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9
转发:0
评论:0
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摘要]佛教寺庙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涵,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佛教寺庙文化的精

 [摘 要]佛教寺庙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涵,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佛教寺庙文化的精神所在,又要使寺庙管理顺应新时代新社会人文环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解决佛教寺庙的现代化管理与其传统文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我要探讨的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宗教 佛教寺庙 神圣性 世俗化
  
  第一,保持佛教寺庙的宗教神圣性
  佛教文化最初起源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寺庙”是佛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最早的佛教寺院修建于汉代。最初的寺院因有庙必有塔,称其为塔庙,后因很多寺庙无塔,便以“寺庙”、“寺院”代名了。并与石窟寺并称为佛寺建筑的两大类,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宗教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物。
  历史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我们的华夏大地上仍然能找到远古寺庙的踪影,如洛阳的白马寺,建寺与东汉期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这些保存尚好的佛教寺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历史的宝藏,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繁茂兴衰。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宗教寺庙的管理和保护,不同的朝代,许多寺庙经过扩建、修建和不同程度的保护得以保存下来。尤其是到了近代社会,宗教寺庙场所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被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重点的措施保护。再加上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佛教寺庙都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物遗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寺庙已经把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行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如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于1994年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八庙之普宁寺,普陀寺等佛教寺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关注,散发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我们要关注的是,在现代化的推进下我们在对佛教寺庙的物质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的同时,保持其宗教特有的神圣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寺院作为一个宗教场所,区别于其他普通建筑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它本身所固有的宗教神圣性。失去其神圣性的宗教寺院的就像一具没灵魂的空壳,也必将慢慢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古印度时期发端的佛家寺院最早就是用来作为供奉佛教诸神的地方,是出家僧众日常生活起居的所在,是佛教宣传和时间活动的中心,更是佛教艺术的荟萃之地。所以佛教寺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宗教组织,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社会的神圣的僧侣社会[1]。
  因此,我们珍视一种宝贵的文物遗产应主要体现在对其文化特征的传承和发扬上。佛教寺庙的宗教神圣性滋养塑造了中华民族人民独特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作用,所以尊重寺庙的宗教神圣性应该是现代佛教寺庙管理的主要路线。我想这也是联合国教科委对世界遗传保护倡导保护的重要目的及意义所在。
  
  第二,佛教寺庙的世俗化
  与宗教神圣性相对的是宗教的世俗性。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同样面对世俗化管理的问题。尤其在当代市场化经济的调控下,佛教寺庙等宗教性质的活动场地在其管理和文化传播上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矛盾冲突。
  所谓宗教的世俗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的靠近或与世俗活动的传播交往降低其宗教的神圣性及信仰的纯粹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它与宗教特有的神圣性特征构成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宗教要努力保持其固有的神圣信仰及戒律清规,使其宗教性质得以传承,这就要求它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保持其自身的宗教神圣与出世精神,以求达到理想的精神修行境界;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宗教研究表明,不能世俗化的宗教必将走向消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很多宗教就是在捍卫其宗教的神圣性与纯粹性上遭遇挫折,最后导致消亡。
  “少林寺现象”面临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其现代化管理和寺庙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传播手段的运用对其宗教本质地位变化的疑问和困惑。其实这就是一个传统佛教寺庙的神圣性与其世俗化关系的问题。人们质疑在释永信领导下的少林寺会不会改变或动摇传统的佛教信仰方式和模式。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少林文化通过网络,品牌策略,舞台剧,公演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似乎与佛家宗教的宗旨格格不入。人们发出相同的问号:如此经营,运作的少林寺,世人将如何继续信奉禅佛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修谱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修谱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族谱,通常记载某个家族渊源、繁衍、荣衰升沉的历史。可以说是谱写某个家族的生命史。《詹氏族谱》的修撰也遁此法。一般是一代(即二十五年左右)修谱一次。在修谱的整个过程,是有组织,有分工的。主要是由宗族长负总责,组建调查组、编辑组、刻印组、筹资组,等,具体按任务、程序和要求实施。修撰完成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并将新谱以谱谍形式供奉在谱堂。老谱除了家族统一存档外,一律收缴焚毁。各房发新谱一册,由房长珍藏。作为家族的生命史,大家对修撰工作非常重视,都当作神圣的事情来办,不分贵贱,不论老幼,同心协力,捐资出物,生怕失去良机。修谱是神圣的大事,保管和珍藏好族谱也是庄严的大事,更不能泄密和丢失族谱,以防外族假冒篡改,保持本族香火的纯正传递。对族谱修撰的要求和规定1.要求血统纯正。首先,明昭穆,重视长房,其余按次;子孙繁衍,分房列序。其次,重视嫡传,原配长子的地位高于继妻、副室(妾)所生...
· 浅谈寺庙园林化的表现
纵观寺庙园林的进展,其园林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寺内逐渐增加了园林性质的因素,或是在寺旁建立紧邻的附属园;二是整个寺院外在环境的变化,即寺庙向自然山水风景区转移,完全将自身融于自然风景中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方面成为寺院发展的主流。首先,就寺内的空间变化看,池水、花木、山石、亭榭等园林因素逐渐发展出来。池水在寺中往往兼有宗教功能和园林功能:既有观赏情趣,又可作为放生池进行宗教活动,加上水中植红白莲花,观赏之余又增加了宗教的圣洁脱俗气氛;花木园圃在寺中起了庭院绿化、点缀的功能,烘托出一种清幽、高雅的园居氛围;山石亭榭是纯园林性质因素,在园中主要起了观赏作用。另外,空间处理艺术中加强内外空间(建筑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的渗透、交流,以打破宗教建筑的沉闷、肃静感,从而产生明快灵活的园林环境。如漏窗、敞廊、敞厅是常用的手段,可以把单纯的宗教空间与园林化的建筑空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其次,就寺外环...
· 去寺庙拜佛上香的规矩和忌讳
在寻求心灵的安宁与庇护时,前往寺庙上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您知道吗?上香也有其特定的规矩和忌讳。今天,祭拜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下这些习俗,让每一次的参拜都更加庄重与虔诚。一、基本规矩1、着装得体:穿着整洁、朴素,避免过于暴露或鲜艳的颜色。2、静默肃穆:进入寺庙区域,保持安静,以示对佛菩萨的尊敬。3、双手合十:进入佛堂时,双手合十,表达敬畏之心。4、净手净心:上香前洗手,保持身心清净。二、上香步骤1、取香:一般取三支香,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2、点燃:用火柴或点香器点燃香,避免使用打火机。3、插香:轻轻插入香炉中,不宜用力过猛。4、拜佛:双手合十,向佛像行礼,表达敬意。三、忌讳事项1、喧哗嬉闹:避免在寺庙内大声说话或嬉笑打闹。2、乱扔垃圾:保持寺庙环境整洁,不乱丢杂物。3、随意拍照:未经许可,不得在佛像前随意拍照。4、饮食禁戒:不在寺庙内吃喝,尤其是荤腥食物。上香不仅是对神佛的礼拜,也是一种...
·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姓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中华民族是个讲礼仪的民族。人一见面,少不了互相问候:”您好”!若是面对陌生人,往往都是说:请问“贵姓”。假如发现和自己同姓,其亲近感油然而生,共同都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感觉,倍加亲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难发现各个姓氏的宗亲会如雨后春笋。它们以研究自己的姓氏文化为轴心,寻根问祖,亲密团结,认祖归宗,从而推动“家谱”“族谱”“宗谱”的修编。正是这种蔚然成风的当下,一个重铸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家史、地方志、国史的机遇到来,无疑将会改变久已沉闷历史的无味或苍白,重创中华民族更加自由、丰富、广阔的民族传统人文天地!我们翘首以待的中华民族复兴时机已经到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姓氏文化也应运得到复苏!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什么是姓氏文化?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怎样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它们在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核心作用是什么?是融合支持、赞扬?还是将其...
· 世俗化
席纳尔定义世俗化一词的这种语义学上的歧义和使用史上的正反含义,似乎为当今学者们的众说纷云增加了一种有趣的证词,当然,也为我们的探讨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迪。在对世俗化的讨论中,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LarryShiner)的理解大概较为全面细致。席纳尔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认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其社会意义。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即商品化的可能)第三,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纯私人的事务。第四,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第五,表示世界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第六,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席纳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