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百年千古论姜维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7
转发:0
评论:0
百年千古论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

  [北伐的继承者]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且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姜维后期北伐使军民疲惫,从而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然裴松之评维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中国历史有句老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确蜀国是灭亡了,但是罪不过姜维一人。后世对姜维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姜维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形,注定成为蜀汉灭亡的见证者,殉葬者,注定为蜀汉的灭亡背负上沉重的责任(比他先死的人可以说都逃过此劫,在世的名气又没他大)。

  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真的是这样吗?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的北伐不止九次,而是十一次。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于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

  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

  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公元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公元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纵观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其实姜维也是继承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不同的只是没能按诸葛亮生前嘱咐守住阴平小道。

  那么蜀国为什么一攻就破?当年魏伐蜀前,姜维得知魏将伐蜀,曾向后主报告:“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可见姜维也察觉到了魏军有可能从阴平偷袭蜀国。可是,如此重要的消息却被黄皓匿藏,“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阴平桥头因此才没有遣兵把守,使得邓艾长驱直入。

  谯周如果不劝后主投降,或许蜀国也不至于就此灭亡。蜀国虽小,但是其实力也足以自保,而且又有重险之固。魏伐蜀前,曾对蜀国情况做过调查:“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而后主降魏时的降书,也能证实魏国得到的情报属实,《三国志》引《蜀记》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当时“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而邓艾孤军深入蜀境,蜀国以此实力,足以自守,而邓艾将会军粮耗尽,不得不退。在这样的情况下,谯周却“站了出来”,立主投降。

  当时,有人劝后主“奔吴”,伺机东山再起,而谯周却反驳道:“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而又有人劝后主“奔南蛮”,谯周又反驳道:“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其实,谯周的话也只是强词夺理,不仅如此,谯周还大言不惭地说:“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分明是魏国使者的口气。但是竟然还“众人无以易周之理”。蜀国政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谯周如此为魏国卖力,自然也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而后又与其他人“并封列侯”。陈寿是谯周的学生,但是对于他这样的老师,也无奈地在《谯周传》的中写下这样几句:“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评论家孙

绰、孙盛也认定谯周出卖蜀国的事实,无可争议。   [人格魅力]

  旧臣郤正着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可以说,姜维清廉正直,以俭持身的作风与孔明也是一脉相承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廉洁自守,带动蜀国官吏由上而下,清廉成风,比之魏吴的吏治要清明得多。

  知人善任的诸葛亮对年仅27岁的姜维称许有加,谓之为心存汉室的杰出人才(才兼于人)!岂是“精有文武”所能概括者。“敏慧夙成”的钟会就曾对杜预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诸葛诞)、太初(夏侯玄)不能胜也。”裴松之注引《世语》也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杰,无出维右。”怎么能轻易贬低姜维的英彦杰出之才呢?设若姜维仅仅“粗有文武”,自视其高,家学渊源的钟会能看得起他吗?

  可见如此人品学识值得年轻人学习,姜维之死不是必然起码对比谯周等“投降论”的人更有骨气,用自己的生命赌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赌注,其实他可以选择生存。

  [士为知己者死]

  蜀汉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姜维的假投降了。这件事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上都有记载,陈寿说姜维“明断不周,终至陨毙”就是指的这件事。

  姜维的计划是:先骗取钟会的信任,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这个计划及其危险,几个步骤,只要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全盘尽覆,前功尽弃。但姜维顾不得这些,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

  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被杀死了。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他的那史书上记载的“大如斗”的胆被血淋淋地挖出,如此惨死也是蜀汉史上仅有的一位.......

  曾有人骂姜维假投降是变节的行为,对此我除了愤怒无话可说。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但姜维也没有那样作。他恰恰是选择了最危险,最不合时宜的做法,他自始至终都想维系蜀汉的存在啊!记得有一部动画片里有这样

一句话“比赛只要未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希望,当你放弃希望的时候,也是比赛结束的时候”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   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持着姜维至死不渝地维系蜀汉,我想姜维这样做不是为别人,正是为报答当时把所有重任委托给他的孔明。姜维是为了报答孔明的知遇之恩而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姜维是一个真正的“士”!一个甘“为知己者死”的“士”!

  [英雄死后的归宿芦山姜维墓]

  姜维墓有很多座,孰真孰假一直存在争议,这些墓分别位于四川芦山县、剑阁县、汶川县、江油县及甘肃天水市。在芦山县,不仅有姜维墓,还是著名的“姜城”。芦山县,古称青衣,三国时属汉嘉郡。相传,姜维固守边陲,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相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凤凰山上。所以姜维墓又称“胆墓”。墓冢为圆形,四周围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芦山县城北街的县主祠内长期供奉着姜维妹妹的塑像,传说姜维死后其妹来到芦山,带领百姓继续完成其兄未完之事业。芦山县现在仍然保留着为纪念姜维而建的姜庆楼,该楼为歇山式 3层建筑,通高 14米,外观壮丽,重建于 1445年。

注引用:《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者:叶开

注引用:《亡蜀者,起自陈祗,止于谯周》作者:江左云彦

注引用:《论姜维的是非功过》作者:王定璋

注引用:《芦山姜维墓》作者:佚名

作者:林家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百年千古论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北伐的继承者]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且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姜维后期北伐使军民疲惫,从而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然裴松之评维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中国历史有句老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确蜀国是灭亡了,但是罪不过姜维一人。后世对姜维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姜维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形,注定成为蜀汉灭亡的见证者,殉葬者,注定为蜀汉的灭亡背负上沉重的责任(比他先死的人可以说都逃过此劫,在世的名气又...
· 简论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谈到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大将军姜维,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名英勇善战,精忠报国的武将,就连他的恩师诸葛亮也称赞他说:“(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其人凉州上士也”。但是通过考察姜维的一生,我们认为他不仅是一位九伐中原的大将军,而且是一位艰苦朴素,淡泊清雅的典范;姜维的这一品德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廉政建设是一致的,因而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关于姜维的清政廉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书中评价姜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段话是谁评价的呢?是蜀国老臣。博学多才的秘书令正。据《三国志·蜀书·正传》介绍:“(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
· 简论姜维廉政观的形成
关于姜维的清政廉洁,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已交代的很充分了。书中评价姜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段话是谁评价的呢?是蜀国老臣。博学多才的秘书令正。据《三国志·蜀书·正传》介绍:“(正)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橾弄咸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由于他的地位和处境,对姜维的了解不但全面,而且不受黄皓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偏见,评价是公正的。那么,姜维的清政廉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是母亲教诲的结果。史传记载,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及至长成,“赐宫中郎...
· 论姜维北阀失败的五大错误
然而却八出祁山,啥都没有落着。第九回号称困邓艾于祁山,歼灭其祁山九寨,大功就要搞成。结果后主信谗言昭班师,功亏一篑。所以似乎姜某人是个被冤枉的英雄。看似怪有理,实际上非常不现实。根据姜维的所作所为可以推论出姜维自身有很多失败的地方导致最终蜀汉的灭亡。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这么五个问题——1、局势错误2、用兵错误3、用人错误4、政治决策错误5、谋求国际间合作错误下面我就这五大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姜维的对局势判断的错误当时政府的政治局势处于诸葛亮刚死,国内政治还不太稳定,刚刚换班,格局还不是很清楚。比如当时的丞相已经没有军权了,那他的幕僚也就换了一堆。提上来的人也都变了。因此虽然魏国当时政治在姜维看来是内乱,其实只是换了个皇帝,别的都还没有动,加上司马**操纵政权排除异己,实际上政权是巩固了。而蜀国国内却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大家难道没有发现有些将军跟文臣都不出现了吗?因此在这种局势下因国内政治不...
· 论姜维北阀失败的五大错误
三国演义里的姜维是个大英雄,在N代中国人眼里似乎已经定根儿了。可是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我认为此人是被吹出来的。姜维文武双全又是诸葛亮的学生,位居大将军,总揽全国兵权,其军队还配有当时比较前沿的的高科技,十发连弩(相当于散弹枪)。然而却八出祁山,啥都没有落着。第九回号称困邓艾于祁山,歼灭其祁山九寨,大功就要搞成。结果后主信谗言昭班师,功亏一篑。所以似乎姜某人是个被冤枉的英雄。看似怪有理,实际上非常不现实。根据姜维的所作所为可以推论出姜维自身有很多失败的地方导致最终蜀汉的灭亡。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这么五个问题——1、局势错误2、用兵错误3、用人错误4、政治决策错误5、谋求国际间合作错误下面我就这五大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姜维的对局势判断的错误当时政府的政治局势处于诸葛亮刚死,国内政治还不太稳定,刚刚换班,格局还不是很清楚。比如当时的丞相已经没有军权了,那他的幕僚也就换了一堆。提上来的人也都变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