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三国演义》的分则和版本演化研究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1
转发:0
评论:0
《三国演义》的分则和版本演化研究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中有多种线索,其中通过研究分则,是研究各种版本演
内容摘要《 三国 演义》版本演化研究中有多种线索,其中通过研究分则,是研究各种版本演化的两个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分则,不同版本的“分则处”基本相同,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有两处分则不同。经过分析,一般认为原本的分则处与嘉靖元年本一致,而叶逢春本发生了错误。通过分析各种版本的分则处,可以分析版本演化过程。

《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

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等)的研究,对其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现在一种观点认为:一些版本比嘉靖元年本出版年代晚的“志传本”的祖本,保留了比嘉靖元年本更早的内容,“志传本”的祖本可能更接近于罗贯中的原着。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嘉靖元年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目前对此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的,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非常多,包括书名、则(段、节)目、分则、分卷、情节(关索、伍伯等)、小字注(“旧本”)、脱文、语言、数字、人名、地名、“论”、“赞”、“评”、周静轩诗等。1、书名:《三国演义》有多种书名,而且许多版本中各卷的书名也不一致,主要书名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通过详细分析《三国演义》的书名,希望能探讨《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化,以及探讨《三国演义》原本的书名。但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2、序言:各种版本一般都有“序言”,这些序言也提供了一些分析《三国演义》版本的线索,很值得研究,。3、题署:不同版本的作者题署不同,嘉靖元年本的作者题署为“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版本题署为“东原罗本贯中编次”,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题署?哪个题署更合理,更可能是作者自己的题署?目前也很难判断。4、分卷:这些版本都分为240则,但不同的版本分卷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l 二十四卷:嘉靖元年本、李卓吾评本、李渔评本;l 十二卷:周曰校、夏振宇等“演义”系列本;l 十卷:叶逢春本;l 二十卷:《三国志传》系列、钟伯敬评本。l 六卷:《三国英雄志传》系列二酉堂等刊本。《三国演义》分卷是如何演化的?《三国演义》原本是多少卷?很值得研究,目前很难判断。5、则(节、段)目:各种版本则(节、段)目的字数不同,嘉靖元年本都为七字,很整齐。而《三国志传》系列本则目的字数有五、六、七、八字等多种。一种意见认为,《三国演义》原本的则(节、段)目的字数不整齐,而嘉靖元年本修改为整齐的七字。但必须注意,反过来从整齐的七字,修改为不整齐的五、六、七、八字也是可以成立的,只是哪种可能性更大。经过详细分析,要根据则目判断版本的先后还是困难的。6、分则(节、段)处:不同版本的“分则处”基本相同,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有两处分则不同,总共有27则不同。经过分析,一般认为原本的分则处与嘉靖元年本一致,而叶逢春本发生了错误。但理论上,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7、人物表:各种版本正文前一般都有一个人物表,嘉靖元年本称为《三国志宗僚》,叶逢春本称为《三国君臣 姓氏附录》,两书的人物表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别,而到底哪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还需要仔细分析。8、年代记录: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每卷的卷首或卷末都有类似《资治通鉴》的年代起止记录,而嘉靖元年本却没有。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有年代起止记录,与叶逢春本一致。但相反,这些年代起止记录是后补的可能性也存在。9、总歌:在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卷一首有三十二句的七言“总歌”,而嘉靖元年的修髯子《引》中也有六十四句七言诗。《三国演义》原本是否有“总歌”?如有是什么样,也需要研究。10、图像:嘉靖元年本没有图像,而叶逢春本等《三国志传》系列本都采用上图下文形式。特别注意的是叶逢春本卷首有元峰子序文“三国志传加像序”,这说明在叶逢春本之前有大量没有图象的《三国演义》,叶逢春本并非最早的刻本,《三国演义》原本很可能是无图象的。11、 故事情节: 很早就有学者发现各种《三国演义》版本中有些故事情节不同,嘉靖元年本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故事情节上差别举例如下。l 关索(花关索): 这是《三国演义》版本中最大、最突出的情节差异。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都没有任何关索故事,但以后的“演义”系列本和“志传”系列本都有不同的关索(花关索)故事,现在一般认为《三国演义》原本没有关索故事,但还有学者认为原本中本来就有关索(花关索)故事,而没有关索(花关索)故事是了。另外,如关索(花关索)是后插入的,它是是如何插入的,还值得研究。l 伍伯 关羽水淹七军中,叶逢春描写庞德有一部将名“伍伯”,而嘉靖元年本中却为“五百人”或“五百将”。查《三国志·庞德传》应为“伍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罗贯中阅读《三国志》非常仔细,决不会犯如此错误,所以应该是叶逢春本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不是“铁证”,理论上不能排除罗贯中犯错误、后来版本做了修订的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更大,还很难判断。l 颜良之死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之死在不同版本中的描述不同。在毛本、李卓吾等评本中,关羽杀到颜良面前时,颜良还未及问话,就被关羽所杀。颜良这样不加抵抗地被杀很奇怪。但在周曰校本中,有一小段双行小字“补注”,说刘备在颜良出征前曾与颜良打招呼,以致其丧失警惕而被杀。嘉靖元年本也有这一段完全相同的双行小字注,只是没有“补注”字样。而查“志传”系列,发现这段描述不是双行小字注,而是正文。从这些变化,可以认为,原本中确有这段描述,在嘉靖元年本中改成了双行小字注,而到李卓吾和毛评本中,则完全删除了这段描述。l 糜夫人之死 长坂坡之战糜夫人自杀身死,嘉靖元年本描述糜夫人是投井而死,而叶逢春本描写的却是触墙而死,二者截然不同。到底原本描写是哪样,很难判断。一些学者根据具体的描写和《三国志平话》的描写,认为叶逢春本可能接近原本,但这只是推测,反之也是可能的。l 张苞之死对于张苞之死,嘉靖元年本分在两则中描述,而叶逢春本集中在一则中就叙述清楚了。看似叶逢春本叙述更合理,但无法断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各种版本情节差异还很多,目前根据这些情节很难判断版本先后。12、人名人名、地名是有根据可查的,因此可以由此判断哪个版本有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人物的人名上,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学者试图从人名差别分析版本演化,这的确是一个分析思路[1]。但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但如张翼德(“志传”系列)和张益德(嘉靖元年本)这样多次出现的人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张翼德和张益德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仅根据这些差异,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3、地名、地理错误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地名、地理错误上,也有一些差异。如“寿张”、“寿阳”,“沂水关”、“汜水关”,“襄城”、“穣城”,“剑阁”、“剑关”等。是否可利用地名差异判断版本演化?这种分析的两个前提是,第一,这些错误不是传抄、刻印造成的,如果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传抄和刻印造成的,则这种分析就有疑问。“沂水关”(嘉靖元年本)、“汜水关”(“志传”系列)这样多次出现的地名错误,就肯定不会是传抄、刻印错误,而是刻意的修订。第二,必须判明,这些错误是原本就有的错误,以后的版本改正;还是原本没有错误,而是以后的版本修订中,发生了错误。但这种判别是非常困难德的,如“沂水关”、“汜水关”哪个是原本所用?哪个是修改后的?和人名一样,分析这些差异很难肯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4、数字 一些学者发现,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在一些数字上,也有一些差异,嘉靖元年本更合理,并据此判断嘉靖元年本更接近原本。但第一,这些差异并非全部是嘉靖元年更合理,第二,即便是嘉靖元年本正确,“志传”系列错误,也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嘉靖元年本正确,而叶逢春本“标新立异”修改成错误;另一种是“志传”系列出错,而嘉靖元年本做了改正。理论上浙两种情况都可能性存在,正说成立,反说也成立。所以从数字差异还很难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三国演义》原本。15、文史对照 在分析版本演化时,经常采用文史对照的分析方法。哪个版本的记述更接近历史,就认为哪个版本接近原本。这种分析的前提是,原本记述是与历史一致的,没有错误。但原本描写也可能就与历史不同,发生错误,而后来的版本发现错误,做了修改,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这种利用文史对照来判断版本演化要非常小心。16、文字比较:删节、脱文,叙述通顺、流畅各种版本的文字差异很大,各种版本都各有不同的删节、脱漏,脱文是判断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学者利用脱文判断版本演化,认为有脱文、衔接不合理的版本是后出、有遗漏的版本,无脱文的版本更接近原本。但脱文也不是“铁证”,相反的结果也有可能,即原本就有脱文、衔接不合理,而后的版本发现后,改正了。比较文字和脱文也是判别版本演化的一个因素,但分析的工作量很大,也可能很难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说明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7、同词脱文脱文包括一般的脱文和同词脱文(串句脱文)。嘉靖元年本和“志传”系列版本都各有串句脱文,二者串句脱文也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二者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利用串句脱文可以分析版本之间的承继关系,但很难判别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18、方言、俗语、读音 一些学者发现,“志传”系列的某些版本中保存了许多方言、俗语、谐音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据此认为“志传”系列更接近原本。但理论上也存在,原本并没有这些方言、俗语、谐音等,是后来的抄书人加入的,所以方言、俗语、谐音等也不是《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铁证。19、标点《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有的版本加了标点,有的版本没有标点。有标点的是嘉靖元年本和少量的“志传”系列本(如余象斗本),而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都没有标点。一般来说,版本演化应该是从无标点过渡到有标点。如果只这样,《三国演义》原本应该是无标点的,这样无标点的叶逢春本和其他绝大多数“志传”系列版本更接近罗贯中原本。20、周静轩诗 周静轩诗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在不同版本中周静轩诗有无、多少,差别很大,一些学者就根据各种版本收入的周静轩诗的差异,分析版本演化。经过详细分析,可以判断,《三国演义》原本中可能没有周静轩诗。而目前现存的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周静轩诗,所以可以认为在周静轩诗方面,嘉靖元年本可能接近原本面貌。21、论、赞、评 嘉靖元年本中存在大量来自史书的“论”、“赞”、“评”。一些学者仔细分析这些“论”、“赞”、“评”后,认为有些“论”、“赞”、“评”是嘉靖元年本后插入的。但理论上也存在,《三国演义》由于原本是文人据史书所编写,因此原来就有很多的“论”、“赞”、“评”。后来“志传”系列版本因为其读者是普通百姓,因此将嘉靖元年本中不易阅读的“论”、“赞”、“评”删去或改写了。所以“论”、“赞”、“评”也不是“铁证”。22、小字注 嘉靖元年本以及一些“志传”系列本都有一些小字注,这些小字注中提供了很多有关版本演化的线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最知名的小字注是“旧本”。这是研究《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条重要而关键的证据,不断被各钟文章所引用。嘉靖元年本的一条注释称:存在“旧本”,而各种“志传”系列版本正与“旧本”的特征一致,说明各种“志传”系列版本就是嘉靖元年本之前的“旧本”。这条证据不存在相反的解释,因此这是非常少的一个“铁证”,它证明现在看到的嘉靖元年本决非最早的版本,之前肯定存在“旧本”。其他小字注也很值得研究。由此可知,《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l 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二十多种线索,换个说法就是,所谓的《三国演义》实际包含这二十多方面特征。因此,不能泛泛而谈“哪个版本接近原本”。l 只能说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要分析哪个版本接近原版,应该明确说明在以上二十多方面,是在哪个方面接近原本?是在某些故事情节?某些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每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举出非常多的例证,都可以写成很长的论文。以上二十几个项目对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重要性各有不同,有的很重要,如故事情节、文字、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各种论赞评等,而有的不太重要,如人物表、年代记录、总歌等。针对某个项目,可能可以根据这个项目判别版本演化的先后。但可能是有的项目支持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有的项目支持“志传”系列版本接近原本。由于缺乏材料,只是可以说,在以上二十多个项目中,在某个项目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而从总体看,最终可能很难判别出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是本文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主导思路和结论,《三国演义》版本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决不能仅根据个别或少量的证据,就轻易判断某个版本接近《三国演义》原本。

各种版本的分则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不仅有些则目不同,而且分则也不同。所谓分则不同,就是同一段文字,有的版本在上一则,而有些版本在下一则。

版本一 文字一则目文字二文字三文字四版本一 文字一文字二则目文字三文字四版本一 文字一文字二则目文字三文字四版本一 文字一文字二文字三则目文字四图2 分则不同示意图
《三国演义》一共240则,统计主要的14种《三国演义》版本,即三种“演义”系列、四种“志传”系列繁本和七种“志传”系列简本,240则中有27则的分则不同,占总数的11.25%。

这27则不同版本分则很有规律,基本按照“演义”系列、“志传”系列繁本和“志传”系列简本,可分为三类:l 第一类有2则(33-34、65-66),“演义”系列(嘉靖元年本等)为一种、所有“志传”系列繁本为一种,大多数“志传”系列简本又是一种,即有三种分则方法;l 第二类有2则(60-61、231-232),“演义”系列(嘉靖元年本等)和多数“志传”系列繁本分则相同为一种,而汤宾尹本是单独一种,大多数“志传”系列简本是第三种,也有三种分则方法;l 第三类有23则,嘉靖元年本、“志传”系列繁本基本相同为一种,大多数“志传”系列简本为另一种,只有两种。 表3 各种版本分则统计表 序号则则目演义繁本简本嘉靖周曰夏振叶逢余象郑少汤宾刘龙黄正熊清熊佛朱鼎英雄133—34 曹操会兵击袁术AAABBBBCCCCCC265-66郭嘉遗计定辽东AAA×BBBBCC×CC360—61曹操仓亭破袁绍AAAAAABACCCCC4231-232姜维大战剑门关AAA×AABCCCCCC526—27迁銮舆曹操秉政AAAAAACACCCCC742—43曹公分兵拒袁绍AAAAAAAACAAAC853—54关云长五关斩将AAAAAAAACCCCA954—55云长擂鼓斩蔡阳AAAAAAAACCCCA1077—78诸葛亮博望烧屯AAA×AAAACC×CA11135—136魏王宫左慈掷杯AAAAAAACCCCCA12136-137曹操试神卜管辂AAAAAAA○C○○○A13137—138耿纪韦晃讨曹操AAAA AACCCCCA1438—39曹孟德许田射鹿AAAAAAAACCCCC1540—41青梅煮酒论英雄AAAAAAAACCCCC1666—67刘玄德襄阳赴会AAA×AAAACC×CC1789—90群英会瑜智蒋干AAAAAAA ACC×CC1898—99曹操败走华容道AAAAAAACCC×CC19105—106孙仲谋合淝大战AAAAAAACCC×CC6113—114耒阳张飞荐凤雏AAAAAACCCC×CC20131—132曹操杖杀伏皇后AAAAAAACCCCCC21144—145刘备进位汉中王AAAA×AACCCCCC22155—156魏太子曹丕秉政AAAA×AACCCCCC23175—176诸葛亮三擒孟获AAAA×AACCCCCC24176-177诸葛亮四擒孟获AAAA×AACCCCCC25184—185孔明以智伏姜维AAAA×AACCCCCC26207—208死诸葛走生仲达AAAA×AACCCCCC27230-231钟会邓艾取汉中AAA×AAACCCCCC 表4 不同版本分则分类统计表

则数则则目演义志传繁本汤宾尹本志传简本233-3465-66曹操会兵击袁术郭嘉遗计定辽东ABBC260-61231-232曹操仓亭破袁绍姜维大战剑门关AABC2326-27……230-231迁銮舆曹操秉政…………………钟会邓艾取汉中AAAC

第65-66则:郭嘉遗计定辽东 曹操唤二吕诈降高干 二吕建议去截寨(演义本65-66分则) 高干丢失壶关,投单于 单于不接受高干,高干返回被杀(志传简本65-66则) 曹操议论进攻二袁,北征乌桓 郭嘉力劝曹操北征 郭嘉病重,返回养病 曹操白狼山大破冒顿 曹操返回,郭嘉已经病故(志传繁本65-66分则) 郭嘉遗书曹操第33-34则:曹操会兵击袁术 关羽截杀袁术(志传繁本33-34分则) 吕布保韩、杨为官 陈珪阻吕布留韩、杨(志传简本33-34则) 袁术向孙策借兵 袁术大怒,杨大将劝阻 曹操令孙策起兵讨袁术(演义本33-34分则) 孙策听张昭劝回书曹操 曹操祭奠典韦 曹操起兵击袁术 刘备杀韩、杨,首级送曹操“志传”繁本脱落图4 不同版本分则不同示意图
以第一类三种版本分则都不同的第33-34、65-66则为例说明。

分析以上不同版本分则的情况统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演义”系列在“分则”上比“志传”系列繁本更接近原本:l “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27则中有25则分则相同,说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有共同的祖本。l “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27则中有2则分则不同,如上图所表示。造成这2则不同有“减、增”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减”,即“演义”系列是原貌,而“志传”系列繁本脱落了其中一部分文字(图中方框内文字),只好改变了分则的位置。另一种可能是相反的“增”,即“志传”繁本是原貌,而“演义”系列增加了一部分文字,因此改变了分则的位置。比较下来,第一种可能性更大。l 第一种分析可能性更大,即“演义”系列保留的是原本的面貌,而包括叶逢春本在内的“志传”系列繁本脱落了部分文字,是修改后的版本。这就是是说,在这两处分则上,以嘉靖元年本为代表的“演义”系列比以叶逢春本的“志传”系列繁本更接近原本。2、汤宾尹本特殊:汤宾尹本属于“志传”系列繁本,27则中有23则分则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完全相同。但汤宾尹本有2则(60-61、231-232则)分则与其他任何版本都不相同,这说明汤宾尹本是经过修订后的“繁本”,这通过汤宾尹本其他特征(周静轩诗等),也可以得到验证。3、“志传”系列简本分则混乱,说明简本是后出改编的版本:这27则中“志传”系列简本的分则非常复杂而混乱。l 27则“志传”系列简本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分则都完全不同。l 统计的六种“志传”系列简本(黄正甫、刘龙田、朱鼎臣、熊清波、熊佛贵、英雄谱),27则分则完全相同的有12则,占44.4%。l 六种简本中,有些版本的有些分则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分则相同,如刘龙田本27则中有15则分则与其他简本相同,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分则不同。但又有10则分则却与其他简本不同,反而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相同。熊清波、熊佛贵、朱鼎臣有1则、英雄谱有6则也属于这种情况。l 如果确认简本是从繁本后出改编的版本,则刘龙田、朱鼎臣、熊清波、熊佛贵、英雄谱的改编在分则上,27则中有部分则还没有改变“志传”系列繁本的分则。l 简本只有唯一的黄正甫本非常特殊,27则分则与其他简本不同,27则完全与“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不同,无一则相同。l 简本既然是从繁本后出,则分则改变少的版本应该在前,而改变多的版本应该在后。这样可由此判定,改变最少的刘龙田本应该是简本中最接近繁本,也是最早的简本。而黄正甫本改变最多,则应该是最晚出的简本。其他版本是中间的过渡版本。总之,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种版本的分则差异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这些规律可以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和原本面貌。通过对“分则”规律得分析,得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初步结论是:l “演义”系列的分则比“志传”系列繁本更接近原本。l 汤宾尹本是后出经过修订的版本。l “志传”系列简本是比“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晚出、经过修订的版本。l 简本中改变最少的刘龙田本应该是简本中最接近繁本,也就是最早的简本。

以上只是根据分则探讨《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勾画出《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在分则演化方面的一种最大可能性。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探索《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很多,除分则外,还有许多线索,如文字差异、周静轩诗、关索故事、论赞评、注解、方言、人名、地名等,不排除在其他线索方面,出现与分则演化路线不同的可能性。所以,以上根据分则探讨了版本早期演化过程和哪个版本在分则方面接近原本,而不是说这个版本就最接近原本。所以,需要反复说明,每种版本中都可能保留原本的一些面貌。《三国演义》问世后,经过长期反复的传抄,版本演变非常复杂。现存的各种版本中都可能保存有原本的痕迹,可能很难说清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就好比一个祖父有好几孙子,而每个孙子都可能保留祖父的部分摸样,但很难判断哪个儿子更象父亲。从总体看,虽然最终可能无法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但可以探讨,在某个项目(如则目、分则、周静轩诗、关索故事等)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2] 刘世德《关于〈三国志演义〉嘉靖刊本的几点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作者:周文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演义》的则目和版本演化研究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中有多种线索,其中通过研究则目标题,是研究各种版本演化的两个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则目,嘉靖元年本统一为七字,而叶逢春本的则目五、六、七、八字都有。对《三国演义》原本则目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嘉靖元年本先出者认为,原本为七字,叶逢春本等“志传”系列版本增字改变为的八字标题。而叶逢春本先出者认为,原本则目就是多字,而嘉靖元年本改为整齐划一的七字标题。但从七字标题和少一、两个字的六、五个字的标题看,叶逢春本先出者仍有合理的解释,而嘉靖元年本先出者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通过分析各种版本的则目,可以分析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
· 《三国演义》周静轩诗、关索故事与版本演化研究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中有大量周静轩诗,而《三国演义》原本中是没有周静轩诗的,这些诗并非都是“周静轩诗”,嘉靖元年本中12首没有署名的所谓“周静轩诗”,实际并非“周静轩诗”。周静轩诗最早可能是从叶逢春本开始插入的,以后又不断被改编。《三国演义》中有关索和“花关索”两种关索故事,原本也没有任何关索故事,两种关索故事也是在不同的版本中先后被分别插入的。综合分析不同版本的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可以探索《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研究在《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方面,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认为《三国演义》版本演化过程比较简单,嘉靖元年本是最早、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但近年来经国内外学者(如中国周强,澳大利亚柳存仁、马兰安、英国魏安,日本小川环树、西野贞治、金文京、上田望、中川谕等)的研究,对其演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现在一种观点认为:一些版本比嘉靖元年本出版年代晚的“志传本”的...
·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1968年,日本著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率先指出:明代万历以后出版的若干《三国》版本,包含嘉靖元年本完全没有的有关关索的情节,可见它们并非都是出自嘉靖元年本。1976年,澳大利亚著名华裔学者柳存仁教授发表《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一文,对《三国》版本源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新见。2...
·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
1968年,日本著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率先指出:明代万历以后出版的若干《三国》版本,包含嘉靖元年本完全没有的有关关索的情节,可见它们并非都是出自嘉靖元年本。1976年,澳大利亚著名华裔学者柳存仁教授发表《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一文,对《三国》版本源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新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7年1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在昆明举行首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以来,中外学者对《三国》版本的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里拈出两个问题,予以评述。一、关于版本演变的源流关系在现存的明代《三国》版本中,数量最多的是诸本《三国志传》。过去,由于上述对《三国》版本关系的误解,人们将其视为“俗本”而不予重视。对此,柳存仁在《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中首先提出异议,认为:“《三国志传》之刻本,今日所得见者虽为万历甚至天启年间所刊刻,时间固远在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然其...
· 二十世纪《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在版本的调查、辑录、整理和版本系统、衍变的考证以及罗贯中原本形态的探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整理和总结其中的得失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深化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关键词]《三国演义》文献学;版本研究;版本系统;版本衍变;原本形态《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且影响深远,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演变过程等情况,对研究长篇小说的源起、衍变、流播、创作规律等课题,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传统文史、学术观念的拘囿,二十世纪以前的《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几乎没有成果可言。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小说观念的发展建立,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努力,《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拟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对二十世纪《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