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中外佛教医药交流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7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中外佛教医药交流,中外佛教医药交流中外精通佛教的医药家们不仅为本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鞠躬尽瘁,而且

中外佛教医药交流

中外精通佛教的医药家们不仅为本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鞠躬尽瘁,而且还飘洋过海交流医技。宋、金、元朝,有一批僧人前往日本。如浙江高僧兰溪道隆、无学祖元,他们赴日时均带去了大量医籍与药材。

明末的陈元,杭州人,27岁时到少林寺出家学习拳术,寺中藏有珍贵的医籍和伤科草药,他曾管理寺内药材,余暇刻苦研读医书,对医药、针灸、气功、武术饮食诸方面多有建树。1619年东渡。他在日本期间与当地医药界人士交往酬答,对日本的医药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朝同乡的戴笠,1653年前往,1654年结识了隐元禅师,皈依禅宗,岁为僧,人称独立禅师。他以歧黄济世,医愈难症,人称神医。他尤擅痘科,医著有《痘疹百死形态传》等8种。他的《万病回春》风靡日本,促进了龚廷贤医学在日本流传。

澄一,杭州僧人,1653年飘洋过海,住长崎兴福寺,精医术,著有《慈济轩方书》6卷,在日本佛教界和医药界声誉鹊起。

隐元隆琦,祖籍杭州人,长期修禅嘉兴等地,1653年冬东渡弘法,首开法于长崎兴福寺,在中日佛教传播史上可与鉴真相媲美。他在医药学上的博识广见为日本同仁所折服。

明末清初的心越兴俦,金华府僧人,精医,1677年飘洋东瀛,与澄一等人交往甚密,日人石厚学鲁是他的医学生。

同时,萧山竹林寺女科医僧著书行世,明清间亦与日本医僧有友好往来。日本享保间(雍正年间),日医香月牛山著《药笼本草》一书,通过竹林和尚道本,请中国名医赵作序。当时赵氏旅居长崎,牛山、道本、,书札往来,诗酬唱和,山门人问庵藤将其往来诗文刊载在《药笼本草》书后,题为《万显神交》,留下了中日医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在浙江籍僧侣医家东渡传经送宝之时,日本医药界人士亦纷至沓来。隋唐时期,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有长期在华学习的“留学僧”和短期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浙江天台、宁波等地修禅,是为后来日本天台宗渊薮。日本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僧人带回的抄本。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因、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他们回国后仅服务于上层社会,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权属于宫廷贵族的现象。

1168年,日僧荣西千里迢迢来到宁波阿育王寺、天台国清寺修行,后又到杭州,畅游杭州寺庙,得知饮茶可以养生延寿,回国前便从灵隐、天竺一带寺院中携取了优良茶种,耕耘在日本山城尾山上,尾茶便被日本人称为本山茶。荣西还根据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编著了《吃茶养生记》风靡日本。

1235年日僧圆尔辨圆先后在杭州历访灵隐、净寺诸寺的名僧,回国时带去了寺院医药等书籍数千卷,为中日文化交流锦上添花。

在中日医药交流中日方的杰出人物还有僧人月湖,1452年他开始寓居杭州,收搜中医药名著,并撰写了《全九集类证辨异》4卷医书,该书中国版已失传,南京古籍图书馆尚保存一部,弥足珍贵,日本有文政元年(1818年)印本,是中日医学交流的佐证。回国后大倡金元医学。

1487年,日人田代三喜以僧人身份来华,在杭州追随月湖学医,月湖是浙江名医虞天民的弟子,虞氏是朱丹溪的弟子,朱氏又是杭州灵隐寺僧罗之悌的大弟子,医学一脉相承。田代三喜在杭州共生活了13年,于1498年学成归日,脱僧籍行医。值得指出的是古代浙江佛教医药家们的对外交流主要云集在日本,这不仅对中日佛教医药学的发展大有裨益,也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为东方文化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苏轼与中医药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魁首,他不但对文学、诗、词、赋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正值瘟疫时发,为了使黎民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50两黄金,在城中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病坊”,三年之中就医治了近千名病人。后来,病坊由专派的僧人主持。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6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贵州,适逢该地瘟疫流行,苏轼专程访眉山巢谷,并得一秘方“圣散子“。巢传授给他时,曾让苏指江水为誓,保证永不传人。为了控制瘟疫流行,苏轼以民生为重,将以药方公诸于百姓。苏轼对中医理也有研究,认为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并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苏轼有医论、医方存世,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寺院医药
寺院医药浙江的佛教寺院枚不胜数。如清朝前期杭州府所辖各地的寺、院、庙、堂、宫、观、庵约达858个。其中杭州约达373个、海宁31个、富阳73个、临安79个、于潜54个、新城59个、昌化38个、余杭151个。宁波府所辖各地约达145个,其中鄞县48个、慈溪25个、奉化45个、镇海24个、象山12个、定海3个。剔除其中道教的布道场所,杭州和宁波两地区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佛教徒亦数以万计。从寺院的建筑结构来,大的庙宇设有药师殿或药王殿,供奉药师佛或药王。药师佛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大佛、医王善逝、消灾延寿药师佛等。据佛教《大宝经》云,他“能疗治一切诸病”,令人身心惬意。普通僧侣及一般群众把他成是包治百病的神医佛爷。他的造像是身成跏跌坐姿式,其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象征着为民治病,通常还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及“药师十二神将”协侍。舟山的普陀山全岛峰峦起伏,洞幽岩奇,潮涌金沙,浪击危岩,佛光海火...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佛门医药,汲取精华
佛门医药,汲取精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很难断定,一般以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肇始。后来佛教在华繁衍出诸多宗派,第一宗派的创始人智凯在浙江天台山创立的天台宗,被认作中国的首家派系。佛教借医弘佛,遂构成了四大佛教胜地,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亦名列其中,可见,佛教辐射浙江之广名列全国前茅。医学是佛教徒必修的科目,他们必须学习医方明,这种由释迦牟尼创建的佛门医学和经年累积起来的除病建身法内容址分宏廓,有食物疗法、草木疗法、触手疗法、药酒疗法、沐浴疗法和发汗疗法等。无可置疑,来华传教译经的印度佛教高僧大都兼通医术并传授给华人教徒。浙江地处东海之宾,文人荟萃,寺院林立,庙宇内留下了许多有关医药的遗址,僧侣医药师和兼精佛理的中医药师人才济济,中日佛教医药学家互相酬唱、切磋技艺,佛教胜地药材茂盛,佛学会大办刊物宣传医理、筹建诊所为民除病,医方明...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道教医药,偏重养生
道教医药,偏重养生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考察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道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成一个奇特的世界,并为国人接纳和信奉,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精神。《抱朴子?内篇》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秦汉以来,凡方士之流亦道亦医,医道相兼。道家为追求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从开始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虽然其所追求的目标只不过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种修炼方术,客观上却在中国传统医学以至中国古代科技领域积累了丰富多彩而又很有价值的材料。道教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作用和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健身健心方面的丰富体验,对于帝王、文士,乃至一般平民,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力,尤其是道教的养生治病方术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浙江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是道教思想萌生的好地方。早在东周时期越地就流行起黄老道家思想,东汉以降,作为一种宗教派别的道教传人浙江,随...
· 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哲学
中医药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体的医学体系.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学.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用西方的文化认同审视中医药学是不客观也是无益的,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发展中医药学的,因为它首先是把中医药学放在了是否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与解读.只有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文化核心,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