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夷坚志》里的中医药文化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7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夷坚志》里的中医药文化,《夷坚志》为南宋洪迈所撰,原书420卷,后世多以涵芬楼版206卷为通行本,它记述


《夷坚志》为南宋洪迈所撰,原书420卷,后世多以涵芬楼版206卷为通行本,它记述了宋代诸多的人文掌故及逸闻趣事,涉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纷繁杂浩,著录甚广。作者洪迈,字景庐,号野处,江西鄱阳人,为南宋绍兴进士出身,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他学识渊博,涉猎亦广,精通经史子集、医卜星相,由于宋朝士大夫阶层中风行笃好医药养生之术,他亦亲历亲为,得以活到近八十岁的高龄,所以更是博闻强识,见多阅深。在《夷坚志》中,他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很多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中医药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是对宋代历年名医及其事迹的记载。在《夷坚志》中,洪迈记述了诸如庞安时、周史卿、杨吉老、张子刚、徐远同、田道人、谢与权、武元照、滑世昌、杨道珍等当世名医,还记载了一位善治痈疽的女外科医生――张小娘子。这些医者中,既有博儒之医,又有隐逸之医;既有医官之医,又有草泽之医;既有佛道之医,又有祝由之医;既有针按之医,又有知意之医。用药者,不同流俗;用针者,独辟;用术者,神鬼莫测;用意者,练达人情。有救一人之性命,病家感恩零泣者;有医一国之疫疾,举世歌功颂德者。有声显名赫者,从来不矜不傲,仁心依旧;有所志难遂者,绝言自暴自弃,痴心不改。活人济世,大医精诚,德艺兼备,妙手回春,真可谓是一卷形神俱有,惟肖千古的名医群芳谱。这其中最为杰出,也最值得再次提及的医者,莫过于张子刚。他能在众医的非难指责、病家的猜忌怀疑中独行己见,不屈流俗,最终救活病人,起死回生,确实是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榜样。

二是对人身各种疾病独特治验方法的记录与阐释。在《夷坚志》中,洪迈记录了包括内外骨科、肛肠痔漏、耳眼鼻喉、蛇伤救急、伤寒时疫等在内的医学科目,几乎囊括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所有医学分科;收罗了诸如虚损劳瘵、汗症咳喘、胸痛反胃、泻痢消渴、便溲不通、寄生虫症、痈疽疮疡、骨折跌仆、赤眼鼻衄、喉痈骨鲠、蛇虫毒伤等多达三十几个病种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也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对人身病种的划分。这些方法往往都有其独到之处,许多为其他方书所未载,并且有不少是简便易廉的单方验方,特别适合广大劳动人民流传和运用。尽管这些方法不免流于片面及呆滞之弊,缺少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但完全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照,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

三是对一些针刺火灸、药食养生法的记载。在《夷坚志・三志壬・卷九》中,洪迈记载了一例用火针治愈肺痈的病案;在《夷坚志・支景・卷四》中,他还记载了一个叫王超的贼首得益于火灸气海关元之效,虽“春秋已高”而“精采腴润”;在《再补》中,他记载灸风市穴以治脚气的事例,不一而足。他还认识并记载毒蕈的危害及食物之间的反恶生克之理,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

此外,洪迈还记载了很多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如当时的一些药局药肆、政府的一些令行禁止、医史事件、医林典故、怪异秘闻、名医趣闻、误诊医戒等。这其中有许多庸医杀人、贪财误命的事例,就是在当今社会,依然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洪迈的《夷坚志》一书,确实是我们研究整个宋代中医药文化的珍贵史料和学习中医药的绝好参考,我认为每一个热爱中医中药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地读一读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离骚》不离中医药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一部自叙性抒情长诗。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诗中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崇高品质。《离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通过托物比性表现出来。诗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天上地下,四极八荒,任其驰骋。风雷云月等自然现象,虬龙鸾凤等珍禽异兽,甚至兰椒蕙芷等香花美草,都用来为他的抒情服务。更让人叫绝的是,屈原的诗与中医药相互交融,艺术与医药相通。在现存的屈原诗中,与中药相关的有19首,其中植物类药物多达50多种。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堪为代表的是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共分四卷,载有草木55种。屈原抒情奔腾浩瀚,笔法昂扬激荡,诗中一些中草药的形态、生长、栽培、采集,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如“扈江良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了江蓠、芷、兰三味中草药,意思为我披上了江蓠和辟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喻...
· 中医文化―中医药在客家
本人早过不惑之年,既非医生护士,也非营养学家,似无资格奢谈什么中医中药。然而,凭着自己这副硬朗的身子骨和这把年纪所经历与听说的医事药闻,自信将若干感受、传闻记录下来,对人们运用中医药来养生防病,定有裨益。我的家乡粤东梅县,是著名的“华侨、文化、足球之乡”。这里昔日虽也是山清水秀,草木葱郁,但却是“贬谪之乡、避乱之乡、瘴疠之乡”。在这闻名遐迩的客家人聚集地,许是“新旧三乡”特有的地理、历史与人员素质所决定,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运用源远流长,不少的祖传秘方对防治疑难杂症很是有效。用当地人的话说:“谁家没有几个‘防家看屋’的偏方?”类似双料喉风散、八宝惊风散、七厘散、六神丸、卫生丸这些传统的中成药,不但当地家喻户晓,连海外侨胞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不陌生,在返乡寻根问祖时常指名索要这些中药带走。我童年时身体孱弱,从记事起到21岁步入军营,大凡有病都服中药。母亲是远近有名的理家好手,在务农持家中习...
· 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哲学
中医药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体的医学体系.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学.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用西方的文化认同审视中医药学是不客观也是无益的,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发展中医药学的,因为它首先是把中医药学放在了是否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与解读.只有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文化核心,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 中医文化―洪迈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是南宋文学家洪迈的笔记集,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涉猎广泛,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崇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纵览书中有关医药卫生的经典摘论、史实记载、医家轶事,涉及到医学史、本草学、炮制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检索宋代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的珍本。洪迈一生博览群书,对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等皆有研究,官至端明殿学士。后人称誉他的笔记集“可以稽典故,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他笔下的医家小传,既有上工名医的风采,也有草泽铃医的绝技,其所治疾病的医案,包括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等专科,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杰出成就,可补医学史的缺略。宋代帝王很重视医药学对生产力和社会民生的保障作用,翰林院集聚了大批的医学人才。设立“校正医书局”、“官药局”等专门机构,修订、出版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方药书。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前后始终留意医药学。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民间...
· 中医文化―重阳登高与中医药文化
“是节协阳数,高秋气已清”。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了。农历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的时月。他们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产生了许多推理和传说。在《易经》中,九为阳数。《夏小正》曰:“九月内火(大火星休眠)。”《黄帝内经・素问》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述约》日:“约之以九,以见其极。”认为这个月阴盛阳衰,万物凋零,生命将到尽头。但从数字上看,九是至阳之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是为重九,亦是重阳。根据《易经》物极必反的理论,此灾难可登高而避之。重九登高,是先民逃避洪水猛兽,瘟疫传染等灾难的举措。之所以佩茱萸,饮菊花酒,则是借药物的避邪防病,益寿养生作用,以消阳九之厄。考诸文献,以重阳日作为月令的活动,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帝王进行田猎习武、歌舞野宴、祈祷祭祀等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正式把九月九日作为重阳节日,登高,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则是汉代的事。到了唐代,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