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女医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女医,   因信奉陆放翁所言“功夫在诗外”,所以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笔者常常喜欢搜寻并

    因信奉陆放翁所言“功夫在诗外”,所以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笔者常常喜欢搜寻并阅读一些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历代笔记小说,于是也自然得到了几许乐趣,几多收获。历代笔记小说中大量的篇幅是关于当世名医的记载,而其中的女性却寥若晨星,所幸的是,笔者在一些宋代的笔记小说中,找到了几位女性名医的记载,今铺衍如下。

     在宋代《夷坚志・支乙・卷五》中,作者洪迈记载了一位善治痈疽的女外科医生――张小娘子。她本是秀州也就是今天浙江嘉兴一名张姓外科医生的妻子,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女外科医生。苏州章县丞的祖母年过七旬疽发于背,章县丞于是就邀请张小娘子来为其医治。张小娘子先把痈疽挑破,然后用浅碗把这些流出来的脓液秽物盛贮起来,令其自然沉淀,发现沉淀下来的东西颜色红如丹砂,她就对章县丞说:“这种痈疽是由于长期服食丹药中毒而引起的,病情十分凶险,怕是治不好了。”他的祖母在房中听到后,对章县丞说:“她说的对呀,我年轻时在你家,你爷爷每次服食丹药时,都得让我们陪他服一粒,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就种下了今天的这个祸根!这时候谈后悔也是来不及了的啊。”后来,这位章县丞的祖母果然因为这个病而去世了。

    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也同样记载了一位精艺绝妙的女医邢氏。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将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的完成这次旅行。邢氏诊脉后,认为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担忧的是他夫人的身体。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几个月后,韩妻就病故了。当时还有一个叫朱胜非的丞相,他的儿媳妇病了,也邀请邢氏来为其诊治。邢氏看过以后,说这是小病,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她却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将必死无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认为她危言耸听,毫无根据。可后来的情况却如邢氏所言,这女子怀孕后不久也病故了。作者周密就评价她说:“余谓古今名医多矣,未有察夫脉而知妻死,未孕而知产亡者。呜呼,神矣哉!”

    此外,洪迈的《夷坚志》中还记载了一位懂按摩的会稽萧山民女武元照;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记录了一位“灯焰烧指针疗诸疾,多效于用针者”的京师巫医张氏。这些都是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女医形象,她们就像伟大中医药文化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朵小花,虽然纤细弱小,甚至不很起眼,但依然在历史的角落里,散发着自己无尽的幽香。

    值得注意的是,缘何宋代以后无女医?最起码没有关于女医的记载?

    众所周知,封建理学产生于南宋末年,经过短暂的元朝异族统治,发展到明清两代特别是清朝时期,对人性的压抑尤其是对妇女的禁锢衍化得更加变本加厉,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要说抛头露面地去当一个女医生为人治病,就算是学习一门技术也被人视作离经叛道,不安本分,因而自然也就没有女医存在了。即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出头,作为统治地位的男性出于“规则”的需要也是不会为她们作传的。现在好了,我们有许多的女医生、女专家正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尽心服务,这也是巾帼英雄半边天的价值所在,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心存感激并珍视这种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源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其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齐桓侯讳疾忌医的表现,一是不承认或不知道自己有病,此意贯穿于故事始终;二是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他们说的“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的话可证。生活中还有更甚者,他们把医生的行为归于“居心不良”。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