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成都人,成都茶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4
转发:0
评论:0
成都人,成都茶,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

  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 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慎微:字审元,成都人,北宋著名药学家
唐慎微,字审元。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元佑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一说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语言朴讷,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证类本草》共三十二卷,六十余万字,是我国宋以前本草学集大成之著作。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布,沿用近五百年之久。该书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除收载药物齐全外,还记载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证类本草》中,收录了仲景以来至北...
· 茶文化―茶文茶诗―在成都喝茶
有人说,成都是个泡在茶水里的城市,此话当真不假。也有人说成都就是个大茶园,此话也是千真万确。在成都,街头巷尾号称正规军的茶楼比比皆是,而在幽幽深深的竹林里,曲曲弯弯的小河边,几十张竹椅一围的露天茶园更是成了成都的一道胜景。那天,我在大慈寺和朋友喝茶,我们要了五元的茉莉花茶,那个胖胖的庙祝提了个有着长长脖子的铜茶壶在茶盅前一晃,一道弧线过来,茶盅已被注满,把茶杯盖上,一会儿再揭开,嗬,好香,旋即几口茶汤入口,潺潺过喉,顿时馨香已沁入五脏六腑。我从那古色古香的花格窗棂里,仰望着蓝蓝的天空,似乎产生了一种幻觉,茶烟袅袅,天地也在此间升腾,真是“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啊。感觉中,身子有些飘飘然了。忽然,旁边几个年轻人发出的议论声传进了我的耳朵,原来那是一些报社记者在为组稿的事争得面红耳赤,其中的一人发出了嘘声,示意保持安静。有趣的是我还看到有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也在捧着盖碗茶,不过,看他喝...
· 茶文化―茶文茶诗―成都泡茶馆
成都的老茶馆我很少坐,那里多半是老人的天地。退了休,很有“闲气”,大清早就去坐茶馆。有的人叼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把打燃的打火机“睡”在地上,钓鱼似的点烟。抽叶子烟的人又爱吐口水,不时有人往地上吐一泡。一个穿得像乞丐般的老头,也来坐茶馆。几毛钱一碗的茶钱,不算个事。掺茶的大娘嗅觉很灵,闻到脏老头身上气味很大,就捂着鼻子来掺茶,隔着几步,老远地一倒,水冲得满桌都是,老头就出言不逊地骂。茶客们直是笑。茶房不喜欢脏老头,认为他一来,这桌子就算独占了,不会再有人坐这里,所以宁愿不挣这个茶钱。老头独坐半天,没人和他说话,又受气,但他还是要来。图的就是这闹哄哄的气氛。连百岁老人也坐茶馆!四川大学的百岁老花工就是一个。他六十年代就退了休,八十年代我们进校时,他还在天天挖地。此老大清早必坐茶馆,讲起茶馆里听过的评书还很幽默:“那时说书人讲一个‘脱鞋子’的事,讲了半个月,鞋子还没有脱下来。一个旧军队的连...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茶馆
我国历来有"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的茶馆在成都"的说法。旧时成都最大的茶馆有三厅、四院之巨,设茶位达一千余只之多,蔚为壮观。成都人喜爱喝茶,茶民之普及、嗜茶之程度超过了驰名中外的产茶大省、四川的紧邻--云南省。成都人早起清肺润喉清茶一碗;酒后饭余消食除腻清茶一碗;劳作之余解乏提神还是清茶一碗;三二至好海阔天空也是清茶一碗;亲朋邻里消释纠纷当然也是清茶一碗。成都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者茶馆,小者茶摊,比比皆是。仅有音乐伴茶的"音乐茶座"就有数百家之多。直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成都人的"闲气"仍在,"好茗"依旧。据说每年消耗的茶叶数量就达数万吨之多。(1)旧成都的老茶馆成部旧有很多老茶馆,大多为老年人占据。清晨就有顾客光顾,有的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还叨着一米长的烟杆。烟头熄了,将打火机揿在地上,似钓鱼似...
· 茶文化―茶馆茶楼―成都老茶馆
艺术的想像力是这么不可思议,在最现代的五星级酒店中开辟出一片最原始的天地,古老与现代,豪华与简朴在这里交融、对比与碰撞,成为一种和谐,这就是成都加州酒店顺兴老茶馆的艺术匠心。“扇中折日月,茶里看春秋”,一进门的楹联提醒你已进入了品茶摇扇、悠闲自在的古代成都了。一刹那,各种古色古香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扑朔迷离,竟不知身在何处,赶紧凝神定气,理顺思绪。先说观景。走过一段似乎是明代的田埂,有小桥流水,忽听一声鹅啼,发现自己误闯农家鸡舍。有鹅一只,悠然嬉戏于山水田园之中,村前一口石井,井中有水,清澈,但不很深,酷似老家乡下的那一口,勾起人们对乡间小路和牧笛的无限遐思。往左走几步青石板路,仿佛就进入了成都繁华的古代城区了,在隐约的灯光中,背影是一大片沿着“时空隧道”延伸的‘清明上河图“壁雕,成都古时候的市井商贾,街坊民居、亭台楼榭,乃至一草一木,都得到逼真再现。在壁雕的前方,还特别安排了几间仿真的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