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略说茶字茶与书法漫笔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0
转发:0
评论:0
略说茶字茶与书法漫笔,一般说写错“茶”字的人不多,但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把“(yang)荼

  一般说写错“茶”字的人不多,但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把“(yang)荼(tu)(kun)”读成“锡茶壶”,三个字都念白了,贻笑久远。其实,不少汉字间的差异,往往就是一笔一画之别,粗心大意不得。这笑话就是杜撰的,不过,把“荼”念成“茶”,似乎可以原谅,还可强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但先秦古籍中没有“茶”这个字,它是很晚从“荼”衍生出来的。而“荼”是个多义字。一是苦菜,《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二是茅、苇的白花,成语“如火如荼”。三是我们所说的茶叶。“荼”作前两义项时,音“tu”;作茶叶讲时,读“cha”。这两种读音在汉代时已共存。

  “荼”,最早写作如(题图1),意思似乎札到锥状枝叶的植物。这种植物多为灌木,最早野生在杂草丛生的环境里,所以,先民造字时,有的还写成(题图2)那样,从木;有的干脆摹写成(题图3)的模样,“”古草字。旧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虽有些差异,但就“荼”字言,仍按“六书”规律衍变(题图4),从“竹”。古代“竹”、“”通假。秦代推行“书同文”,“荼”的写法随之定型统一(题图5)。汉代隶变,文字书写更趋简便、快捷,“荼”字也不例外(题图6)。而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刻铸印章的艺人们,出于制作或印面艺术的要求,有时将文字进行适当的形体变化,包括笔画的增减、伸缩、挪让、盘屈等,也难免有随意性……

  今之“茶”字遂在印章中运生,“荼”减去一笔成个新字“茶”,是汉字形体结构的变例,属后起区别的范围,故未脱离“荼”的羁绊。遗憾的是铸刻有“茶”的汉印实物已难见到,只能从《汉印分韵合编》、《汉印文字征》、《缪篆分韵》等字书中找到一些有关这“茶”字的字形结构(题图7)。而这“茶”字被广泛应用,多认为在茶圣陆羽《茶经》之后。具体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陈祖规、朱启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编》)。

  茶的别名很多,除“”(she)和“”(chuan,晚采的茶)外,“茗”的使用频率可与“茶”字相匹。“茗”字约产生于汉代。《说文解字》将其列为“新附字”,不作任何解释。徐铉等注曰:“茗,茶芽也。从,名声,莫迥切”。清代郑珍《说文新附考》:“汉人有茗字者,张公神碑也”,即迄今能知道的最早的‘茗’字书迹,斯碑立于东汉和平元年(150),今已无存,我们只能从清人顾蔼吉编撰的《隶辨》中领略这“茗”字的书写风韵(题图8)。 此外,茶还有一个异称“”(jia),陆羽《茶经》中有这个字。《尔雅・释木》解释是“苦荼”,也是“茶树”的意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1号、3号汉墓出土的随葬物品清单中发现写有“”的竹简,在3号墓出土的一只竹箱上系着一块写有“”的木牍。“”是“”的异体字,也是迄今见到的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茶书法遗迹,结体宽舒自然,笔画安稳雄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与书法
书法的发生发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沿着一条由实用到艺术的道路前进的。它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和发展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之外,还有一条从文学的道路可以探索。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它还可作为其他学科资料的一种补充。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叶专家们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和发展。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如《古籀汇编》中收有的三个古玺文字。应该是先秦时的书迹,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
· 米特酿与茶及书法
大概自客家人迁徙到闽西后,就把中原的酿米酒之风进一步发扬光大,衍变成今日之永定米特酿。而“米特酿”三字由闽西著名书法家彬文同志手书后,便一举成名,与永定之土楼交相辉映,成中华米酒之瑰宝。中午与彬文兄共品此佳酿,对饮一瓶,据说此酒有28°。余擅饮快酒,不到一个时辰一瓶落肚,微醉,便酒话连篇,然未失态。洗盏换茶,有千元观音,香气颇高;兰香盈袖;水滑不腻;一波三折;至十泡后,兰香未失,甜水润喉。廿水后,观音味殆尽。乃移步其家,余提笔临王觉斯之草书,稍有灵感,便一发不可收拾,宣纸二十余张。彬文兄一旁指点,顿笔底生花。余幼好书,九岁始习颜柳,未得精髓。老父学王宠,字小而骨气清高,嘱吾勤练,然吾心浮气燥,不知沉稳,一味追求摇曳生姿,必潦潦草草。15岁,岁末,邻人嘱我写春联数对,时年少轻狂,不识清峻通脱,疾书草就,挂木门之上,引以自豪。父逢人必云:犬子之字大气,其实是:大器晚成。而立后得子,取名...
· 茶文化―茶文茶诗―最早的茶字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1.最早的茶字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茗”、“”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J,四曰茗,五曰”。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
· 茶文化―茶与健康―茶药与茶疗
茶药与茶疗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一词;宋代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茶的二十三功效(1)少睡(2)安神(3)明目(4)清头目(5)止渴生津(6)清热(7)消暑(8)解毒(9)消食(10)醒酒(11)去减肥(12)下气(13)利水(14)通便(15)治痢(16)去痰(17)祛风解表(18)坚齿(19)治心痛(20)疗疮治瘘(21)疗饥(22)益气力(23)延年益寿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
· 茶与喝茶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把茶当成一种饮料。茶叶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茶叶的生产和饮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就有“武都买茶”,“烹茶尽具,已而盖藏”之句,反映了当时卖茶的情景,到了唐代,饮茶风气更为普遍。我国人民有传统的种茶,制茶的技术,茶叶质量优异,品种繁多。按制茶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绿茶是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不经发酵精制而成。其特点是清汤绿叶,香气清鲜芬芳。红茶是将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而成,具有红汤红叶,香气醇厚的特点。乌龙茶,属于半发酵的茶叶,其色,香,味兼有红、绿茶的特点。花茶采用绿茶为茶坯,以鲜花窨制而成,是一种复制的茶。紧压茶是用散装的原料经过蒸软,放人模具中,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另一种复制茶,如茶砖、砣茶等。茶叶对潮湿空气和异味吸附力很强,妥善保管十分重要。首先是要包装严密,不要用报纸或带有油脂气味的杂纸包,更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