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6
转发:0
评论:0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摘要:从《唐律疏议》成文的时代背景出发,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
  摘 要:从《唐律疏议》成文的时代背景出发,着眼于当时 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政治状况及周边政权情况,结合相关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对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涵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唐律疏议;化外人
  
  几乎所有全面论述《唐律疏议》的著作、教科书都会谈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条,即《唐律疏议•名例律》卷6总第48条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但不论褒贬,对于“化外人”涵义的理解却又往往成为该条争议之焦点所在。
  简单来说,“化外人”、“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争论可细化为两个问题:一、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及王朝是否属于“化外人”?二、对于唐王朝而言,它们的定性如何,是否属于外国?因此,我们采取的考察方法是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政治状况及周边政权,结合该条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来推测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
  从《辞源》、《辞海》及通常理解上,“化外”这个词一般解释为:“旧时指政令教化达不到的偏远落后的地方,是文明地区以外。”而“化”字则包含“教化”、“开化”之意,教化者,即“政教风化或教育感化”,开化者,则为“启蒙、教化”。 从这些解释上看,认为“化外人”是以“文化标准”区分的观点是有其道理的,尽管这种标准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大家又发现这种文化的不同常常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中,于是“族群标准”被引入。事实上,古人以华夏为中,四边有东夷、西狄、南蛮、北胡之说。唐朝时,东北边主要有、室韦、奚诸族;北方、西北及西域地区主要有、薛延陀、回鹘(回纥)、黠戛斯、吐谷浑、党项诸族;西南边主要有吐蕃、南诏(乌、白蛮)及诸蛮;岭南主要有俚、僚等族。 这些民族在不同时期大都建立过各自的政权,目前还没找到文献能明确指出其是否全部或哪些属于“化外人”。如果按照民族标准,似乎只要“非我族类”,即为“化外人”。但《疏议》对于“化外人相犯”条的解释,似乎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即“'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有人认为,《疏议》已经明确地提到了“国”,这不正说明了“化外人”是以“国籍标准”区分的吗?至此,似乎文化标准、族群标准、国籍标准三者各有道理,相互冲突,使“化外人”陷入一种混乱状态。
  但是,其实由于复杂的民族情势、模糊的疆域观念、正统的夷夏观念等因素,唐朝在对待边疆不同的民族上,是分一定层次处理的:①对于完全降服的民族或部落,设置“羁縻府、州、县”。这是一种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建制,有着高度的自治,其中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如室韦、奚、薛延陀、俚、僚等。②对于基本降服的民族或部落,以敕封承认其已有君王爵位,并设置都护府这种特别行政机构来“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等事务。如西域等地即有安西都护府等。③愿与唐通好,列为藩属国,域内基本独立成“国”(王朝),以唐王为尊,纳入唐帝国势力范围。如吐蕃、高丽、百济、新罗等。当然,由于有些民族及其政权时常归附又叛乱,使得它们在上述层次中也在不断变动。再配合上面的层次,有人提出,“总结历代王朝的王权思想与疆域理念,大致可以把他们主张的疆域层次分为三大类型:有效统治范围(政区包括特殊政区)、实际控制范围(属国、属夷、属部、土司、蛮夷长官、藩属)、理论上的统治范围(实际上是中外关系,隐喻理论上应属王朝中国)。”所以,简单的“国籍标准”似乎没法适应这些情况,比如有些民族今天归附、明又自立为国,难不成其今为“化内”,明即“化外”?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那么,《疏议》所言“蕃夷之国”又如何解释呢?其实,中国古代对“国”的理解并非是今天的“主权国家”,而是有着其历史特征的,如一些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称“国”,各朝代对峙的政权称“国”,分封的“诸侯国”也称“国”,当然还有“藩属国”、与中国交往的“国”。《疏议》所言“蕃夷之国”的解释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化外人”条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如果以其后所述“别立君长,各有风俗,制法不同”为“蕃夷之国”乃至“化外人”的特征的话,那么上述许多民族政权都基本符合,即使其君长在称号或接受唐朝的封号上有所不同,也不能否认他们在自己政权区域内的统治与君主地位。因为,在更多的时候,正统王朝统治者们对这些政权的要求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臣服”与“归附”。所以,与其说是“国”,不如说“王朝及不同与内地之民族政权”才是“化外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标准,而列举高丽、百济当因其比较有代表性,且为的是说明“同类”与“异类”的问题,并不能从这两个“个别”就推出“一般”并以其涵盖一切“化外人”之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
摘要:从《唐律疏议》成文的时代背景出发,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政治状况及周边政权情况,结合相关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对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涵义进行思考。关键词:唐律疏议;化外人几乎所有全面论述《唐律疏议》的著作、教科书都会谈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条,即《唐律疏议•名例律》卷6总第48条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但不论褒贬,对于“化外人”涵义的理解却又往往成为该条争议之焦点所在。简单来说,“化外人”、“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争论可细化为两个问题:一、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及王朝是否属于“化外人”?二、对于唐王朝而言,它们的定性如何,是否属于外国?因此,我们采取的考察方法是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政治状况及周边政权,结合该条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来推测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从《辞源》、《辞海》及通常理解上,“化外”...
· 关于古岑国的探讨和思考
关于古岑国的探讨和思考广东德庆岑氏裔孙岑宝盈本人在搜集、学习岑氏史料过程中,也留意到了古岑国的资料,现有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向宗亲汇报。本人能力有限,加之资料极其稀少,只能提出一些方向性的见解,有些甚至是推断,不妥之处,敬请各宗亲教正。岑氏以国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岑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耀子渠,武王封为岑子,其地梁国北岑亭是也。子孙因以为氏,世居南阳棘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云:,王季第四子、文王异母弟也,又名虔仁,子渠,武王封之岑为岑氏。(题外话:,读huī,基本字义同“辉”,“耀”难道是“辉”的笔误?)。氏族源流是清楚的,但关于古岑国的史料记载却极其稀少。“其地梁国北岑亭”,梁国是指哪里?“武王封之岑”,具体封地在哪里?宋熙宁年间浙江岑道公的《岑氏源流谱》记载:“按《吕氏春秋》:周文王封异母弟耀子渠为岑子。其地梁国岑亭。禹贡在荆州之域”。明永乐三年(1405年)广东岑...
· 关于当代年轻人压力的探讨
很快就要工作了,有很多感想。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社会还是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中。如果说建国前的战乱、建国初期的贫穷以及主要是对人们物质的摧残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代面临的社会是对我们一种精神上的摧残。从上幼儿园开始,因为我们这一代是一次人口增长高峰的产物,和我们同龄的学生比起前一代人成倍增加,这就让我们每升一次学就要进行残酷的考试竞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如此。从小开始就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要好好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等到我们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时候,赶上大学扩招和高收费,这让学生的父母花了很多钱,但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质量却下降了。等到我们面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工作已经是很难找了,大学生满天飞,毕业之际在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们的那种对工作期待的眼神,让我很受感触。因为就业的压力,很多人选择了读研,读研的人多起来,研究生也逐渐开始高收费了,并且找工作也难起来了。现在一个研究生...
· 关于於陵安氏世系的探讨
一、据於陵安氏家谱记载:…因念吾安氏系出武威始居山右(今山西)州,自唐先祖文忠公M重d官中令,以下支派蕃衍,遂徙南之般郡。越凳酪蛴aa再wL白山|麓於陵城南隅因家焉爰名榘布仪f,至宋末遭花R之V牒散失,故我始祖及二世祖讳字俱失考。迨中~戌之祖M成,s官元代淮|招使督理把守山等兼O楦指],a授忠校尉忠,其L兆L山之n有祭奠,至今h然尚存,稽T墓表碑宗派D有先祖L白山公Mx仕宋忻茉⒆h,A亭公Ms武|度掌,建庵公M某,金散大夫,永昌公M全未仕元奎公M聚仕元千糸L,斯五世乃在忠公之上,其下荡M字尚t若指掌,而x以上之世系t有不敢妄述者矣。…因稽元朝忠@公墓表碑宗派D有曰太高祖Mx字L白,宋朝M仕忻茉⒆h配苗氏封二品夫人,自此世以上o考,故以L白公榈谝皇溃忠@公榈诹世,VD格式vv相鳌…公之先世L白公Mx仕宋忻茉⒆h,A亭公Ms掌武|度掌,建庵公M某仕金散大夫,永昌公M全未仕元,奎公M聚仕元千糸L...
· 关于都姓历史的深入探讨
关于都姓历史的深入探讨(沈阳都东东)最近,沈阳都东东先生就都氏历史文化研究著文,就家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责任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同时提供了从长辈那里了解的相关资料。现发表在这里,供大家研究和探讨。希望以此能抛砖引玉,挖掘出更具历史价值的资料!基民、各位宗亲:《家谱》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繁衍的记载,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记录,它是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完整。几千年来,我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困苦和战乱动荡,但华夏之族依然繁荣壮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包含了团结、和谐、友善和自强不息民族意志及精神。而构成这一文化的元素就是多民族的文化包容、习俗兼容、传统通融和民族共融。有文化的民族是永存的。从这一点来看,修撰和完善《家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业。因此,作为华夏子孙的每一位都氏成员,都有为传承民族文化尽心尽力之责。我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