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龙的传说
浅说龙的传说,宣化上人关于龙的开示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
宣化上人关于龙的开示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眼的人才知道龙的真面目。不过,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画龙的人,只画龙头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中国人绘龙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曾经有位禅师,他在定中所见龙的形相是这样子。龙有神通,变化莫测,能大能小,能隐能现。六祖大师曾经用钵将巨龙降服,为南华寺除害。
佛经和大德流传下来的记载: 龙是因为往昔修行时,乘急,所以有神通;戒缓,所以堕为畜生。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又有虬龙、鹰龙、蛟龙、骧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化龙。
龙有四种苦:
(一)被大鹏金翅鸟所吞苦。
(二)交尾变蛇形苦。
(三)小虫咬身苦。
(四)热沙烫身苦。
龙的职业是布云降雨。可是有五种情形不能降雨:
(一)火大增盛。
(二)风吹云散。
(三)阿修罗收云入海。
(四)雨师放逸。
(五)众生孽重。
根据考古文物提供的证据,传说中的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会少于八千年。而黄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在五千年左右。这也就是说:龙比黄帝早得多,在黄帝努力地统一各个部落的时候,龙已经在先民们的历史中存在数千年了。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史记·孝武本记》);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淮南子·冥览训》);“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论衡·纪妖》);黄帝“驾八翼之龙”(《孙绰子》);黄帝“作龙衮之服”(《轩辕黄帝传》);“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今本竹书纪年》)等。
黄帝本身就是龙。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
大家便普遍地接受了这样一个推理: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是龙,炎黄子孙也就是当然的“龙子龙孙”。而且相信,龙的精神就是黄帝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简说部分关于龙的典故
光音
考古学认为,中国龙的形象至少有8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历史典籍中,关于龙最详细的描述就和伏羲、女娲、黄帝及禹等民族领袖有密切关系:
伏羲生就龙身牛首、龙唇龟齿。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参照此图“以画八卦”。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炎帝显然是一个"龙种"。相传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那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才现出九条小龙的。又说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酃县的龙如愿以偿。直到现在,炎陵山下米水河边的龙脑石、龙爪石,还张牙舞爪、得意洋洋地笑着呢。
黄帝在大战中让应龙用它司水的本领主战。后来黄帝也“驭龙升天”,乘龙而去。
相传尧是赤龙的儿子,他秉承火德,因此"赤龙应焉"。而舜即位时,曾有黄龙负河图而出;他自己也曾变作一条游龙。他们派鲧担当治水的重任。鲧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可惜方法不对,只是一味地填堵堙塞,结果越塞越涨,可怜鲧劳而无功,终被尧杀死在荒凉的羽山。 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后来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而鲧自己则化作一条龙。当年为黄帝打仗的应龙,又为禹来治水,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
所以传说中的禹本身就是龙,禹字甲骨文有如有人用手握着一条蛇。
所以中华民族都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从上古巫卜到易经甚至后来的勘舆(风水)中,龙的形象也和统治者及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龙因此诸多原因,遂被历代帝王作为天命和权利的标志。分页标题#e#
过去的理论认为龙信仰来源于“蛇“的图腾崇拜,而蛇图腾在女娲、伏羲等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到,炎黄二帝时开始达到鼎盛,龙的图案造型上经历了极多的艺术变形和演变。但炎黄帝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黄河流域,而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以上非黄河流域的龙形象已有多件,如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达八千年的石块堆塑龙、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纹龙、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龙、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千年的黄土夯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摆塑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盘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龙,等等。龙的形象分布于如此广泛的范围和时期,这使得龙的起源又变得模糊起来。
在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前,龙王一词在我国道教中已出现。在道教的有关典籍中早有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说法。
实际上印度佛教对中国龙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据说佛教中的龙缘于印度原始的蛇形神,梵语:那迦,能居于山中水中称王,也能神通变幻,上天入水,翻云覆雨,掌管人间水域和水产。
由于印度佛经中的“那迦”和中国汉地龙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那迦”一致被译为“龙”。
上古时代中国海神的形象是鸟身,后演变为水族。佛教传入中土后,佛经中大量龙王的称谓和事迹,也导致了民间出现人们熟悉的四海龙王等观念,《通典》中曰:“唐明皇赐封号予四海龙王”。唐代时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
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
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无角曰螭(chī)。未升天曰蟠龙。
墨客挥犀云: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其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别行疏云: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
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龙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佛说骂意经曰:堕龙中有四因缘。一者多布施。二者多瞋恚。三者轻易人。四者自贡高坐。是为四事作龙。上头一得福。后三事得龙身 。
律经说:诸畜生有角者。为前世喜着角横叉。为好得角罪。畜生身。或有异色者。为着彩衣有恶意。贪以为好故得是罪
华严经可以说是佛教中描述宇宙万物的大全,据说此经内容太多,佛陀传完后本来没有在人间流传,存于海龙王处,数百年后,大智者龙树誓要学遍世间一切经典,后来被龙王请到龙宫中,看到无量佛经甚为赞叹,特别记下了部分华严经,后流传于世间,成为世间最圆满的佛典。
华严经中关于龙王的典故很多: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水。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议。白虎通云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
……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藏族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有关于龙的文化和龙王崇拜,著名的藏传佛教中还非常重视龙王的供养,著名的龙王宝瓶据说可以增加地气,风调雨顺,让龙王水众全力护持佛法。
大藏经中有极多关于龙王的经文,还有多种龙王咒(60多种),提到地球各处有数以亿计的龙族,有6万龙王,其中有皈依护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龙王菩萨。最著名的“佛说海龙王经”中有龙王详细的描述和种种因缘。
上面提到与龙王有关祈雨的法事和龙王咒,有机会再漫谈。
我个人认为,龙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一方面,在图腾崇拜,野兽恐惧,未解之谜,上古神话等等文化现象中,不断产生龙的传说和极多艺术变形图案。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遭遇龙的历史记载,龙可能是某种或某几种已知或未知的生物,被人看到后强化了对龙的描述和传闻。
第三方面,有宗教思想和修行见闻的影响,有统治者意识形态介入,也使龙文化不断发展。
所以历史中,龙的形象不但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和神话,也包含人们一些当时无法理解的见闻(如龙卷风等),甚至包含(已知或未知)实体生物出现的经历。龙的故事中有真有假,真伪难辩,使得龙变得一种亦幻亦真的神物。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分页标题#e#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帝王也称乎自己为“真龙天子”,龙也具有权力的象征。
佛教中的龙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文化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西方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
蟠龙
螭龙
地龙
蛟龙
黄龙
虬龙
天龙
应龙
龙王
青龙
近代研究
关于龙的动物学真相,根据动物学家杨钟健以及历史学家何新在上世纪末发表的的研究成果: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水龙)及巨蜥(山龙)。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中都有鳄鱼骨化石的发现。传说中所谓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过是凶猛鳄类/鼍龙的转语。《左传》中曾经记载黄河沼区域发生著名的“龙”斗记载,也就是鳄鱼的求偶争斗 。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开五眼的人才知道龙的真面目。不过,中国人所画的龙,头上有角,身上有鳞,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胡须,有四足,身很长,尾很短。画龙的人,只画龙头不画龙尾,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有神秘之感。
中国人绘龙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曾经有位禅师,他在定中所见龙的形相是这样子。龙有神通,变化莫测,能大能小,能隐能现。六祖大师曾经用钵将巨龙降服,为南华寺除害。
佛经和大德流传下来的记载: 龙是因为往昔修行时,乘急,所以有神通;戒缓,所以堕为畜生。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的龙,有卵生的龙,有湿生的龙,有化生的龙,又有虬龙、鹰龙、蛟龙、骧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化龙。
龙有四种苦:
(一)被大鹏金翅鸟所吞苦。
(二)交尾变蛇形苦。
(三)小虫咬身苦。
(四)热沙烫身苦。
龙的职业是布云降雨。可是有五种情形不能降雨:
(一)火大增盛。
(二)风吹云散。
(三)阿修罗收云入海。
(四)雨师放逸。
(五)众生孽重。
根据考古文物提供的证据,传说中的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会少于八千年。而黄帝生存的年代距今在五千年左右。这也就是说:龙比黄帝早得多,在黄帝努力地统一各个部落的时候,龙已经在先民们的历史中存在数千年了。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史记·孝武本记》);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管子·五行》);黄帝“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淮南子·冥览训》);“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史记·封禅书》);“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论衡·纪妖》);黄帝“驾八翼之龙”(《孙绰子》);黄帝“作龙衮之服”(《轩辕黄帝传》);“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今本竹书纪年》)等。
黄帝本身就是龙。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路史》)等。
大家便普遍地接受了这样一个推理:黄帝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黄帝是龙,炎黄子孙也就是当然的“龙子龙孙”。而且相信,龙的精神就是黄帝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简说部分关于龙的典故
光音
考古学认为,中国龙的形象至少有8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历史典籍中,关于龙最详细的描述就和伏羲、女娲、黄帝及禹等民族领袖有密切关系:
伏羲生就龙身牛首、龙唇龟齿。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参照此图“以画八卦”。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炎帝显然是一个"龙种"。相传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九龙泉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那泉也是因炎帝的出生和光临才现出九条小龙的。又说炎帝三岁时就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到他老死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遗体葬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酃县的龙如愿以偿。直到现在,炎陵山下米水河边的龙脑石、龙爪石,还张牙舞爪、得意洋洋地笑着呢。
黄帝在大战中让应龙用它司水的本领主战。后来黄帝也“驭龙升天”,乘龙而去。
相传尧是赤龙的儿子,他秉承火德,因此"赤龙应焉"。而舜即位时,曾有黄龙负河图而出;他自己也曾变作一条游龙。他们派鲧担当治水的重任。鲧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可惜方法不对,只是一味地填堵堙塞,结果越塞越涨,可怜鲧劳而无功,终被尧杀死在荒凉的羽山。 鲧死后,尸身三年不腐,后来一条无角的虬龙从他的腹中蹦了出来,这便是他的儿子禹。而鲧自己则化作一条龙。当年为黄帝打仗的应龙,又为禹来治水,用头和身躯冲开淤泥,用长长的尾巴规划水道,导引水流。
所以传说中的禹本身就是龙,禹字甲骨文有如有人用手握着一条蛇。
所以中华民族都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从上古巫卜到易经甚至后来的勘舆(风水)中,龙的形象也和统治者及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龙因此诸多原因,遂被历代帝王作为天命和权利的标志。分页标题#e#
过去的理论认为龙信仰来源于“蛇“的图腾崇拜,而蛇图腾在女娲、伏羲等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到,炎黄二帝时开始达到鼎盛,龙的图案造型上经历了极多的艺术变形和演变。但炎黄帝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的黄河流域,而考古发现,距今五千年以上非黄河流域的龙形象已有多件,如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达八千年的石块堆塑龙、内蒙古赤峰赵宝沟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纹龙、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龙、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千年的黄土夯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摆塑龙、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彩陶盘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龙,等等。龙的形象分布于如此广泛的范围和时期,这使得龙的起源又变得模糊起来。
在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前,龙王一词在我国道教中已出现。在道教的有关典籍中早有诸天龙王、五方龙王等说法。
实际上印度佛教对中国龙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据说佛教中的龙缘于印度原始的蛇形神,梵语:那迦,能居于山中水中称王,也能神通变幻,上天入水,翻云覆雨,掌管人间水域和水产。
由于印度佛经中的“那迦”和中国汉地龙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在佛经汉译的过程中,“那迦”一致被译为“龙”。
上古时代中国海神的形象是鸟身,后演变为水族。佛教传入中土后,佛经中大量龙王的称谓和事迹,也导致了民间出现人们熟悉的四海龙王等观念,《通典》中曰:“唐明皇赐封号予四海龙王”。唐代时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
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
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无角曰螭(chī)。未升天曰蟠龙。
墨客挥犀云: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其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别行疏云:龙有四种。
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
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
三地龙。决江开渎。
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
龙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佛说骂意经曰:堕龙中有四因缘。一者多布施。二者多瞋恚。三者轻易人。四者自贡高坐。是为四事作龙。上头一得福。后三事得龙身 。
律经说:诸畜生有角者。为前世喜着角横叉。为好得角罪。畜生身。或有异色者。为着彩衣有恶意。贪以为好故得是罪
华严经可以说是佛教中描述宇宙万物的大全,据说此经内容太多,佛陀传完后本来没有在人间流传,存于海龙王处,数百年后,大智者龙树誓要学遍世间一切经典,后来被龙王请到龙宫中,看到无量佛经甚为赞叹,特别记下了部分华严经,后流传于世间,成为世间最圆满的佛典。
华严经中关于龙王的典故很多: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水。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议。白虎通云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
……有无量诸大龙王,所谓毗楼博义龙王,婆竭罗龙王、云音妙幢龙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藏族也受到佛教的影响,有关于龙的文化和龙王崇拜,著名的藏传佛教中还非常重视龙王的供养,著名的龙王宝瓶据说可以增加地气,风调雨顺,让龙王水众全力护持佛法。
大藏经中有极多关于龙王的经文,还有多种龙王咒(60多种),提到地球各处有数以亿计的龙族,有6万龙王,其中有皈依护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龙王菩萨。最著名的“佛说海龙王经”中有龙王详细的描述和种种因缘。
上面提到与龙王有关祈雨的法事和龙王咒,有机会再漫谈。
我个人认为,龙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一方面,在图腾崇拜,野兽恐惧,未解之谜,上古神话等等文化现象中,不断产生龙的传说和极多艺术变形图案。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遭遇龙的历史记载,龙可能是某种或某几种已知或未知的生物,被人看到后强化了对龙的描述和传闻。
第三方面,有宗教思想和修行见闻的影响,有统治者意识形态介入,也使龙文化不断发展。
所以历史中,龙的形象不但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和神话,也包含人们一些当时无法理解的见闻(如龙卷风等),甚至包含(已知或未知)实体生物出现的经历。龙的故事中有真有假,真伪难辩,使得龙变得一种亦幻亦真的神物。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分页标题#e#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帝王也称乎自己为“真龙天子”,龙也具有权力的象征。
佛教中的龙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文化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西方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
蟠龙
螭龙
地龙
蛟龙
黄龙
虬龙
天龙
应龙
龙王
青龙
近代研究
关于龙的动物学真相,根据动物学家杨钟健以及历史学家何新在上世纪末发表的的研究成果: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水龙)及巨蜥(山龙)。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中都有鳄鱼骨化石的发现。传说中所谓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过是凶猛鳄类/鼍龙的转语。《左传》中曾经记载黄河沼区域发生著名的“龙”斗记载,也就是鳄鱼的求偶争斗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飞龙的传说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出租汽车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
· 龙外孙的传说
东海渔民很喜爱打扮自己的渔船,船舷两侧都画着漂亮的图案,唯独在船屁股上面的是条海泥鳅,这是啥道理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从前,东海龙宫有条敲更鱼,生得相貌丑陋,黑不溜丢。他经年累月在龙宫里敲更报时。眼看龙子龙孙成双配对,生儿育女,他却是年过三十,光棍一条。一年到头,抱着个冷锣,在龙宫里敲呀敲呀……三更半夜,在深宫大院间走着走着……想起自己心酸的身世,不禁热泪盈眶,他一边敲更,一边唱起悲凉的五更调。他唱的是自己凄惨的心情,言词真实,曲调哀伤,催人泪下。有一天晚上,皎洁的月亮像龙女手上的玉镯悬挂高空,照得宫院里似同白昼。这时,悲凉的敲更声从远处传来,惊动了深居高楼的彩珠公主。彩珠公主虽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但是其母已失宠于龙王,连累她也受到冷遇。眼看年龄已到婚配之期,还未受聘。平常,她叉寸步不离珠楼,从不与外界接触。寂寞、孤独、悲凉,一齐充塞着她的心胸。每当她听到那冷落的更声、凄凉的曲调...
· 青石龙的传说
岱山岛有一块岸礁,弯弯曲曲伸向大海,远远看去,活像一条石龙,当地渔民都叫它“石青龙”,据说这是被海龙王镇在这里的青龙的遗骸。很久以前,青龙在东海龙宫里当侍卫将军,这位青龙将军对上有令则行,对下有求必应。有时还变作者渔翁,到岸上察看民情。若是岛上田地龟裂,百姓受灾,便偷偷吸来东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间乾旱之苦。因此,当地百姓都很敬重他。有一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东海水晶宫挑选一名得力将领到天庭任职。海龙王忍痛割爱,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龙将军送上去。青龙动身那天,海龙王一直送到海面,并对青龙说道:“我特地推选将军荣升,望你到了天庭后,不要忘了东海龙宫这个出生之地!”青龙再三拜谢而去。青龙上天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灵霄宝殿的值殿将军。头几年,青龙像在东海龙宫一样,对上下左右应付自如,日子倒也过得不错。后来,他认识了皇母娘娘身边的一位宫女白虎星,平时常有接触,天长日久,双方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一见面总是...
· 传说典故-掩龙庙的传说
公元9年,王莽篡位,改汉立新朝以后,对刘氏宗嗣斩草除根,亲自带兵追杀刘秀。追至颍州西8公里红旗(今掩龙庙),在机智善良的谭家大娘的帮助下,刘秀口含芦苇藏入水塘中,躲过了王莽的追杀。王莽追兵走后,谭家大娘带着这个年轻的后生,西行两公里,来到了自家的谭家菜园。此时,刘秀饥饿难耐、四肢无力,谭家大娘拿出家中仅有的几枚鸡蛋,并从自家菜园里采摘新鲜蔬菜做给他吃,刘秀食后顿时精神倍增,跪地叩谢谭家大娘救命之恩。刘秀被谭家大娘机智、善良和高尚品德所感动,更被谭家菜园的优美环境和美味佳肴所吸引。在谭家菜园住了数月后,为了汉朝江山,不得不离开。刘秀感恩不尽,恋恋不舍,临行前发出了“若非国,必留园(指谭家菜园)”的感慨。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做了皇帝,就是光武皇帝。为了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在当年获救的苇塘旁边建立了规模宏大,占地近百亩的掩龙庙,庙里烟火旺盛(可惜掩龙庙在被拆,据说被拆除的砖木足...
· 回龙桥的传说
很久以前,弯弯的渠水河两岩有两个寨子,河东是侗寨,河西是瑶寨。侗寨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培姣,她上山打蕨菜,走过的地方,花儿开得最鲜;她下河去洗蓝靛,河里的鱼都向她游来;她站在槐树底下唱歌,连最会唱歌的“画眉鸟”也停止歌唱,站在槐树下听迷了。寨子里的很多后生都想讨她,可她一个也不答应。阿妈悄悄地问她:“阿姣,你打算什么时候吃喜酒呢?”她低着头回答:“阿姣日子长着哩!”说罢,提起竹蓝子到河晨洗布,一边唱起歌来了。“独岩山高,也没有隔断鸟儿的自由来往,渠河水急,也没有冲散鱼儿的成对成双……”歌声刚起,对岸一个后生挑着桶出了竹楼,往河边走来。这个后生叫阿高,他是瑶寨里最英俊的后生,从小跟着阿爸打猎,练得一身好箭法,瑶家姑娘大都想把自己的花带献给他,可他一根也不接受。后来,姑娘们看得出来,他早已爱上了对岸的那个侗族姑娘。阿姣和阿高从小就在渠河边交上了朋友。阿高经常把小鸟,鲜花绑在箭头上射到对岸去,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