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一回 逢大旱民众倒悬 遇灾病神农问策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一回逢大旱民众倒悬遇灾病神农问策,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肇始炎黄。上古之时,瘟疟横行,神农炎帝,跋山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肇始炎黄。上古之时,瘟疟横行,神农炎帝,跋山涉水,济世救民,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乃祖国医药的伟大创始者,为后人留下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传说……   巴山,亘古雄伟壮丽。群峰林立,悬崖百丈,白云缭绕,古木参天,瀑布飞泻,幽溪奔腾。一条壮汉,穿梭林间。崎岖山路,荆棘丛生,扭裂踝腕,刺破皮肤,他也毫不在意置若罔然。在一个山坳里,东采草茎,嚼其味道;西摘根叶,品其气质;南取花卉,嗅其香臭;北收瓜果,观色辨姿,不知疲倦,不辞劳苦。饥餐野果,渴饮清泉。寻找着各色各样的草木,分门别类装入背篓。这位壮汉,正是人类祖先的著名部落首领――神农氏。  

       炎帝,上古少典国君之子。母为有虫乔氏之女,名曰安登。姓姜,世居姜水(岐山、岐水之东南)北岸之姜氏城。炎帝表字石年,古称“感神龙而生”,故“身似龙形”。出生于烈山(砺山)之石室,人称烈山或砺山氏。身长八尺七寸,面红而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因以“火德王天下”,故名炎帝。先建都于陈地,后迁都于曲阜。其部落位于黄河中下游两岸,土地广阔,人丁兴旺。炎帝心地善良,足智多谋,一生有众多发明创造。其时,人类皆“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炎帝想到禽兽有限而人民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因而想起草木一年―生,源源无穷,其最能养人者,莫如五谷。炎帝乃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皆古农具),教民众“树(种植) 艺 (从事)五谷”。这便是五谷的发祥原始,人们也因此而称炎帝为神农氏。他还“教民治麻为布,而衣服始兴”,“为日中之市,而聚货贸易”。凡此种种,均多利民。因而南至交趾,北至幽都, “莫不从其化”。  

        今日,他饥渴漉漉, 汗雨淋淋,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寻找各种花草树木的根、茎、叶、花、果、子、实,并亲口尝试。其目的,就是为寻找能治疗人民疾病痛苦的有效药物。如此踏遍青山、渡遍绿水、走遍黄土、行遍荒野的举动,已不是仅此一次,而是反反复复,难以计数。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要作此历险之行?原来,在过去一直物富民丰,突然近年天不作美,尤其今年一连数月,天下大旱,滴水不见,大地龟裂,禾苗枯黄,粮食颗粒无收。人民处在饥饿当中。恰在此时,疾病又在民众中接踵蜂起,病魔与死神困扰着整个部落,疾病交迫,人如倒悬。当时的巫婆神汉,均束无手策,一筹莫展,真所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医药尚未被人揭晓之时,民众只能以死以待之。作为部落的首领炎帝,更是忧心忡忡,心急如焚。忽闻几个部落首领来报,各地羸劣者无数,死亡者惨重,更使炎帝烦躁不安,以至近十数日来寝食俱废、夜不成寐。原来的满面红光,渐转黄白枯瘦。旧日矫健的体魄,明显消瘦一围。炎帝的爱姬,系莽水氏之女,名曰听 ,见夫王如此迹象,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几度劝慰,终归无效,只好以泪洗面而代之。炎帝之爱女,名唤瑶姬,婷婷玉立,貌若天仙,且资质聪慧,果敢有见。这日劝慰父王后,突然开言:“父王,在过去的农耕、商贾、战事中,您多采纳部落中各大小头领的意见,现今的疾病,您何不再找他们相商,或许能提出有益的见解。”炎帝 闻言,神情为之―振:“哎呀,我儿言之有理。我真是聪明一世,懵懂―时啊!怎么忘了集思广益这―至宝呢?快传令下去,让大小头领前来议事。”命令发出不久,炎帝即坐于明堂之上,右边爱姬听 就坐,下边爱女瑶姬相侍。不多时各个部落(其时,天下共分甲、乙、丙、丁等十个部落,各部落首领称为酋长)头领到齐,作揖高颂:“吾王吉安”,然后分别就坐。炎帝示意后,环顾一周,开言道:“如今疾病猖獗,民不聊生,不知尔等有何卓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煎”法学问大
先煎药在同一帖药中,必须首先煎熬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质地坚硬,如龙骨、牡蛎、龟板、鳖甲、矿石类药物,先煎半小时或更久;有些含有毒性的药物,如蛇六谷、生附子、生川草乌等须先煎两小时,以减低其毒性,然后将同一帖的其他药加入同煎。包煎药就是用纱布袋包着煎的药。这类药的特性是:有的带有绒毛,煎药时药汁中的绒毛不易除去,服后会刺激咽喉,如旋复花、枇杷叶之类;有的粘性成分多,有的遇水即糊,煎药时会糊锅,如车前子、葶苈子、丸、散、丹、曲、粉、霜之类。后下药就是当其他药煎熬到将要取汁时,再下药入锅,用筷搅拌后盖紧,再煎二三分钟即可。这类药的特性是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较多,如砂仁、豆蔻、薄荷、肉桂、沉香、大黄之类,久煎会使药的有效成分耗尽,影响疗效。烊冲药就是不必与其他药同煎,为另行烊化冲服的药。这类药物主要是动物的皮、骨、甲、角,经加工制成的凝固胶剂。如驴皮胶、龟板胶、鹿角胶之类。烊冲是为了防止药的有效成分被...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1
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药顺口溜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对一些中药的功效主治进行抽象和概括,编成了简单易记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识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疮。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绕着不进家。不怕全身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