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成语典故与健康:不进油盐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成语典故与健康:不进油盐,   这是一条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俗成语,原意是指生命垂危,吃不进任何食物。

    这是一条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俗成语,原意是指生命垂危,吃不进任何食物。后比喻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导、说服,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油和盐,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在开门七件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仅次于作为燃料的“柴”和作为粮食的“米”,具有显赫的地位。本成语以人体对油、盐的摄取能力来判断人生命力的强弱,更说明了它们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油,医用名称“脂肪”,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三种元素。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人们常吃的芝麻、花生、大豆、菜籽、葵花子、玉米等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液态;猪、牛、羊、鸡、鱼等动物油,为饱和脂肪酸,在常温下呈固态。它们虽然都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原料,但饱和脂肪酸在机体内可以通过糖来合成,而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人体不能合成,因而人们又把不饱和脂肪酸称为人体“必需脂肪酸”。也就是说,人可以不吃动物油,而不能不吃植物油。此外,动物油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而植物油中基本不含胆固醇,并且还有抑制小肠对胆固醇吸收的功能,因此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首选。这决不是说,动物脂肪就不需要,从营养学角度上说,单纯偏吃哪一种油脂都是不全面的,动物油是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西方人体格健壮的主要条件就是他们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要热能的饮食结构。科学家们提倡植物油和动物油搭配着吃,二者相配还有利于增加菜肴的香味,促进食欲,帮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脂肪的主要功能,一是给机体提供热能,保持体温的恒定;二是成为细胞的组成部分,保护人的体态和重要脏器,防止因震动、牵拉等对它们造成损伤。脂肪摄入充足,人的皮肤光泽,头发黑亮,体态丰满,精神焕发,不惧严寒;摄入不足,皮肤干瘪无华,头发枯黄,体态消瘦,精神不振,畏寒怕冷。超量的脂肪也会造成堆积,使人发胖,主要表现在腹部和臀部。在体内,可能包裹在心、肝、肾、肠等器官的周围,影响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形成这些器官的早衰,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常见的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脂肪肝、脂肪痢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需要脂肪的溶解才能被机体吸收,故它们被称为“脂溶性维生素”。脂肪摄入或储备不足时,势必还会造成它们的缺乏,与之相关的疾病就接踵而来了。

    脂肪的摄入途径,除作为主食的粮食外,主要就是通过进食肉类和油脂获得。一个成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大约占机体所需总热量的15%~20%即可,最高不超过25%。具体地说,体重为60kg的人,每天应摄入60g~100g脂肪。分配上以植物油为主,适量配给动物油。在不同的环境中,可适当进行数量和品种上的调整,以保证机体的正常需要。如在寒冷的冬季或在高寒条件下作业的人,身体消瘦或患有营养缺乏,表现出皮肤粗糙、干燥、脱屑,毛发脆干的人,应增加油脂的食用量,并适当增大动物油的比例;在炎热的夏季或在高温环境下生活的人,身体肥胖或患有心血管病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消化疾病(胃肠炎、腹泻、痢疾等)的人,应减少油脂的摄入量,并适当限制动物油的比例。在对油类的选择上,动物油中猪油的脂肪细腻,消化吸收率高达97%,优于其他油类;鱼油含有大量对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含有极少对机体健康不利的胆固醇,有“长寿油”之称。植物油中芝麻油香味浓,有补铁、补血之效;豆油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高,适合患有心血管病的人长期食用;花生油出油率高达50%,产热量高于肉类、牛奶和鸡蛋,还具有养胃作用;菜籽油中含有8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5%,营养价值不亚于其他油类。它如葵花子油、玉米油、米糠油也都各有所长,可与上述油类交叉使用。棉籽油虽然不乏营养,长期食用对男女生殖功能有一定损害,生食还有可能造成中毒,应当限食。

    盐在人类的历史上被应用得更早,也更被器重。《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之说,说明古代最早的调味剂是咸(盐)和酸(梅)两种,尔后才有了其他诸多味道。盐不仅是百味的基础,而且作用是最重要的。南北朝时期的医家陶弘景强调说:“五味之中,惟此(盐)不可缺”。就连对饮食成分颇多禁忌的佛教也从不忌盐,“盐香风色”,无中有,有中无,他们还把对盐的认识溶进了教义。在没有盐的年代,人们抓食掬饮,只知道食物的本味,而得不到美的享受,盐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按照《淮南子・修务训》的说法,盐的发明可能在伏羲与神农之间的年代,是一个叫宿沙氏的诸侯从海水中煮出来的,这恐怕是最早的海盐。井盐大概出现于秦始皇时期四川的临邛地区(今邛崃县),《华阳国志・蜀志》中有“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豆斗盐”的记载。近代在成都出土的汉代“井盐画像砖”也验证了这一说法,画面上显示的正是古人以天然气(井火)煮卤水(二水)以获取盐的场面。

    有人说:“人类与盐的关系,犹血与肉”。这是由于食盐不仅有调味的作用,而且是人生理的需要。一个70kg重的人,身体内有150g盐,广泛分布于血液、淋巴液、脊髓液、汗液里,血液中就有5‰左右。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物质。一旦它的代谢或分布失调,人体的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以酸、碱中毒为中心的疾病、严重疾病,甚至丧命的事都会发生。胃酸不足,补充盐分;出汗过多,喝点盐水;泄泻失液,输入生理盐水(氯化钠溶液),这都是给机体水液中加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盐就没有生命。

     那么,是不是盐吃得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盐吃多了就要喝水,水喝多了就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与之相关的疾病立刻就要发生了,肾炎、高血压、肝硬化和肥胖病人等都是要求低盐饮食的,宋代医籍《本草衍义》中就明确提出了“水肿者,宜全禁之(盐)”的要求。按照生理需求,一个人每天摄入lg盐就足够了。考虑到出汗、大排泄等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的摄入量以3g~5g为宜。在饮食结构中,我国属于高盐的国家,也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大国。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这是科学家们的普遍结论。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北京市的人均食盐量为12g~15g,超量不少,北方有些地区的食盐量更高得可怕,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重视。

    有没有一种既能保证人体生理需要,又不伤害机体健康的理想食盐呢?人类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有报道说,芬兰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沙贡”盐,它的化学机构比天然盐少得多,而且含有一定量的钙和镁,滋味与普通盐无二,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影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新型盐不久就会摆到人们的饭桌上来。

    人不进油盐不行,大油大盐也不行,看来什么事都要有个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成语典故与健康:张敞画眉
张敞画眉源出《汉书・张敞传》:“(京兆尹张敞)常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画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后来,人们遂用“张敞画眉”、“京兆画眉”、“张敞画”、“京兆画”、“张敞眉”、“京兆眉”等来表现夫妇恩爱之情,用“画眉张敞”、“画眉夫婿”、“画眉张”、“画眉敞”、“画眉客”等形容多情丈夫。用此典的作品很多,反映于诗作中的,如范成大的“只烦将到妆台下,试比何如京兆画”、孔尚任的“天子多情爱沈郎,当年也是画眉张”、骆宾王的“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等都是有名的佳句。看来,画眉之风在我国古代已很普遍,讲究容貌美是我国人民自古的追求。有史料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们已经有了有意识的化妆行为,内容包括描眉、画眼影、施胭脂粉等。那时,人们用的化妆品比较简单、粗糙:眼影粉,是用锑和烟灰等成分调制成的;扑面粉,是用白垩粉制...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名医与师传
名医之成名,并非依靠师传。扁鹊的医术,《史记》云得自长桑君。长桑君尽授其禁方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其事实颇可存疑。但长桑君之名无扁鹊则不得传,说明名医的老师不一定有名。《后汉书》载吴普、樊阿皆师从华佗,得授五禽戏及漆叶青黏散,其名依附华佗而仅仅附于卷末,说明名医的弟子也不一定有名。作为名医,至少应该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所谓三折肱方为良医。其次要善于继承总结前人的学术成就,对医疗理论能融会贯通。第三则应在具有丰富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方法,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师传仅仅是一个次要因素。金元四大家中,只有李东垣受业于张元素。朱震亨虽为刘完素三传弟子,却又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其后如汪机、薛己、张介宾、吴有性、喻昌、李中梓、叶桂、徐大椿、王清任等人,均以医名鸣于当世。究其所学,亦极少出自名医亲传。中医向来多门户之见。入名医门下,得以继承师门的学...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砭石与针灸
当今我国的针灸疗法以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等特点而风行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医生千里迢迢来到我国学习这古老而神秘的医术。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对此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具体说明了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那么,砭石是怎么会被用来治病的呢?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往往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常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干活。因而会被尖石、树枝、荆棘等划破、撞伤皮肤,甚至会碰破皮肤而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伤或流血之后,却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重现后,人们自然会认识到刺激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疗部分疾病。于是经过长期的认识实践与积累,...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破解你的健康手纹
“你的初恋是17岁……“他用手指轻点着她的掌纹,一本正经地说。她拼命点头,满眼的吃惊与虔诚。当他们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他坦白,初相识那次”看手相“,只是想离她近些,嗅一嗅好闻的体香,至于从掌纹”看“出来秘密,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关于她的“八卦”。掌纹对女人总有莫大的吸引力,希望从中阅读自己的前生后世。如今肯定的是,掌纹的特征的确隐藏着一些秘密,可以用来鉴定身份、判断亲子关系和健康状况;在专家那里,掌纹和指纹同属“皮纹学”。虽然掌纹并不能告诉你未来的“真命天子”究竟是谁,但利用掌纹判断健康状况,终于有据可查。不可思议的掌纹诊病其实,很多老中医都对传统的掌纹诊病颇有研究。而在现代医学中,掌纹也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用途:掌纹与遗传病――皮纹与遗传病研究中最经典的范例就是对唐氏症候群的诊断,皮纹学总结出了唐氏症候群所具有的几种特殊皮纹:脚掌的胫弧形纹、手掌的单一弯折(断掌)或远端三叉点等,使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