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人茶道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0
转发:0
评论:0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文人茶道,“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全文如下(《艺文类聚》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白话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
· 从《淮南子》到《诫子书》——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一点认识
一提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们就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比刘安晚出生3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苦读,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以警醒诸葛氏后人。通读《诫子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middo...
· 从《淮南子》到《诫子书》——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一点认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渊源一提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们就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子》是由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孔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比刘安晚出生300多年的诸葛亮,躬耕苦读,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淮南子》在内的历代各个学派的营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淮南子·主术训》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临终前,作为《诫子书》写给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以警醒诸葛氏后人。通读《诫子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
· 宁静致远
【成语】宁静致远【成语】宁静致远【拼音】níngjìngzhìyuǎn【解释】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出处】《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近义词】恬淡寡欲、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反义词】急功近利
· 茶文化―品茶论道―文人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