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恽铁樵与《人生意味》
恽铁樵(1878-1935年),名树钰,别号黄山、樵木、冷风,江苏武进人。自幼孤苦,父母早亡。幼读经书,兼诵医籍。16岁中秀才。1903年入南洋公学,专攻英文。毕业后在长沙、上海等地任教。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为编辑员,次年始主编《小说月报》,开始文学生涯。恽氏素重章法,喜桐城派文风,热心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写了《爱筏》、《血花一幕》等数十篇小说,翻译莫泊桑、巴尔扎克、陀斯妥也夫斯基之《豆蔻葩》、《黑衣娘》、《波痕荑因》等名著,蜚声海内。
1916年恽氏因长子患白喉病逝,遂锐志攻医,研究医经。曾问业于婺源汪莲石,深通《内经》、《伤寒论》之旨。恽氏在后半生中,全力投身于中医事业。临床之余,兼就上海各中医院校讲席,并创办中医函授学校,编辑出版《铁樵医学月刊》。主张以中医本身学说为主,改进中医,成为改进中医的倡导者。恽氏治学谨严,重视实践,勇于创新,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文学又受过系统近代科学训练的第一人。著有《论医集》等八辑和20多种著述。
恽氏文笔矫健高古,能医能文,著誉杏林。晚年,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写了一本《人生意味》,1930年出版,1931年再版。此书出版量少,社会上流传不多,亦很少见诸典籍。倪景炎同志曾有介绍(《文汇读书周报》1995.12.4),惜语焉未详。《人生意味》认为:“人生观之研究不彻底,则各种学问之研究不得究竟。时无论今古,地无论东西,万有学问,可谓皆对此目的奔赴。”他常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指导思想,认为在人生的问题上,只有彻底感悟,“则不期无为而自无为,不期恬淡而自恬淡,虽终身碌碌,心神安谧,日接绚烂,淡泊自如;反是,虽名山古刹,佛火蒲团,亦魔障自生而致死也。”他又认为,人活着应该有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他说:“西方哲学家谓,人类乃追目的性的动物,此语甚耐人寻味,其含义与庄子‘哀莫大于心死’意苟同。”同时,他对“西方人偏重物质”、“种种设施无非是欲达到乐利目的”不以为然。他说:“这和宋儒抬出‘天理克制人欲’同样是走向一个极端。”这些观点在当时来说,思想是比较先进的,现在看来,多少还存在着一些虚无主义的内容。书中还谈到了不少关于养生和医德方面的内容:“治病是对人,是外的;养生是对已,是内的”,“自当以内为主,抑养生不讲,亦何能治病。”事实如此,医者不懂得摄身防病,洞悉发病之由,何以指导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他这种看法很有见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