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军队数量之辨析
很多论述都提到青州兵是曹操军队的主力,“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实际上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建安元年袁绍给献帝上书时说:“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扬、黑山同时乞降。臣时辄承制,窃比窦融,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袁绍自破黑山军和张杨,以曹操破青州黄巾军。曹操后来给国渊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可见曹操是惯于此道的。况且青州黄巾曾与公孙瓒大战,“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所以曹操所破降的青州黄巾军(包括老弱妇孺)人数在十万左右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青州兵的战斗力,更是不可高估。兴平元年,曹操回师争夺兖州,结果吕布“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致使曹军大败,操本人几被活捉,说明青州兵的战斗力并不比曹操原部队强。于禁是曹操最为倚重的将领,官渡之战曹操也只能拨给他二千人,而他之前在宛城之战讨伐乘乱掳掠的青州兵,兵力不会超过此数。而曹操的部队构成,还是以私人部曲和丹阳兵为主。仅其堂弟曹洪就有“家兵千余人”,曹仁“阴结少年,得千余人”,但曹操、曹洪、夏侯惇在丹阳募集的丹阳兵,是曹军的作战主力。之后,曹操收编了白波贼将领徐晃,吕布余部张辽,张绣的凉州军等。这就是官渡前曹操的军事骨干力量。据史书对官渡之战的描述,其全部动员后的军队大约五六万人左右。但在官渡与袁绍作战的曹军,大约只有万人。这从荀彧写信给曹操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造成这种原因的是什么呢?魏文帝登基以后曾下诏说“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
由于曹操对户口的占有数相对较少,所以当他占领冀州后首先先查阅户籍,得到“胜兵三十万”的结论,可是这只不过是说冀州有可能有三十万的精壮劳力可以应征入伍,并不是说曹操取得冀州后拥有了三十万军队。事实上军队的维持需要大量财物,而以袁绍的财力,也只有“大铠万领”,而曹操经过五年屯田所得还不足以维持官渡军粮,而攻下冀州后又减免税收,更不可能维持庞大军队。
曹操为了保证充足的兵员和粮食,就不得不实行一种新的制度,这就是将社会进行分工,实行世兵制,曹魏称之为士家制度。
在
东汉末期的军阀战乱中,战士多在战争中逃亡。曹操为了保证充足的兵员,就不得不实行一种新的兵役制度,这就是世兵制,曹魏称之为士家制度。此阶层专服兵役,不兼农事(直到后来司马懿建议才实行军屯)。军粮由屯田民承担,有时也临时参战。自耕农则交赋税及服徭役。杜恕说“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然而,淮南一线,合肥屯兵七千而已,其中就有乐进、张辽两位名将。曹仁屯樊,兵力亦复不过数千。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派徐晃、朱灵二将抢占战略要地,给兵不过四千,可见二人本兵均不超过二千。《魏名臣奏》记载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定张鲁之时,北方均入版图,而曹操所将之兵不过十万,可见其兵力不敷支用。但比起创业初期,每次出兵都要顾虑后方是否会遭到偷袭那时的窘况要好得多。魏文帝征孙权,“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皇帝亲征,中外诸军从征者不过十余万而已,可见总兵力二十余万,当与司马懿所言无异。
到了魏明帝初期,兵力依然没有明显的增加,诸葛亮首出祁山,魏国只能调集五万兵力进行防御。其后第二次淮南之叛,毌丘俭、文钦不过“义兵三万余人”(文钦《与郭淮书》),而《毌丘俭传》称其“将五六万众渡淮”,相差近一倍。
第三次淮南之叛,诸葛诞的叛军兵力居然被夸大到十余万(不计扬州新附胜兵者),不能不让人感到怀疑。毌丘俭、文钦不过三万人(或者五六万),何以诸葛诞能有十万众?且毌丘俭、文钦之败,“寿春中十余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何以又迅速有“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就以毌丘俭、文钦五六万兵计算(诸葛诞十余万中剩下的都是淮南被裹挟的屯田民),加上司马昭统率的二十六万众,约三十余万(司马昭举国悉众,关中的部队都被调来),魏国后期兵力只有三十多万。
灭蜀之战,邓艾、诸葛绪各有三万人,钟会有十余万,合计不超过二十万。晋武帝灭吴,合魏、蜀之众也不过遣兵二十余万,还经过了十七年的休养生息。所以我认为魏国后期兵力只有三十余万。(蜀、吴兵力考暂阙)
作者:巴西马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