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训竟被在全国推广
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推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专题。灵石县置县已有1400多年,3000王家人聚族而居,静升王家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发展史。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长久合族而居却相敬如宾呢?"规矩"在无形中维系着这个大家族,才有了王家八代鼎盛的晋商名门望族之誉。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
静升王家世世代代谨守家规。十五世王梦鹏获取生员学位后,不谋官,不贪财,烧掉借贷契据,建桥梁等,孝义之行,信服于乡党。十六世王奋志经商起家后,在千里之外的直隶、山东广设饭棚施舍食物给当地穷人。十六世王中堂及其长子王汝聪,先后捐银六千余两,赈救灾区灾民,及鳏寡孤独、无力就学的学子,乡民送堂号"乐善堂",取乐善好施之意。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静升王氏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望族。据现存《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记载,早在明朝天启年间,静升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其家族总体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静升王氏家族鼎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嘉年间,其时,除营造住宅、祠堂和开设店铺、作坊外,还在当地办有义学、立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还有两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家大院"红门堡"大门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开放的恒贞堡、视履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余平方米。
恒贞堡、视履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三组建筑群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及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规圆矩方
静升王氏家训
王家大院之静升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450余年。静升王氏之所以能史历经久,人才繁茂,特别是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大院里发展了两百多年,其根源在于代代坚守着王氏家族的家训格言。
静升王氏家训主要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教育后世子孙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以忠信为本,从善如流。
此外,静升王氏家训还包括王家大院里楹联、匾额上的一些格言、警句,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等等。
这些家训是静升王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对王氏族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