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昌黎地秧歌在推进全民健身中的意义
浅析昌黎地秧歌在推进全民健身中的意义,[摘要]昌黎地秧歌(“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是秦皇岛市、唐山市所属的
[摘要]昌黎地秧歌(“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是秦皇岛市、唐山市所属的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本文通过对昌黎地秧歌的背景、特点、风格、表演形式等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其健身价值及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 民间舞蹈 全民健身
昌黎地秧歌是流传在山雄水美的昌黎,以及与昌黎相邻的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种类之一,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又被称为“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1996年11月,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5Ⅲ-2秧歌)。
一、 昌黎地秧歌的特点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手持道具、徒步进行套路与即兴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表演时不追求场面、阵势,突出戏剧性和戏剧的表演效果,追求细腻、逼真、风趣、清新风格,注重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尽情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排街秧歌、场子秧歌和可即兴表演两种。
通过实地考察中发现,在地秧歌表演的队伍中,有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五周孩童,说明昌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表演者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昌黎地秧歌对道具的运用也独具匠心,创造了变化无穷的扇子花、手巾花、烟袋花、棒槌花等及视扮演的人物而择的如:剑、刀、竹竿、鞭子、串铃、担子、驴具等,其中仅扇子花就有八字扇、鸳鸯扇、抱月扇、簸箕扇、风云扇、小展翅扇等70余种。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活动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为代表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推向鼎盛。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将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 故事加以整理加工,以其特有的风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和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一举夺魁并推向全国。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的之作相继问世,屡次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中获奖。鉴于昌黎地秧歌的巨大影响,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昌黎地秧歌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地秧歌得天时、地利、人和而进入活动高峰期。如今,它已成为昌黎一带社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和盛大庆典活动中,昌黎地秧歌都成为群众文艺队伍中的主力军,充分显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昌黎地秧歌特征及社会价值
1.强劲敏捷的时代性
昌黎地秧歌以面部表情传神,舞姿动作细腻,现场表现力极强为特征。不仅反映了昌黎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也是其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今的昌黎地秧歌不仅吸收了其他秧歌的表演形式,还在胯部动作中吸收了迪斯科、街舞等现代舞蹈风格动律,舞蹈表演也由即兴性逐渐向程式化、编排作品发展,使肢体动作不断展开,动作幅度不断加大,舞姿更加开放,打开了传统舞路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意识沟通的渠道,使整个舞蹈富有强劲、敏捷的时代美感。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 民间舞蹈 全民健身
昌黎地秧歌是流传在山雄水美的昌黎,以及与昌黎相邻的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种类之一,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又被称为“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1996年11月,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5Ⅲ-2秧歌)。
一、 昌黎地秧歌的特点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手持道具、徒步进行套路与即兴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表演时不追求场面、阵势,突出戏剧性和戏剧的表演效果,追求细腻、逼真、风趣、清新风格,注重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尽情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排街秧歌、场子秧歌和可即兴表演两种。
通过实地考察中发现,在地秧歌表演的队伍中,有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五周孩童,说明昌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表演者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昌黎地秧歌对道具的运用也独具匠心,创造了变化无穷的扇子花、手巾花、烟袋花、棒槌花等及视扮演的人物而择的如:剑、刀、竹竿、鞭子、串铃、担子、驴具等,其中仅扇子花就有八字扇、鸳鸯扇、抱月扇、簸箕扇、风云扇、小展翅扇等70余种。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活动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为代表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推向鼎盛。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将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 故事加以整理加工,以其特有的风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和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一举夺魁并推向全国。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的之作相继问世,屡次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中获奖。鉴于昌黎地秧歌的巨大影响,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昌黎地秧歌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地秧歌得天时、地利、人和而进入活动高峰期。如今,它已成为昌黎一带社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和盛大庆典活动中,昌黎地秧歌都成为群众文艺队伍中的主力军,充分显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昌黎地秧歌特征及社会价值
1.强劲敏捷的时代性
昌黎地秧歌以面部表情传神,舞姿动作细腻,现场表现力极强为特征。不仅反映了昌黎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也是其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今的昌黎地秧歌不仅吸收了其他秧歌的表演形式,还在胯部动作中吸收了迪斯科、街舞等现代舞蹈风格动律,舞蹈表演也由即兴性逐渐向程式化、编排作品发展,使肢体动作不断展开,动作幅度不断加大,舞姿更加开放,打开了传统舞路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意识沟通的渠道,使整个舞蹈富有强劲、敏捷的时代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县境内普遍开展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艺术,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明显个性。从活动形式上看,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排街秧歌参演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进行表演,表演大多以“编花寨”、“花蝴蝶”等队形变化为主,殿后的乐队由唢呐和打击乐组成,缓缓进行表演。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演出一些秧歌“出子”,如《跑驴》、《扑蝶》、《货郎担》等。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昌黎地秧歌分“妞”、“丑”、“挎”、“公子”四个行当,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其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贴等。1956年,《跑驴》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世...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县境内普遍开展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艺术,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明显个性。从活动形式上看,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排街秧歌参演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进行表演,表演大多以“编花寨”、“花蝴蝶”等队形变化为主,殿后的乐队由唢呐和打击乐组成,缓缓进行表演。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演出一些秧歌“出子”,如《跑驴》、《扑蝶》、《货郎担》等。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昌黎地秧歌分“妞”、“丑”、“挎”、“公子”四个行当,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其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贴等。1956年,《跑驴》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世...
· 鹿邑县在弘道苑举行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
鹿邑网讯:8月8日,2011年鹿邑县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在弘道苑举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怡、政府副县长[注:县长为县的行政长官。中国大陆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乡长。在中国,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次于县委书记),一般也是该县的县委副书记。]宋涛出席启动仪式,县政协副主席鲍远光主持仪式,宣传部长王怡宣布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开幕。政府副县长宋涛在讲话中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参加本次启动仪式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美丽的展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把每年的8月8日设立[注:出场《水浒传》第二回:“史进修整门户墙垣,安排庄院,设立几处梆子,拴束衣甲,整顿刀马,提防贼寇,不在话下。”-sheli]为全民健身日,就是适应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古人也讲究全民健身:孔门弟子皆特种兵(图)
据说,我们小时候非常爱玩的“捉迷藏”,是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卿卿我我时发明的。尽管“运动会”、“全民健身”是现代人的发明,但咱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并搞得有声有色了。据史书记载,孔圣人的父亲叔梁纥,力大无比,一人能托起悬下来的城门。至今在曲阜、枣庄一带,还把他尊称为举重之祖。受基因遗传的影响,孔子身长九尺六寸,爱武善剑,精通射、御、猎等多种技能。其力量和奔跑速度均超过常人。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射箭、驾车等技能,相当于现在的“铁人三项”。孔夫子带着一帮子“特种兵”,周游列国自然不会害怕路上碰上打劫的了。说起中国对足球运动的贡献,蹴鞠是肯定绕不过去的话题。蹴鞠开始流行于军队中,后渐渐在民间和宫廷传播。宋朝时有了固定的比赛规则,民间还有专门传授、切磋球技的组织,类似现在的中国足协。在战国时期,民间流行举鼎。鼎有大小之分,大鼎重逾千斤,中小型重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举鼎...
· 广播体操:风靡半个多世纪的全民健身记忆
1975年,北郊木材厂的职工在做广播体操。司马小萌/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