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蟹疗治漆毒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6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蟹疗治漆毒,做新郎原本是人生中的喜事,可是,突遇怪病缠身的新郎,恐怕就非喜即悲了。话说清朝年

做新郎原本是人生中的喜事,可是,突遇怪病缠身的新郎,恐怕就非喜即悲了。话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小伙子即将洞房花烛夜却得了一种怪病。往日清秀的脸已肿得变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极度浮肿的眼睑遮盖得不见了踪影,头大得如斗状,笔挺挺的新婚礼服再也无法容纳肿胀而又布满疹子的躯体。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新娘甜蜜的心好像被黄柏汁泡过一样苦不堪言。家人震惊之后赶紧去请名医叶桂(清代名医)。

  叶桂诊病有个特点,凡诊一病,一定要弄清病由。他为新郎诊脉,六脉平和,只是略有一点虚弱。觉得这病是有点蹊跷,便仔细沉吟起来。不知不觉,时已近晌午,他感到有些饿,就让人在病人的床前摆下饭菜,对着病人吃起来。只见病人用手指使劲掰开肿胀的眼睑,直愣愣地看着他吃饭。叶医生问道:“你想吃东西吗?”病人说:“很想吃,只是医生都告诉我不能吃。”“没关系,想吃就吃吧!”叶桂说着吩咐家人为他盛上饭菜,只见病人大口大口地吃得十分香甜。叶桂越发觉得奇怪,沉思了良久,便把目光移开了病人,扫视了一下房间。忽然,他发现床、衣柜、桌子、椅子是全新的,而且嗅到一股熏人的漆味,顿时,他恍然大悟。于是,命令家人把病人搬出新房,又派人到集市上买了几斤鲜螃蟹,捣烂成粥样,然后遍敷病人身上。不到两天,病人肿消疹退。原来,新郎是中了漆毒。


  古人对漆过敏早有认识,在古医书上称为“漆咬人”、“漆疮”。对漆过敏的治疗,《淮南子》中,就有蟹疗法的记载。本草书上用紫苏、蟹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还记载了一个“蟹汁治漆伤眼”的案例:有一个狠心的州牧,将生漆涂入一人眼中,使这人顿时成为“盲人”,恰逢村中一个老头看见了,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告诉他:“赶快找蟹捣碎滤汁,滴入眼内,漆便随蟹汁流出,眼伤即可痊愈。”他依照此法做了,果然治好了眼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巧得“仙药”疗漆疮
早年,传说有一个油漆师傅,心灵手巧,技艺超人,不但漆的家什又均匀又亮,还能描龙画凤哩!可漆匠偏偏怕油漆,常年害漆疮。先是面孔像喝醉酒一样红通通的,后来全身皮肤发痒,多搔几下就起泡,流疮水,怪难受的。他请过医,吃过药,那些郎中开出的方剂无非是解毒去湿,药吃了无数也没见起效。一天中午,他喝了酒,兴冲冲地下海泅水。泅呀泅的,泅得远了,忽然腿抽筋了。一慌张没换过气来,挣扎几下就沉底了。油漆师傅这一沉呀,就好比秤砣落水,一落落到龙宫前,被虾兵拖去见龙王。龙王一问,知道他是漆匠,高兴得捋着龙须直笑。原来,龙王新近盖了一座宫殿,正愁少个描龙画凤的高手,这下可好,现成的漆匠送到眼前来啦!龙王笑着说:“你这身漆疮我替你治好,不过,你可要拿出本事,把我的新殿漆得漂漂亮亮才行!”龙王拿出个小瓶子,倒转瓶口拍了三下,往油漆师傅身上一抹。嗬,漆匠满身的漆疮纷纷结疤脱落,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好得又快又利索。漆匠看看...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漫谈蟹文化与中医药
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品,自古就是宴席上的珍肴,并见诸经传。宋人傅肱说:“蟹之为物,虽非俎之贵,然见诸经,引于传,著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出于小说,皆有意味焉”。我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有藏蟹之方。南北朝时已有糟蟹的吃法,隋唐时,糟蟹、黄毕罗、醉蟹已是贡品。宋代有蟹黄包子,蟹酿橙,陆游赞之日:“蟹馔牢丸美,鱼煮脍残香”。元人爱吃煮蟹,明代出现了玛瑙蟹,清代有了蟹黄兜子、蟹黄糕、笼蒸蟹等蟹肴。有人盛赞其四味曰: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无与伦比。蟹形丑而味美,有“以貌取物失诸蟹,岂知内蕴非同凡”的评价。古往今来,蟹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与螃蟹佳宴、赏菊赋诗联系在一起,更有多少骚人食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轶闻佳话。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嗜蟹如命,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道:“可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取两...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以毒攻毒蜈蚣战毒蛇
蛇药研究专家季德胜先生一次被花蛇在手臂上咬了一口,咬处的皮肤突然肿起,剧痛不止,随即变黑坏死。他赶忙服下自己配制的蛇药,但却未能有效地控制中毒症状,很快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气若游丝的季德胜好不容易睁开双眼对人说:“快给我捉5条蜈蚣来。”结果5条蜈蚣下肚,病情仍未好转。情急之下,他连吃15条蜈蚣,终于化险为夷。从此蜈蚣也就成为季德胜蛇药的主要成分。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及止痉挛的作用。蜈蚣解毒功效显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指出,蜈蚣“主啖诸蛇虫鱼毒”。将蜈蚣研为细末,每次服2~3克,1天4次,治蛇咬伤,并以消毒粗针穿刺咬伤肿胀部位,引流排毒,可使肿胀逐渐消退而痊愈。用蜈蚣加盐浸油,取油擦小儿秃疮,疗效颇佳。以蜈蚣加茶叶同敷患处,可治瘰疬。蜈蚣的抗癌作用也比较明显。据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一噎膈患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刮骨疗毒”话乌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中药趣名种种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谓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