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大三国演记》看文史学界之怪现象

2017-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4
转发:0
评论:0
从《大三国演记》看文史学界之怪现象 ,《大三国演记》这个书名有点怪,在人们熟悉的“三国”上加一“大”字,而把“演义

  《大三国演记》这个书名有点怪,在人们熟悉的“三国”上加一“大”字,而把“演义”改为“演记”。这“大”和“记”虽只是两个字,但已是作者将全书内容和写作采取的新史体作了高度概括。作者在其《后记》中有过完整的说明:“本书所叙是公元十世纪起,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开始是辽、北宋、西夏三足鼎立,尔后是金朝、南宋、西夏依次对峙,最后是元朝灭夏、灭金、灭宋,三国归元。”又说:“广大读者需要一种新体裁史书,它应兼有‘纪传体’、‘编年体’、‘章节体’等类史书优点,又便于阅读。”作者划定的写作范围是两个三角形的三百多年间全方位的历史,用的是兼取各家史体所长的新史体,即“演记体”。这部书最可贵之处是它的创意,由于作者是圈外人,易于摆脱旧有的传统窠臼。他不是写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而是平等地写汉、契丹、女真、羌、蒙古等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我很佩服元人脱脱和清乾隆帝,他们能修《辽》、《金》史,并以“宸断”的权威将之列入正史,而西夏史即使读过很多书的史学家,能读读《西夏书事》就很不错了。但西夏在两个三角中都具有一角,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怎能忽略?这两个三角比魏、蜀、吴三国的疆域范围与朝代数要大而多,其赓续年代,三国不到百年,而两个三角有三百余年,长了三倍,真不愧于“大三国”之称。

  在这部书以前,有一部很值得注意的通俗史书,即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书名用的是“演义”,本书作者采用了一个“演”字,表明他有衍生出来的情节,但他把“义”字更换成“记”字,似乎是用了《史记》的“记”字,增加了这部书“实”的成分,也透露了作者有意追踪《史记》,希冀自己的这部书能成为一种新史体的开山之作。

  作者虽非历史学专业出身,但他恪守治学规则。很讲究如何运用史料,自称“本书依据的基本文献史料为:《宋史》、《辽史》、《金史》、《西夏记》、《续资治通鉴》等书,其他参阅的古今史籍、史料难计其数。”从书的内容考察,作者说的确是老实话,他不仅按治学规则用了基本史料,即用正史,用人所共识的通用史料,不求怪异,亦涉及不少诗词之作,如后蜀花蕊夫人的“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名诗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

  书中的引文也很规范,而且与作者的行文融合得很贴切,几乎没有生硬之感,如果不是娴熟史料是难以做到的。至所述故事情节,亦多抉择于稗官杂史,颇足征信。

  读《大三国演记》的过程中不时有一些愧恧之心,因为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通俗史书

并不出于我们这些终生从事历史专业者之手,不过仍能令人心喜,因为在史学武库中,终究显现了一朵奇葩。作者以十年之功,病痛之躯,写出这样一部全方位勾画三百多年历史、近百万字的巨著,更值得仰慕。  我祈求我们的史学家们在写只有圈子里几百人能读能看的鸿文巨著的同时,也能像张贵祥先生那样,写些有扎实史料基础,能让广大民众读懂看懂的通俗史书!

作者:来新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大三国演记》看文史学界之怪现象
在文史学界有一种令人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些著名学者所学原非文史专业。鲁迅、郭沫若都是学医的,但他们的成就却在文史学领域。鲁迅的大量杂文,郭沫若的古史和诗文戏剧的成就,都造就他们成为文史方面的大师。张贵祥先后从事采矿和化学专业,但终于成为中西交通史专家,编写了六大本《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开拓了这一研究领域。最近,我读到一部长达九十余万字的通俗史学专著《大三国演记》,这部文史兼擅的精彩之作,却是出自一位机械专业方面的高工张贵祥之手。这不更证实了上述的所谓奇怪现象?《大三国演记》这个书名有点怪,在人们熟悉的“三国”上加一“大”字,而把“演义”改为“演记”。这“大”和“记”虽只是两个字,但已是作者将全书内容和写作采取的新史体作了高度概括。作者在其《后记》中有过完整的说明:“本书所叙是公元十世纪起,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开始是辽、北宋、西夏三足鼎立,尔后是金朝、南宋、西夏依次对峙,最后是元朝灭...
· 从出使辽金行记看宋人“华夷之辨”
辽、金文化的形成很难以“汉化”概括之,而是中原文化与北族文化相互“涵化”的结果,辽、金文化是一种既有别于原北族文化又有别于原中原文化的“第三种文化”。而南宋使者们对这一文化涵化现象的厌恶、恐惧和排斥告诉我们,宋人“华夷之辨”所欲严辨之“夷”,并非是与“中华”处处适相反对的“古之夷狄”,而是杂糅华夷、兼容胡汉、颇类“中华”的“今之夷狄”,比较起来,宋使对没有受到多少汉化的“夷狄”如初兴的女真反而有所欣赏赞美。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宋朝结束了五代长期的割据战乱,重新统一了中国。事实上,宋朝实现的统一局面完全不能与汉、唐相比,北宋与辽朝互称天子,以南北朝相称。到了南宋,中原地区的三分之二都在金朝的统治之下,绍兴十一年(1141)达成的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宋朝在现实中已承认了金朝才是“天下之主”。1143年(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宋金互派使者贺正旦,从此正式开始通使,直至1217年...
· 从出使辽金行记看宋人“华夷之辨”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湄辽、金文化的形成很难以“汉化”概括之,而是中原文化与北族文化相互“涵化”的结果,辽、金文化是一种既有别于原北族文化又有别于原中原文化的“第三种文化”。而南宋使者们对这一文化涵化现象的厌恶、恐惧和排斥告诉我们,宋人“华夷之辨”所欲严辨之“夷”,并非是与“中华”处处适相反对的“古之夷狄”,而是杂糅华夷、兼容胡汉、颇类“中华”的“今之夷狄”,比较起来,宋使对没有受到多少汉化的“夷狄”如初兴的女真反而有所欣赏赞美。在历史教科书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宋朝结束了五代长期的割据战乱,重新统一了中国。事实上,宋朝实现的统一局面完全不能与汉、唐相比,北宋与辽朝互称天子,以南北朝相称。到了南宋,中原地区的三分之二都在金朝的统治之下,绍兴十一年(1141)达成的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宋朝在现实中已承认了金朝才是“天下之主”。1143年(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宋金互派使者贺正旦...
·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
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蜀汉昭烈皇帝也。习凿齿在其所作《汉晋春秋》中赞刘备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愈明,势逼事威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败,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演义中开篇便有对其如此之描写:“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好生一副帝王相!备自二十八岁投军,六十三岁驾崩,历时三十五年,以其出色的个人魅力,铸就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独特地位,被人民所称颂!然近年来,不少读者、学者所言所论称刘备“虚伪”、“懦弱”、“无能”之说渐盛,笔者且以演义为据,抒以己见,以求明其正身,若有不足,望以斧正!一备世居涿县,虽“家贫,贩履织席为业”,然其幼怀大志,矢志不移。...
· 从《三国演义》看刘备
然近年来,不少读者、学者所言所论称刘备“虚伪”、“懦弱”、“无能”之说渐盛,笔者且以演义为据,抒以己见,以求明其正身,若有不足,望以斧正!一备世居涿县,虽“家贫,贩履织席为业”,然其幼怀大志,矢志不移。演义中称:“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万余丈,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闻此言,曰:‘此儿非常人也。’”汉末黄巾起,备与关、张桃园结义,共谋大业。然创业之艰人皆共知,破黄巾后仅得一县令耳。便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际其仅为公孙麾下一卒,立人身后矣。呜呼!其异日堂堂之天子,蜀汉即位者,乃立公孙瓒背后一县令耳!英雄岂易量哉!却不知此人乃惊天动地之人?而此一人又有背后之两人,又是惊天动地之人。英雄不得志时,往往居人背后,俗眼不能识,直待其惊天动地,而后叹前者立人背后之日,交臂失之,孰知其后冷笑之意,固早视十八路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