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正确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9
转发:0
评论: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正确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端午刚过,“朋友圈”杯摄影大赛悄悄拉开帷幕,社交媒体中的美食也接“棕”而至。人们

端午刚过,“朋友圈”杯摄影大赛悄悄拉开帷幕,社交媒体中的美食也接“棕”而至。人们只记得用粽子和游山玩水“拥抱端午”,却忘了“祭祖”、“插艾”这些传统习俗,端午节沦为“粽子节”。不仅仅是端午节,中秋、元宵也纷纷沦为“舌尖上的节日”。当人们对节日的记忆停留在“舌尖”,我们真的该好好思考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知从何时起,传统节日逐渐“瘦身”成“舌尖上的节日”,原本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却日渐式微,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更是渐行渐远。这不禁令人反思,传统节日除了美食的味道,还有哪些文化的味道?在互联网社会语境下,我们该怎样传播传统文化?
当互联网遇到传统文化——既是“双刃剑”也是“万金油”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而言,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新形态,其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当互联网遇上传统文化,数字化媒介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为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弊端。
互联网的即时性消解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真正做到了“无缝传播”——从时间上看,互联网将传播的“时间差”压缩为零,举手间便可实现同一时刻的信息共享;从空间上看,互联网让原本存在地域界限的世界缩小成村落,使得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都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充分交流,举手间便打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地域限制。
互联网的碎片化消解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层精髓——天生带着后现代基因的互联网高度契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平面化”、“复制性”及“消费性”的文化逻辑,消解传统文化的中心与权威,消遣精英文化的正统与正经,形成了价值多元的各种亚文化。与此同时,文化深度与历史意义也被削平,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娱乐化与消费化,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商品大行其道,服务于特定的经济逻辑,由此也使得“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趋于消解。
由此可见,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与新渠道,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表现手法迅速、海量、互动地传播传统文化,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须警惕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带来的弊端。不过只要加以巧妙利用,“双刃剑”也能变成“万金油”。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正确打开传统文化的方式
互联网传播的“去中心化”与“平面化”可以摧毁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与内涵,重构世界的多元化、碎片化、不确定性与无深度性,进而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随意松散的文本游戏。这时需要我们能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的嫁接过程,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元素,创新多种轻松、娱乐、幽默的表现方式。譬如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来临前夕开发出讲述传统节日历史的网络游戏,以新瓶装旧酒,既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深度与韵味,将其固有的、本质的精髓保鲜,又创新了传播形式,在传播中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互联网传播的“复制性”与“消费性”特点会促使传统文化走向商品化与商业化,由此对传统文化牟利的宣扬会甚嚣尘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会走样、变形。此时就需要我们明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界限,警惕娱乐化、消遣化背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颠覆,减弱数字化、移动化传播带来的舒适感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激发,防止市场化、商业化对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的削弱。
“网生代”怎么玩——既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非主流”又是“主力军”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言,媒介形态是传播效果与传播目的得以实现的手段,而传播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传播中所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文化是个抽象概念,只有依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才能定义具体的文化类型,也才能阐述具体的传播行为与路径。
今天,我国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态势,青年已经成为最大的网络群体。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底青年(29岁以下)网民比例达到53.7%,高居榜首。在青年网络群体中,有一批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多半是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生,并在数字化、网络化娱乐中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他们是数字化、网络化生存的一代——网生代,具有鲜明的文化心理与独特的文化规范。这是在互联网社会语境下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必须区别对待的特殊群体。
从文化心理看,网生代的自我心理、反叛心理与创新心理最为突出,这使得他们在互联网上或多或少地张扬个性、颠覆传统、反叛现实。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们更追求文化的价值认同,敢于突破传统文化的局限,乐于创造新的文化类型。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我们需要摈弃说教逻辑,用多元并存的理念获得他们的价值认同,用大气的姿态包容他们的年轻叛逆,把各种新文化的合理元素嫁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进一步推动传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交流,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再生。
从文化规范看,网生代具有明显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多元化特征。在网络空间里,任何人都是中心,任何人又都不是中心,这使得他们的视觉意识是多向度的。这种多向度的意识让他们无法接受传统的“对与错”、“黑与白”、“是与非”的文化秩序,树立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规范标准。从本质上说,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文化规范则代表了一种行为方式。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我们应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绚丽多姿为愿景,尊重新生代网民创造的各种新文化,共享文化传播中的数字化内容,以此丰富和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春捂”的正确打开方式,古代“春捂”有什么讲究?
一年四季中,春季气温变化其实是最无常的,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就已经开始脱掉脱掉秋裤了,一旦发现降温了,隔天又穿上保暖内衣,结果又升温了,所谓的春捂的意义更多是防止伤风感冒,就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的时候,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饿发生,那么在古代“春捂”有什么讲究?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历来,古代的医学家都是强调“春捂”的,也就是“春不忙减衣”。而“春捂”更是古代人长期劳动以及实践中所认识到的养生方子,古人认为“寒多自上而下”,“春令衣着下厚上薄”,甚至在民间还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代人的春捂讲究“上薄下厚”,主要是捂住腹部、背足底。因为背部可以给督脉保暖,腹部可以保护神阙穴,而足部保暖可以避免寒从脚下起。所以,春捂的时候一般都是要保护背部,脚部和腿部,这样就可以防止...
· 不想让孩子名字烂大街!看看正确取名的方式
从古至今,一个好的名字如同一张名片,让人如沐春风,如沈柔,柳如是,林黛玉,沈醉,纳兰容若,林徽因,苏曼殊,上官婉儿,鱼幼薇……,单单一个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取好名字名字是很重要的事情。姓什么是出生就固定的,而名则是父母长辈取的。能否取好一个名字,则考验取名者的学识水平,有时候,孩子的名字,则暴露了父母的阶层。之前有新闻报道,“子涵,“子轩”一个班5,6个人用这个名字,在点名的时候,弄的老师很懵。在2020年以来,男孩叫“梓睿”的数不胜数,几乎是常年霸榜。其他的如宇轩、梓轩、梓豪、俊宇也是非常的多。女孩里面叫“梓晴”的多,其他的像语桐、芷晴、思颖、乐怡的很多。有网友评论,这很明显是读低劣网文太多的父母,才给子女取这种网文味的名字。还有一些人,盲目追求个性,在字典里找一些生僻字,繁体字,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困扰,甚至还有“王者荣耀”,“春秋战国”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字。如何正确的取名?1,跟随历...
· 今年清明如何进行“网上祭扫”?最正确的打开方式看这里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近年来利用电脑、手机来缅怀先人、祭奠逝者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有人却担心这样的祭祀方式,略显“诚意不足”。那么网上祭拜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祭祀方式?网上祭拜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相较于烧纸祭祀的破坏生态、鲜花祭祀的劳师动众,网上祭拜可以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缅怀再无距离。家属在家中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完成留言追思、上传照片、敬献挽联、奉上贡品等祭扫活动,并可让这份追忆和哀思永寄时空、异域长存。上岁数的人不方便长途颠簸,身在国外的很难到现场祭奠,网上祭拜这种便捷的方式,快捷满足了大家祭奠逝去亲人的心愿。·吴先生:希望有一个电子祭扫的平台,可以让家人,包括我们的子女在海外,他们都可以随时随地,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亲人的这些资料,都可以缅怀祭扫。·张女士:疫情期间减少出行,清明将至,思念亲人的心情可以理解,要打破传统...
· 称呼皇帝的正确方式叫不好是要杀头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涌现了无数的皇帝。那么,我们称呼古代的这些皇帝们,通常有哪些方式呢?按照习惯,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用年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先创立的。当我们用年号称呼一个皇帝时,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这个皇帝一生只能用过一个年号。如果这个皇帝用过的年号太多,那就搞不清了,所以不能用年号称呼他。明朝和清朝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我们在称呼明清的皇帝时,都可以使用年号。比如,我们常说的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用的都是年号。我们所说的明朝的永乐大帝、正德皇帝、崇祯皇帝,用的也是年号。可是,明朝皇帝的称号比较特殊,我们除了可以使用年号外,一般还使用另一种——第二种,用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于宗庙中祭祀时所用的称号。庙号从商朝时就有了,比如商汤的庙号是太祖。但到秦朝时,比较有个性的秦始皇嬴政就把它给取消了,他只给自...
· 初探宣纸之乡,寻找乌溪的“打开方式”
6月26日就在各地高校学期结束,学子踏上返乡归途的时候。安徽师范大学赴泾县“宣纸之乡,查济之访”文化调研团一行12人开赴乌溪,来到的“宣纸之乡”,探寻宣纸的秘密。一路奔波,一见如故清晨6:30,团队队员就已集结待发。留影纪念后,团队一路换乘,历经三个多小时的奔波赶赴安徽宣城乌溪宣纸文化产业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贴近当地生活,体验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我们住农家民宿,食寻常农饭,走访采集民风民情。附近居民也十分热情地接纳我们,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即使我们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一刀宣纸,一抹风情经过简单休整、开会研究后,按计划进行初期探访。深入红星宣纸厂员工宿舍老区,发现红星老职工的生活,与老职工进行亲切交流。偶遇老匠人制作册页。老师傅端坐案边耐心细致制作册页,谦逊祥和地向我们介绍册页的制作并邀请我们改日来参观详细的过程,“匠人精神”在言谈中尽显。一心同归,齐心协力晚间总结会议,各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