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工艺史考证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因其初制过程独特的“做青”工艺而区别于其它的茶类,并形成香高味醇的独特品质,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过去,关于乌龙茶工艺的发祥地、工艺产生的大体时期、其与红茶工艺的演变的关系及其在我国制茶工艺发展史中的地位等问题,由于古代并未有科学的茶叶分类学,常以产地、品种名茶;一些有关茶叶的史籍和诗词又多出于士大夫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撰写或转抄的关于工艺记载常不准确,造成我们今天考证工作的困难。因此,茶叶曾出现这样那样不尽一致的见解和论断,也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我们从1975年开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有关的茶史资料,并以已发掘的史料为立论依据,提出了武夷岩茶(Bohea)是乌龙茶的始祖;“工夫”、“小种”等是武夷岩茶固有品名;乌龙茶早于红茶,其工艺形成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即十七世纪初叶等观点。现分述于下:
1、关于乌龙茶工艺的发祥地
*
乌龙先为地名,后为茶树品种名。五口通商前后,我国茶叶出口欧美,武夷茶独树一帜,始有“乌龙茶”名之称,此间,世界出现了新的产茶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际市场对于茶叶的分类也遂被普遍采用,这已是定论。但乌龙茶的制茶工艺源远流长。它师承北苑龙团凤饼而追求“真香”,于明末清初汲取各地采制工艺精华,在武夷山创造发明了“做青”工艺,制作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即是乌龙茶的始祖,其主要论据见诸下列史籍和方志记载:
6
1734年版陆廷灿《续茶经》载:“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州茶中于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旗未展者,谓之莲之心”。
《续茶经》引述1717年王草堂《茶说》:“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