的著名诗篇。

  

  

  “建安”是汉献帝(196--219年)的年号,而史称“建安文学”时期,并非仅限于这二十四年,而是指汉末魏初。统领这一辉煌时代的,在文学上特别有建树的则是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因此说,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魏氏奏秋》)的一代袅雄。

  

  《步出夏门行》组诗,是曹操现存二十余篇诗词中,最为典型的一篇,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欣赏。晋朝王敦常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用如意敲唾壶来打拍子,壶口都敲缺了。《见《世说新语·豪爽篇》)可见它是如何的脍炙人口。《资治通鉴》载:“魏主(拓跋治)大明二年……二月丙子,登碣石,观沧海;戊寅,南如信都,畋于广川。”效法曹操欲统一北方,也想发惊世浩叹,一举实现“霸业”,结果

是只学其“表”,未得其“里”,无功而返。一代伟人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自北而南,“横扫千军如卷席”,解放了全中国,1954年夏天,在北戴河,毛主席远眺祖国大好河山,联想起曹诗《观沧海》,“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对魏武帝的雄才大略予以充分的肯定。有所区别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诗的特点是“苍凉慷概”,而《观沧海》则是多“慷慨”、少“苍凉”,只有一句“秋风萧瑟”,被毛主席引用了。  

  “遗篇”的“遗址”究竟在何处呢?其实细读曹诗《步出夏门行》,不难发现,曹操所临之碣石,就在当时其所辖的地盘上--古冀州渤海郡之碣石。“渤海郡东有碣石,谓之渤碣。”(晋伏琛《齐地记》)那么,《观沧海》应该就是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自并州东略边境,征讨海贼管承,途经渤海郡之碣石有感而发。并非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登临昌黎碣石时所作。

  

  《步出夏门行》组诗分为“艳”辞(序曲)、“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五部分。这五部分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记下了建安十一年秋八月,操东征海贼管承,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还邺的整个过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是它将战争前的决策、战争中的残酷、胜利后的喜悦,都跃然纸上:开篇“艳”中写到“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砚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其大意为:起初打算南征荆州,恩泽江南人民,但郭嘉认为先北伐为好。面对两种意见,犹豫不决。讨伐海贼管承,到达渤海郡碣石,还在酝酿是南征还是北伐,面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心惆怅”。诗中“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两次用“我”字,笔者查了现存操诗二十余首,用“我”的地方达十六处之多。操以“相王之尊”,面对现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如同“朕”,是“大写”的“我”。“我”字只有在自己的控制区属于自己的才能称其“我”,在别人的控制区属于别人的则称其为“他”;属于自己的在别人手里,可用“还我”,如“还我河山”,属于自己的,并且又到达此处,则可称为“至我”。所以诗中“经过至我碣石”,应理解为到达曹操所领冀州牡的渤海郡之碣石。因为,当时整个北方四州(冀、幽、青、并)皆归操,只有幽州东部还为乌桓占领。“经过至我踢石”,“不知当复何从”,还未确定是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讲《观沦海》是北伐乌桓胜利回师时,途经昌黎碣石有感而发。由此可见,此诗为北伐乌桓前,即建安十一年东征管承,登临渤海

郡之碣石时所作。  

  从北伐乌桓战争整个过程看,曹操从未至昌黎碣石。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操出兵北伐乌桓,“时方夏水雨,而滨海垮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操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也就是说,因沿海路时逢夏季雨灾不通,因此田畴率部为向导,走“卢龙小道”,直袭柳城,根本没走昌黎碣石。“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时天寒且早,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数千匹马以为粮,凿地入三十八丈方得水。”(《资治通鉴》)加之曹心腹大将郭嘉患病在易县;南方刘表又蠢蠢欲动;“乙巳,黄巾军杀死济南王(刘)(上“斌”下“贝”)”(《资治通鉴》)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势,心急如焚、忧国忧民的曹丞相,那有心思单枪匹马,轻车简从绕道近300公里(柳城至昌黎)去登碣石、看大海。假设确实绕道昌黎碣石,那么曹操看到的绝不是“秋风萧瑟”的景象,而是“北风排徊”,“繁霜霖霖”的“冬十月”了。

  

  “艳”之后使是著名的诗篇《观沧海》,开头便是“东临竭石”,“东临”这个方位词的意思非常明确,当时操的大本营在邺城(今河北临津)。曹操是位现实主义诗人,用词是非常准确的。到达渤海郡碣石只能是东临,而不能称为南临或北临。诗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色,非常符合东汉末年现鲁北当时的状况。一个“经过至我碣石”在前,一个“东临碣石”在后,曹诗将“遗篇”的“遗址”交待的再明白不过了。

  

  组诗中两次提到“碣石”,说明碣石在古代地理位置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古诗文中引用“碣石”的并非曹操一人。自《尚书·禹贡》 “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首载碣石后,“碣石”作为标识山,出现在许多诗词和文章中。如唐朝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 中“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将“碣石”、“潇湘”喻为地北天南。在司马迁《货殖列传序》中“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将“龙门”“碣石”喻为西、东。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直接将碣石标在燕国南端。又如战国时期一篇著名文章,传宋玉所作,题曰《宋玉对楚王问》。文中,宋玉自比鸟中之凤,鱼中之鲲,曰:“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髻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其大意为,鲲鱼早上从黄河上游出发,到黄河入海处碣石山,还能见太阳,凉晒一下鱼脊,再返回今河南商丘孟诸大

湖中宿营。小小的鲵鳅怎能与之相比呢?宋玉的回答,夸张、浪漫不提,但就涉及到碣石又悟出以下道理,一是碣石山作为标识山,历史上名气很大,被许多文人所引用;二是碣石山就在古黄河入海口,今山东无棣马谷山的位置,并非它处。  

  这么多名人提碣石、用竭石,不仅仅因为它作为海畔山、导航之标识,而且还在于碣石附近发生的许多故事,赋予了禹贡碣石山以神秘的色彩。

  

  在古代,东方沧海被赋予仙人出没的地方,曹操就有“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之句(《气出唱》)。碣石山则是秦始皇入海求仙的活动中心之一,在其西侧几十公里,有两处古迹,一名“千童城”;一名“丱兮城”,均是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仙的发航地之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载:“千童城在山东无棣县西南境。《寰宇记》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童女千人入海求不死之药,筑此城以居之。”关于“丱兮城”,“丱兮”一词大概典出《诗经·齐风》“总角丱兮”,“总角”是古代儿童的代称,“丱”字象形,如儿童将头发在两鬓角扎成发髻之状。《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丱兮城,在直隶盐山县东北,相传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筑城侨居童男女,故名。”《盐山县志》云:“高城县东北岭,旧有丱兮城”。秦始皇在九河入海处,导航标识碣石附近,连筑两座城,作为方士训练童男童女的场所。在沿海一带筑“秦台”若干,以便登高远望,企盼“长生不老”之药。并于“后三年(前215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汉书·郊祀志》)据当地传说,当时从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健康漂亮的男女青少年,何止千人。有的在多日单调枯燥的训练过程中,耐不住寂寞;有的惧怕风高浪涌、前途未卜等等,纷纷结队逃跑,流入人间。这个传说,其准确性有待考察,但是徐福东渡遗迹仍在;这方的姑娘、小伙自古以来长得特别漂亮确是实事。难怪曹丕在《钓竿行》中云:“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吟诵情诗呢。连鲁连仲这样的大才,也封地不要,千金不受,而“东蹈沦海”(《煌煌京洛行》)享受田园之乐去了。

  

  当然,作为身处战乱、“志在千里”的曹操,他是无暇顾及“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的。(《美女篇》曹植)建安十一年,虽北方四州已归属曹,但“三郡乌丸承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十余万户”(《三国志·武帝纪》)东方又有海贼管承作乱。“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歼,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嵩里行》)曹孟德多么想“云行雨步”,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因此说,踌躇满志

的曹操,在秋高气爽的建安十一年八月,自并州东略边境,渡过黄河,挺进渤海,杀强盗、驱海贼,势如破竹。途经厌次县城,挥笔写下了“太和元气”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到达渤海郡之碣石,在自己的地盘,站在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上,面对即将统一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于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带着胜利的喜悦和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心壮志,喷薄而出。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盖世之作--《观沧海》由此而来。--选自《渤海晨刊》2002年8月27日。本刊转载于郭云鹰主编《禹贡碣石山》

作者:郭云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
1700多年前,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沦海”,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历史地位,碣石山由此名扬天下。而曹操东临之碣石到底在哪里?历代学者在研究、在探寻、从山东找到河北,从渤海西岸找到渤海北岸,从中国找到朝鲜,从陆地找到海中。虽然考释者纷坛,但觅得真迹者较少,且历史影响不大。这已成了“千古碣石谜案”。碣石山复名之后,我们禹贡碣石山研究会,将研究重点由禹贡碣石在无棣,转到了曹操东临之碣石在无棣上。这些虽然已被历史证明、专家认定,成为不容置疑的历史实事。但是,同志们的一些新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上、从曹操“足迹”谈曹操东临之碣石《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集》是研究魏武帝曹操的权威性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曹操《观沧海》写于什么地方。但是,我们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理出曹操的踪迹,从其踪迹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曹操“东临揭石”就发生在无棣确石山。曹操生于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他在历史...
· 东临碣石有遗篇:杂说曹操
1959年毛泽东到北戴河,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充分表达了他对曹操的怀念、敬仰之情。毛泽东不满意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歪曲,主张替曹操翻案。我们审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当然不能以〈〈三国演义〉〉中或戏台上的白脸奸雄形象为论调,或将二者混为一谈。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盖棺而难以论定的人物,曹操即是其一。在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位核论乡党人物的许邵预言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到很是得意。这个评语被窜改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人也以“乱世奸雄”来评定曹操。对于历史上曹操花面奸臣的形象,鲁迅说:“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
· 东临碣石有遗篇:杂说曹操
1959年毛泽东到北戴河,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充分表达了他对曹操的怀念、敬仰之情。毛泽东不满意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歪曲,主张替曹操翻案。我们审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当然不能以〈〈三国演义〉〉中或戏台上的白脸奸雄形象为论调,或将二者混为一谈。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盖棺而难以论定的人物,曹操即是其一。在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位核论乡党人物的许邵预言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到很是得意。这个评语被窜改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人也以“乱世奸雄”来评定曹操。对于历史上曹操花面奸臣的形象,鲁迅说:“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
· 曹操北伐袭取辽西除祸患 老骥伏枥东临碣石有遗篇
碣石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村止锚湾的海岸。当年曹操在此写下千古名句。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示意图。提起曹操,人们很容易想起铜雀台,想起赤壁,想起煮酒论英雄,想起官渡之战。但紧接着官渡战事的另一场大战却长时间地被人忽略,以渲染战事为长的《三国演义》也仅仅用了一页多的篇幅来描写这场历时四个多月的血腥大战,其中关于乌桓的败亡更是惜墨如金,堪堪只用了几十字。其实,北征乌桓是曹操一生中绝难忘记的经历,劳师远征,山高路险,错走一步就会导致全军覆灭……尤其是在这场远征中,他平生最倚重、最器重的谋臣郭嘉因不堪劳累病死,更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虚国而征曹操决定赌一把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五月,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城外,大雨倾盆。一支大军在泥泞的路上静悄悄地推进。刷刷的雨声裹着脚步、马蹄、车轮声,天阴得像冬日的黄昏,沉闷、肃杀。军伍当中一辆战车里,曹操一言不发,阴郁得可怕。此...
· 钱王后裔在山东临沂
临沂,山东省临沂市,在山东省东南部,兖石铁路线上,沂河流贯,辖兰山、罗庄、河东三区和沂南、郯城、沂水、苍山、费县、平邑、莒南、蒙阴、临沭九县。汉置临沂县,唐、宋、为沂州治。明为沂州,清代为沂州府,置兰山县,为府治。1913年废府,复名临沂县。1958年改市。《元和郡县志》:临沂县“东临沂水,故名之”。市区人口二百多万人。工业有煤炭、纺织、陶瓷、建材、化工、机械等。农产品有小麦、稻、大豆、玉米、甘薯、高梁等。为鲁东南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中心。市东南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名胜古迹有洗砚池、汤头村温泉、银雀山、汉墓群。一、钱氏溯源临沂钱氏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始迁祖钱继道在明朝迁入,世代繁衍,人口骤增,多分房在临近居住,因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家谱遗失,字派较乱,在临沂磊石生存近500年的钱氏已传17世。磊石钱氏族人企盼有一部家谱。多年来已在多处寻根、采访、调查、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2006年9月钱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