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及从孙王宏之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4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及从孙王宏之,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及从孙王宏之比嵇康稍迟一些的王羲之(约303~361年)是我们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及从孙王宏之

比嵇康稍迟一些的王羲之(约303~361年)是我们熟知的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个喜好游仙和养生的人。他的养生理论和他那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一样,讲究不愠不火。

王羲之认为饲养活泼可爱的动物,可以陶冶心情,而心情好则得以长寿,即乐观豁达的心态比药石针灸更利于健康。他在会稽(今绍兴)家中就养了一群白鹅,可以想见,这样达观心正的人是不会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和贪得无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所以王羲之虽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但连一次阅兵都没,有其父必有其子。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官至骑兵参军,却从来不过问自己的工作。有一次,车骑将军桓冲问:王卿,你的工作是什么?徽之回答说:好象是管理马军那档子事儿。桓冲又问:那么你管几匹马?。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认得,怎么可能知道马的数量呢?桓冲不甘心,再问:好吧,那管马的士兵总上报过现在马厩中死了多少匹马吧?这一次,徽之居然用孔子的名言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直搞得桓冲哭笑不得。父子俩就这样置世俗与不顾,却经常和当时情投意合的名士如谢灵运、颜延之等结伴冶游,或者在自己豪华的宅院中进行品书宴,这种以文会友的高雅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平时他们以书法作为心情的调剂。两人书法真、草、行诸体无所不精,王羲之更有“书圣”的美誉。在子孙中,王羲之最得意的从孙叫王宏之,他把自己的书法和养生经验传授给这个从孙,王宏之曾写有采药书籍,精通书法,受到后人的敬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苏轼与中医药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魁首,他不但对文学、诗、词、赋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正值瘟疫时发,为了使黎民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50两黄金,在城中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病坊”,三年之中就医治了近千名病人。后来,病坊由专派的僧人主持。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6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贵州,适逢该地瘟疫流行,苏轼专程访眉山巢谷,并得一秘方“圣散子“。巢传授给他时,曾让苏指江水为誓,保证永不传人。为了控制瘟疫流行,苏轼以民生为重,将以药方公诸于百姓。苏轼对中医理也有研究,认为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并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苏轼有医论、医方存世,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乾隆皇帝与中医养身
查遍我国的二十五史,前后有230多个皇帝,短命的多,长寿的少。乾隆皇帝是清朝第6代君主,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龄呢?原来他有一套养生的秘诀。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其中“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掸,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运,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就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十常四勿”完全符合保健养身的道理。别的不说,单言酒色二字。乾隆尊为天子,富有天下,美酒盈仓,佳丽满宫。在此环境中,居然能做到不恋酒、不迷色,实属难能可贵。乾隆自幼习骑射,曾在避暑山庄几次皇家射箭比赛中大显身手。当上皇帝后,更以骑射为乐。直到他80岁高龄时还去行围狩借。骑马射箭,活动量很大,无疑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办法。乾...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改革名家王安石
改革名家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047~1051年间任鄞县知县,他很重视医学,反对巫术,据说他曾经不怕恶毒的诅咒,惩治了一批败德的巫师;同时,他关心民间良医,支持校刊医书。还自己翻检医书,他自小就有读书废寝忘食的习惯,成人后更是变本加厉。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直到第二天上班时间临近时才猛然发觉时间紧迫,于是他的同僚们就看见他饿着肚子,蓬头垢面地往办公室跑,有一次,他的上司,日后的名相韩琦来县衙视察,看他一副熬夜的样子,以为是年轻人晚间纵情淫乐所致,于是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规劝他:“年轻人,我劝你还是趁现在多读些书,总比和女人厮混有意义!”随后,又送给他一些养生的医书看。王安石并不介意上司的误解,而且,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了这些医书上。现在,我们在他的《临川集?礼乐记》中还可以读到他当时在阅读的同时作的笔记:“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他在很...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僧侣医师
僧侣医师古代浙江中医药学兼精佛理者人才辈出,僧侣行医济贫者亦群星璀璨。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智,其生平事迹详后介绍。晋朝高于法开,他居住在剡县(今嵊县),精通佛理,更好医学,著有《议论备预方》。他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一位妇女难产,请其吃羊肉,然后用针刺,使产妇平安分娩。唐朝牧牛和尚,武义人,是该县普宁寺僧,尤善医术,对贫富者皆授以药方,不图报酬。宋代释奉真、释元觉、释法琮,为宁波三代僧人,诊视技术不差铢分,名闻遐迩。开平元年(907年)吴越王在杭州木子巷北建千顷广化院,南宋时为临安府祝圣道场。寺院僧了性精通医药,经常为市民治病,医绩显著。北宋苏东坡为其写了《六观堂老人草书歌》,南宋赵阅道为其堂室题匾“慈堂”,以表彰他的医术。北宋杭州西溪寺僧精通外科,附近一户田家病癞,全身溃烂。西溪寺僧检查后认为是天蛇毒,取木皮(秦皮)煎煮一斗,请病人吞服,没几天田家病愈。杭州千佛寺有一位异僧,离开寺院前留下了《咽...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寺院医药
寺院医药浙江的佛教寺院枚不胜数。如清朝前期杭州府所辖各地的寺、院、庙、堂、宫、观、庵约达858个。其中杭州约达373个、海宁31个、富阳73个、临安79个、于潜54个、新城59个、昌化38个、余杭151个。宁波府所辖各地约达145个,其中鄞县48个、慈溪25个、奉化45个、镇海24个、象山12个、定海3个。剔除其中道教的布道场所,杭州和宁波两地区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佛教徒亦数以万计。从寺院的建筑结构来,大的庙宇设有药师殿或药王殿,供奉药师佛或药王。药师佛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大佛、医王善逝、消灾延寿药师佛等。据佛教《大宝经》云,他“能疗治一切诸病”,令人身心惬意。普通僧侣及一般群众把他成是包治百病的神医佛爷。他的造像是身成跏跌坐姿式,其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象征着为民治病,通常还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及“药师十二神将”协侍。舟山的普陀山全岛峰峦起伏,洞幽岩奇,潮涌金沙,浪击危岩,佛光海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