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煮酒侃三国》之:“小人物”张扬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2
转发:0
评论:0
《煮酒侃三国》之:“小人物”张扬 ,(一)张杨(?---198年),字稚叔,云中(今山西省原平西南)人。早年因为骁勇

(一)

张杨(?---198年),字稚叔,云中(今山西省原平西南)人。早年因为骁勇闻名并州,成为当时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任职从事一职。(《三国志%26#8226;张杨传》中说是武猛从事,据卢弼《三国志集解》中考证:这个职务就向《三国志%26#8226;张燕传》中的将兵从事一样属于汉末的临时所置)。虽然史料中没有关于张杨在并州期间的表现的记载,不过可以从吕布、张辽这时期的职务看出张杨的表现应该还是不错的。张辽的职务和张杨一样同是从事,勇冠三军的吕布比他们还要低一级,仅仅是个主薄。估计张杨在军事方面还是一点水平的,属于并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加强京城洛阳的军事力量,应付日益混乱的局势,组建了一支以宦官蹇硕为首的西园军,当时的袁绍和曹操分别在军中担任中军校尉和典军校尉。丁原派张杨带兵在西园军中担任代理司马,其目的大概有两个:一是显示对朝廷的忠诚,充实军队的力量;二来利用张杨了解朝廷的动向,加强自己和朝中各大势力的联系。从这一点来看,张杨在丁原的心目中的地位应该不低。

蹇硕被杀后,大将军何进取得了对西园军的控制权。为进一步补充力量,何进派张杨回并州招兵。张杨招募了一千多人后,就奉命驻守上党,协助当地的官兵进攻在此活动的“白波军”。也正因为如此,张杨错过了后来在洛阳发生的何进遇刺、袁绍诛宦、董卓乱政等一系列汉末重大政治事件。也许就是这个阴差阳错,为张杨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老首长丁原被杀了,好朋友吕布投靠董卓了。自己该何去何从呢?这时候的张杨成为了一个“政治孤儿”。这时候的他在干些什么呢?陈寿的交代也是含含糊糊的。《三国志%26#8226;张杨传》中的记载是:“进败,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究竟是张杨沦为盗匪去进攻官军还是政见不合而去平叛?从《三国志%26#8226;张杨传》中难以分辨。以当初张杨是奉命在上党剿匪的记载分析,估计沦为盗匪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和上党太守政见不合。不过,从张杨“略诸县”的行经的看出:张杨其实也干上了偷鸡摸狗的勾当,和做土匪也没有什么分别了。而且张杨还不仅仅是在上党做了一回土匪,在河内也是如此。《三国志%26#8226;常林传》中记载过“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张杨的并州同乡吕布后来也是“将士钞掠”(见《三国志%26#8226;吕布传

》),说明并州部队的纪律是很差的。虽然不能因此断定张杨变成了“贼”,但是也证明张杨这时候的日子过的的确不怎么样,已经是在到处流窜了。

张杨在与上党太守的交战中没有讨得什么便宜,于是张杨又到河内投靠了袁绍,加入了关东联军,总算是名正言顺地归队了。官兵---土匪---官兵,张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自身角色的三次转变。

不过张杨归队后的日子没有好过对久。袁绍分配给他的任务实在是不怎么样。没过多久,张杨又由一名官兵变成了人质,而且是匈奴的人质。

袁绍讨董之时,除了联合各大割据势力以外,还借用了匈奴的力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于扶罗和张杨一起投靠了袁绍,屯兵漳水。后来,于扶罗又叛离袁绍,劫持张杨出走,在邺城南被袁绍部将曲义击败,于扶罗打败黎阳的度辽将军耿祉。从时间上计算,张杨沦为人质的时间差不多有一年。这段经历对张杨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理由如下:

第一,于扶罗并没有加害于他,说明他与于扶罗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也说明他对匈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第二,沦为人质而不投降,无形之中也成为一个英雄,对提升个人形象有好处。

张杨的这一段经历似乎给他又带来了一个变化:当他回归后,接受了董卓的委任,当上了建义将军、河内太守。从河内的地理位置判断,张杨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加上原并州集团的大部分人员都随吕布投靠了董卓,此时董卓提拔张杨,虽有些拉拢的意思,但是估计和张杨的旧交们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二)

张杨接受董卓的委任担任河内太守,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立场有了一个微妙的转变。同时他的转变也随着时局的变幻而不断变化。这种政治立场的不断改变而伴随了张杨的一生。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自领兖州牧后,为表示自己对朝廷的效忠,派遣使者到长安上书。据《三国志%26#8226;钟繇传》记载:“是时,汉帝在,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但是当曹操的使者王必途经河内时却被张杨扣留。最终王必能够得以平安过境,全赖张杨的手下董昭的斡旋。董昭对张杨说:

“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见《三国志%26#8226;董昭传》,下同)

张杨的举动实在有些令人费解。不过最终张杨还是接受了董昭的建议,不但给王必

放行,还上表推荐曹操。同时,“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这可以看出张杨对于时局的看法似乎又有了一些变化,这回,张杨又出人意料的和曹操拉上了关系。

献帝在河东之时,张杨在安邑护驾有功,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这时候的张杨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迎取献帝返回故都洛阳。不过这个设想在部下的阻挠下最终未能实现。这回张杨又成为后汉王朝的忠臣孝子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被杨奉、董承、韩暹劫持返回故都洛阳。途现粮食供应不济的情况,张杨主动带着粮食在路上迎接,并和献帝一起来到洛阳,而且还派人重新修缮了部分残败不堪的洛阳宫殿。正当人们以为张杨就此可以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时候,张杨却表示:

“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见《三国志%26#8226;张杨传》)。

张杨放弃在朝中为官的机会,要回去继续去做自己的太守,朝廷无奈之下,也只好由的张杨了,授予了他一个大司马的虚职,算是对张杨的一种奖励。

张杨为什么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呢?显然张杨的举动有自己的打算。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中认为:“张杨与王邑这两位深明大义,具有实力的太守,却又爱避嫌疑,不愿意留在洛阳,蒙干预朝政之名,均回了他们职责所在的郡(河内郡与河东郡)。”笔者认为不尽然。其证据有二:

《三国志%26#8226;董昭传》中记载:“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亦云:“(曹操)既至,奏韩暹、张杨之罪。暹惧诛,单骑奔杨奉。帝以暹、杨有翼车驾之功,诏一切勿问。”

从第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杨同其他三人之间有矛盾,并且很可能发生过直接的冲突;从第二条资料中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出在到达洛阳以后,张杨和其他三人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曹操率部进京的一个借口,足见张杨的离去的原因和他自己所说的不太一样。因此黎东方先生所说的“爱避嫌疑,不愿意留在洛阳,蒙干预朝政之名”,未必站的住脚。笔者认为:或许避乱自保的成分更多一些。

(三)

张杨对待吕布,的确很够朋友。吕布先后投靠张杨两次,张杨都是没有二话。这里两种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26#8226;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

图布。布闻之,谓杨曰:“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杨于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

《后汉书%26#8226;吕布传》: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袁术待之甚厚。布自恃杀卓,有德袁氏,遂恣兵抄掠。术患之。布不安,复去从张杨于河内。时李傕等购募求布急,杨下诸将皆欲图之。布惧,谓杨曰:“与卿州里,今见杀,其功未必多。不如生卖布,可大得傕等爵宠。”杨以为然。有顷,布得走投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

《资治通鉴》:初平三年(壬申,公元一九二年)吕布自武关奔南阳,袁术待之甚厚。布自恃有功于袁氏,恣兵钞掠。术患之,布不自安,去从张杨于河内。李傕等购求布急,布又逃归袁绍。

哪一种更象张杨呢?这里笔者采信《英雄记》的说法。张杨和吕布原本就是旧交,张杨能够当上河内太守和吕布似乎有点关系。加上吕布说的话也有些道理,张杨应该会采纳。而且从后来吕布危难之时,张杨明知不敌曹操还要派兵策应吕布,都证明二人的交情的确不浅。吕布最终选择了离开张杨投奔袁绍,估计与“李傕等购募求布急,杨下诸将皆欲图之”有点关系。吕布似乎是主动离开的。

吕布在袁绍处遭遇危险再次投靠张杨时,张杨又一次收留了吕布。这回张杨可真的成了一个扶危救难的朋友了。不过这一次的时间也不长,很快吕布接受了张邈和陈宫的邀请去兖州做上了州牧。最后吕布在徐州被曹操消灭。而张杨则是在吕布危难的时候,“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也算是尽了做朋友的一份义务。不过张杨很快又被打算投靠曹操的部下杨丑杀死。而杨丑也没有落的什么好下场,“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众也”。张杨和他的河内地方势力从此从后汉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四)

如何看待象张杨这样的小人物呢?笔者认为:象张杨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本身并不具备争夺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在后汉末年纷乱的政治格局下,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何去何从难以定夺,成为纷乱格局下的政治迷途者,所以其政治立场也随着时局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官兵---土匪---官兵,到后来一会儿成为董卓的帮凶,一会儿又变成了朝廷的忠实子民,就说明张杨在乱世之中的应变能力和政治眼光比较差。面对如此错

综复杂的局面,张杨显得力不从心,四处化缘投机。对待正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的曹操,张杨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虽然在之前有过和曹操通好的经历,但是后来又因为自己的政治判断出现问题而与之为敌,招致杀身之祸;对待吕布,张杨虽然很够义气,但是却没有站在一个战略的角度加以分析,之前张杨的收留多少还显得有点眼光,但之后的策应实在是非常不理智:此时的吕布势力已经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而曹操却是如东升之日,迅速崛起,这也反衬出张杨拙劣的政治眼光,缺乏一个政治人物应有的敏锐。加上张杨性格上的懦弱(《三国志%26#8226;吕布传》注引《英雄记》曰:“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对部下的管束水平低劣,部下对其多有不服,最终难逃“授首于臣下”的下场。象张杨这样的例子,在乱世之中显得比较多见,这种小人物的下场通常也和张杨一样不得善终。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笔者看来,英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却是象张杨这样的乱世迷途者,也许就是这些小人物们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才成就了英雄们的辉煌吧。 作者:灿烂海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煮酒侃三国》之:“小人物”张扬
后汉末年群雄逐鹿,形势非常混乱。这其中既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氏兄弟等天下豪杰,又有董卓、袁术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时还有一些为人忽略和遗忘的“小人物”。本文所介绍的张杨就是其中之一。陈寿在《三国志?张杨传》中有了几百字来记述这位“小人物”的一生,最后给他的评语是:“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显然对张杨不屑一顾。但是通过对张杨一生的了解,却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小人物”的心态,更可以从他的身上也可以折射出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诸如张杨之类地方实力派们的处境。(一)张杨(?---198年),字稚叔,云中(今山西省原平西南)人。早年因为骁勇闻名并州,成为当时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任职从事一职。(《三国志?张杨传》中说是武猛从事,据卢弼《三国志集解》中考证:这个职务就向《三国志?张燕传》中的将兵从事一样属于汉末的临时所置)。虽然史料中没有关于张杨在并州期间的表现的记载,...
· 《煮酒侃三国》之曹操
在《三国演义》里,最倒霉的人物恐怕要数曹操了,罗贯中根据“拥刘贬曹”倾向的需要,把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完完全全写成了一个奸雄,多次有意的丑化曹操。《三国志%26#8226;武帝纪》及其它史料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曹操杀害吕伯奢。《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原本这事情就是一桩疑案,吕伯奢一家到底为何而死尚且是个疑问,而吕伯奢好象根本就没被杀。等这段历史疑案到了罗贯中的手里,罗贯中为了表现曹操狡诈多疑、忘恩负义、嗜杀成性,不但变成了吕家上下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被曹操杀害,还非要让吕伯奢也成了曹操的刀下鬼,临了还来了一句:“宁教...
· 《煮酒侃三国》之:名士田畴
(一)田畴(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自幼好读书击剑,在当地的名声很大。《三国志%26#8226;田畴传》中说“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幽州牧刘虞打算派遣使者到长安晋见汉献帝,以表达自己对东汉朝廷的忠诚,但由于当时路途遥远、盗匪横行,需要一位有胆有识而且又能随机应变的壮士来完成使命。刘虞的部下推荐了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田畴。刘虞便亲自向田畴发出了邀请。见面交谈之后刘虞对田畴非常赞赏,并任命田畴为从事,为他准备好车马。等到出使前,田畴对刘虞说:“目前道路阻隔,盗匪横行,若是公开打着官差的名义出使,反而会碍事。因此我想便装出发,抵达长安可能更容易些。得到刘虞的同意以后,田畴回到乡里,挑选门客等共二十多人共同赶赴长安。不过就连田畴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来一去竟然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田畴出发以后,历尽艰险,《三国志%26#8226;田畴传》中...
· 《煮酒侃三国》之曹操
《煮酒侃三国》之:倒霉的曹操在《三国演义》里,最倒霉的人物恐怕要数曹操了,罗贯中根据“拥刘贬曹”倾向的需要,把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人物,完完全全写成了一个奸雄,多次有意的丑化曹操。《三国志?武帝纪》及其它史料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曹操杀害吕伯奢。《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原本这事情就是一桩疑案,吕伯奢一家到底为何而死尚且是个疑问,而吕伯奢好象根本就没被杀。等这段历史疑案到了罗贯中的手里,罗贯中为了表现曹操狡诈多疑、忘恩负义、嗜杀成性,不但变成了吕家上下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被曹操杀害,还非要让吕伯奢也成了曹操的刀下鬼,临了还来了...
· 《煮酒侃三国》之:名士田畴
后汉末年先后出现了一大批名士,随着时局的变化,这批名士们也开始逐渐的分化。有的积极参与到群雄逐鹿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成为后汉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纵横家,这其中以诸葛亮最为突出;有的则是抱啸山林、不问世事、潜心治学,彻底成为山野之士,这其中又以大名鼎鼎的庞德公为首;还有一种,虽然无心政治,但却时刻关注时局的发展,并偶露峥嵘,虽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燕赵名士田畴就是这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田畴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思索。(一)田畴(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县)人。自幼好读书击剑,在当地的名声很大。《三国志?田畴传》中说“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幽州牧刘虞打算派遣使者到长安晋见汉献帝,以表达自己对东汉朝廷的忠诚,但由于当时路途遥远、盗匪横行,需要一位有胆有识而且又能随机应变的壮士来完成使命。刘虞的部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