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隆中、吴中对的比较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
转发:0
评论:0
隆中、吴中对的比较 ,他是这样说的:“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

  他是这样说的: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由得桓文乎?(以孙权前后语观之比,可推测,此时孙权不过想达到齐桓晋文的功业而已,对所谓“建帝”、“图天下”,是从未想过的。)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此时曹操虽官渡大胜,但袁绍残余势力仍有,且还有马超、韩遂、公孙康等人未服)。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此时,正是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两年后,也就是建安七年,袁绍忧死。又过五年,刘备三访诸葛亮,这便是闻名史册的三顾茅庐,在三顾茅庐中,同样诞生了一个惊人的战略规划,就是隆中对。

  两对相差七年,两者有着不少相似:

  (1)都认为曹操非首要对手

  此时此刻的曹操,远非当日可比,鲁肃的想法,曹操就如昔日的楚霸王,称霸天下,兵源充足,国富民强,其不可卒除,汉室之不可能复兴,便在于此。

  同样的,诸葛亮也抱持着同样想法,他认为曹操之优势,除了天时之外,“人谋”亦为其优势之一,所以即使“名微众寡”亦能胜袁绍,以弱为强,直到吞并袁绍,以是“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此诚不可争锋。”

  由此可知,诸葛亮与鲁肃以其优异的眼光,对当时情势下了恰当又相似的论点,就是“不可卒除”与“不可争锋”。

  (2)鼎足一方,以图天下

  因为曹操不是一时可除,为了日后生计,鲁肃和诸葛亮俱对其主提出首要方案。

  鲁肃认为当前孙权首要之务,是先“鼎足江东”,也惟有此,方有资格“以观天下之衅”,也才有可能除黄祖、伐刘表、夺取荆州,然后“竟长江所极”了。

  诸葛亮的情形与鲁肃略有不同,那是源于当时的刘备一无所有,所以,他劝说刘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授将军也”。同样也是先要求刘备拥有立足之地,这可言之为“鼎足荆州”,然后再向刘璋、张鲁动兵,于是“总揽英雄,跨有荆益之地,保其岩阻”。无独有偶,与鲁肃的“竟长江所极”有异曲同工之意。

  (3)因提出对策,受到宠爱,尔后同样受到同侪排挤

  鲁肃因吴中对,使得孙权发前所未有之图,大叹“此言非所及也”,可是张昭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鲁肃“谦下不足”,然后颇訾毁之,云其年少粗俗,实未可大用,但孙权

并不介意,反而益发尊重 。  而诸葛亮因为优秀的才能为刘备所欣赏、信任,所以“情好日密”,这引起了关张的不快,刘备听闻之后,也只淡淡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同样也是不受影响。

●【两对的差异】

  隆中对里,诸葛亮一开始便看出孙权对刘备可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毋宁是相当大并且有效的,所以也明白表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日后并也按此一蓝图而走。

  但在鲁肃的吴中对中,并没有说出孙权当时可依赖的盟友,“竟长江所极”之后,应当如何.鲁肃并没有说出显然的下文,原因是当时益州占有着为刘璋而非刘备,荆州为刘表而非刘备,对于刘璋,诸葛亮言其“暗弱”,想当然耳,鲁肃是不会考虑此人选,自不会要孙权与刘璋联手抗曹了。刘璋没有这个能力,也不符合鲁肃的理想。

  那么,鲁肃是否便抱着要吴国与魏国一对一,所谓的“二分策”呢?

  这种情况没有实现的可能,在鲁肃的计划里,也没有这一点。

  此时,刘表卒,鲁肃终于找到可以信赖的伙伴,于是,他对孙权说要出使荆州,表面是为“吊二子,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实际上却是要刘备“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以此观,鲁肃和诸葛亮抱持的同样想法,那就是,“孙刘联手,以抗曹操。”

  从后来只有鲁肃力主借给刘备长江以北四郡(再加上之前到手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共八郡,也就是荆州全境,所以《三国志》才有“求都督荆州”之记 )可更以了解鲁肃的想法,他之所以在吴中对中未提出,很大的原因是当时刘备吞不下荆州,几乎无立足机会与地方,孙权是不会想和这种人联手的。

  当然,孙权自己也吞不下(只会给曹操可乘之机),而刘表又不足以依恃,自然地,只得将这想法压下,等待日后行事.有可能,行之;不可能,便另找策略,这又可看出鲁肃过人之处了。

  读者们之所以产生“二分”的误解,在于未通盘熟悉鲁肃的作法。

  然则,其实也可以这么解释,鲁肃曾经产生过“二分”的想法,但他看到了刘备且称之为“天下枭雄”,而碍于当时情势,于是乎,推翻了以前的想法,进而规划共同抗曹的政治理念.不过,在下还是宁愿相信前说,就是,鲁肃从未有过二分的规划,当然,这是属于个人对历史的解读了。

作者:雁门张文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隆中、吴中对的比较
据《三国志。鲁肃传》载,周瑜荐鲁肃,权接见,语甚悦之,众宾客罢退后,鲁肃终于敢说出心中想法,而这个想法,先暂时称之为“吴中对”。他是这样说的:“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由得桓文乎?(以孙权前后语观之比,可推测,此时孙权不过想达到齐桓晋文的功业而已,对所谓“建帝”、“图天下”,是从未想过的。)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此时曹操虽官渡大胜,但袁绍残余势力仍有,且还有马超、韩遂、公孙康等人未服)。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此时,正是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两年后,也就是建安七年,袁绍忧死。又过五年,刘备三访诸葛亮,这便是闻名史册的三顾茅庐,在三顾茅庐中,同样诞生了一个惊人的战略规划,就是隆中对。...
· “隆中对”对刘备、关羽的毒害
我们经常说大意失荆州,大意是指的什么呢?毛泽东后来曾经很深刻的指出关羽的所谓的大意就是对孙刘联盟这个统一战线的高度迷信。我以为当非大家不能道此,毛泽东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虽然他说这句话时显然有着当时的政治背景,不过,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研究三国这一非常事件有着极大的启迪。孙刘联盟是历史形成的,在一段时期以来是孙刘各自利益的联合,孙权因为要腾出手来整顿交州的士家兄弟,也要对付桀骜不逊的山越,所以,孙权不仅同意鲁肃的建议,而且还把妹妹许给刘备,不能说没有羁縻的作用在里面,不过总的是联络政治感情。可是,随着沟通孙刘之间的最为重要的纽带鲁肃的病故,孙刘之间的分歧已经大于共同了。建安20年的平分荆州就很能说明孙刘联盟已经走向破裂的边缘。(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属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备。)鲁肃死于建安22年,在鲁肃死前,孙权已经属意于吕蒙了,吕蒙接替鲁肃后,就开始布置对关羽的偷袭工作,其实,这在...
· 关羽失荆州对隆中对有何影响?隆中对与关羽北伐冲突吗?
历史不是传说,也不是戏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比故事更精彩……一起来讨论“关羽失荆州对隆中对的影响”的相关话题,感受下您所了解的历史是否和我的一样呢?大意失荆州,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三国志·魏志·刘晔传》说:“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这是刘晔对曹丕所说的,代表了其时一般人的看法。关羽与刘备是在涿郡结识的,涿郡是刘备的家乡。当刘备“于乡里合徒众”之时,关羽与张飞即是他的左右手,“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下引文不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无...
· 隆中
诸葛亮躬耕地争议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真正的所在地,有隆中与南阳市卧龙岗两种说法,长期引发各界争议。历史地图中的标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东汉荆州刺史部地图显示南阳郡与南郡的边界犬牙交错,南郡东北部分在汉水以北,与南阳郡南部以绿林山为界,隶属南阳的邓县有一块在汉水以南,深入南郡襄阳境内。在该地图集的三国魏荆州地图里,隆中位于南阳郡邓县以南的襄阳郡境内,其东南部为南阳郡的樊城和襄阳郡的襄阳。张其昀监修的《中国历史地图》里标示隆中在襄阳西北方。沿革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大计,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应首先夺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等待时机,出兵北伐,进而达成统一之战略,这次谈话即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离开隆中后,其居住的竹篱草庐保存了下来。晋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
· 吴中
参考文献^《明史》(卷151):“吴中,字思正,武城人。洪武末,为营州后屯卫经历。成祖取大宁,迎降。以转饷捍御功,累迁至右都御史。永乐五年,改工部尚书。从北征,艰归。起复,改刑部。十九年,与夏原吉、方宾等同以言北征饷绌,忤旨系狱。仁宗即位,出之,复其官,兼詹事,加太子少保。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三年坐以官木石遗中官杨庆作宅,下狱,落宫保,夺禄一年。”^《明史》(卷151):“正统六年,殿工成,进少师。明年卒,年七十。追封茌平伯,谥荣襄。”^《明史》(卷151):“中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二十余年,北京宫殿,长、献、景三陵,皆中所营造。职务填委,规划井然。然不恤工匠,又湛于声色,时论鄙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