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河南没有祠堂原来是因为这个?

2017-05-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8
转发:0
评论:0
河南没有祠堂原来是因为这个?,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

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怎么会为死人修建祠堂呢?不过客观因素造成的宗族观念淡薄,并不表示这一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彻底消失了。电影《一九四二》逃荒出发前有这样一个场景,长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带的东西,他特意嘱咐儿子,把祖宗牌位带上,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里人。

河南没有祠堂原来是因为这个?

去过华南地区的朋友都知道,那里的乡下,几乎村村都有祠堂,每逢过年或是其他传统节日,祠堂里都热闹异常。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单一姓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在华南地区非常普遍。

视线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绝迹,甚至一些80和90后,都不知道祠堂为何物。与之相伴的另一种情况是,北方很少有单一姓氏的村庄,绝大多数村子都是多个姓氏。以笔者的家乡为例,三千多人的村子,是由十几个姓氏的家族构成的。

同样都是汉族,同样都讲求认祖归宗,为何北方偏偏就没有祠堂呢?

就以河南和山东西部地区来看,这一区域的乡村之所以没有祠堂,跟历史上的“黄河漂天”有很大关联。

所谓“黄河漂天”,是笔者家乡地区,对过去黄河决口一种通俗叫法。此处距离黄河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里,所以也处在被黄河淹没的风险区。不过幸好地处黄河西北方,太行山余脉下,地势较高,因此历代黄河决口,都没有被淹没。但老一辈人也曾提及,在这一区域南边的山顶上,曾发现过水藻,那是过去黄河发大水时,遗留下来的。试想黄河水竟然大到能淹没山脉,也难怪会有“黄河漂天”的说法。

仅仅一山之隔的滑县、原阳等地,就逃不过黄河的蹂躏了。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甚至还发生过黄河夺淮的事情,所以黄泛区的范围很广。向南能一直延伸到安徽西北,向东延伸到山东西部,整个河南的中北部,几乎都是黄泛区。

例如《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河倒灌洪泽湖,高堰不能支,决口三十四。漕堤崩溃,共决三百余丈。”

大水过后,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举家逃荒。

笔者的外婆是清末生人,过去曾常常给我们讲起一大群一大群拖儿带女逃荒者。这些逃荒者,往往推一辆独轮车,车上就是全部的家当。有些逃荒者凭手艺吃饭,一路逃荒一路打零工或者做木匠活儿;一些逃荒者还是民间艺人,带着二胡等乐器,每到一处,他给村里人说书,村里挨家挨户给他饭吃。这倒是跟安徽凤阳的逃荒者,给人唱凤阳花鼓很相像。

笔者家乡这个区域毕竟狭小,粮食很难供应这么多逃荒者。外婆说,村里有些人故意刁难一些逃荒者。一个逃荒者对村里一户哀求,希望能给点吃的。这户的男人问他:

“你是打哪来的啊?”

“俺是滑县来的,大爷。”

“什么?你是滑县来的大爷?都讨饭了,还当大爷,不给!”

这明摆着是故意刁难人的,但在粮食稀少,勉强能糊口的状况下,谁都不会当好人,毕竟,乐善好施的名头,填不饱肚子。

外婆曾说,若遇到干旱年份,也缺水少粮。一些人反倒收拾一下家当,跟着这些从东边躲水灾过来的逃荒者,一起再向山西去逃荒。所以,这里又有“哪年老天不下雨,不是逃荒就是上山西”的民谣。水旱两灾相并,这场景现在想来,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频繁的水旱灾害,倒逼这一区域的人们不断逃荒。而逃荒又导致各个村子原有宗族结构的瓦解和崩溃。试想,有的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些人即使逃荒回来,也有很大可能不会回到原来的村庄。人们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姓氏组成一个个村庄,宗族观念自然非常淡薄。

《义和团运动起源》一书中,曾提及19世纪清朝年间,豫北和鲁西北这一现象:这种长期形成的迁徙和流动形式,是鲁西北农村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里人时进时出,人员混杂。在鲁西南和胶东半岛地区,单一姓氏的村庄十分普遍。但在鲁西北平原,村里姓氏繁多,新户移居十分普遍,很明显,这削弱了村庄的内聚力,它有助于吸收流动人口。鲁西北农民绝不是一般观念中那种重土难迁的传统农民。

这种人口流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流动。由灾害导致的被迫流动,不但使得各个村庄的宗族观念淡薄,而且还异常贫困。

19世纪美国一个叫满乐道的传教士,游历到这一区域,就曾记录下了这一地区萧条的场景:我们现在穿过一片平原,那里的人口照样稠密。大约每隔一英里就有一个村庄,村里有土坯房,屋顶用麦秸或芦苇盖成。这些村庄大都有久经风雨的土围墙,有的甚至还有门楼和笨重的大门。村里有树,但旷野上却根本没有任何树木或者灌木,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上都种着谷物。这些沉闷的现象令我很想家。到处都是肮脏的、行将坍塌的土坯房,一些过年时糊的褪了色的红对联依然残缺不全地留在破败的门洞上。

水灾使得人们的眼光不会长远,所以这位外国人只看到了谷物,而看不到棉花这类的经济作物,因为前者可以保命;同时,担心黄河决口水灾发生,土坯房就是常见的建筑物,人们没意愿、没精力、没财力盖高大结实的住房,因为大水来了的时候,再好的房子也会被淹没。

灾害导致逃荒,逃荒导致流动,流动又造成宗族观念淡薄和贫穷,环环相扣。如此一来,活人都顾不过来了,怎么会为死人修建祠堂呢?

逃荒、逃荒,家安在独轮车上。天灾人祸的持续夹击,彻底灭绝了河南地区的祠堂基因。

不过客观因素造成的宗族观念淡薄,并不表示这一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彻底消失了。电影《一九四二》逃荒出发前有这样一个场景,长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带的东西,他特意嘱咐儿子,把祖宗牌位带上,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里人。

不过幸好那些地区宗族观念没有被侵蚀,改革开放后,祠堂如雨后春笋又纷纷建起来了。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生活好了,观念也多元化了,像河南这些北方地区为何不重建祠堂呢?

其实,从一些家族续修家谱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很多人是热衷修建祠堂的,然而一个村子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姓氏,每个姓氏都修建各家的祠堂,这不太现实——这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祠堂的修建。

如今,笔者的家乡地区保留着一个有意思的小习惯。每家每户的农用手推车上,都有用毛笔写的姓氏和各家祠堂的名字。比如笔者姓贾,手推车上写的是贾氏·福善堂。我猜,这习惯正是从过去逃荒中遗留下来的吧。

但愿这习惯能长久保留下去。毕竟,这是从历史的瓦砾堆里,好不容易才翻找出来的关于祠堂的唯一记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吕布为何死在江苏葬在河南?原来竟是因为这个
吕布的名声超级不佳,张飞在虎牢关前骂过吕布这样一句话:三姓家奴!吕布曾在丁原的帐下效力,后来董卓派人劝降,并献上了赤兔马,吕布投靠董卓,杀死了丁原。吕布拜董卓为义父,但之后又因为貂禅杀了董卓。落得了一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恶劣名声。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占据了下邳城,他投靠袁术,并准备反叛朝廷。曹操亲自领兵,开始攻打下邳城,在攻城之前,曹操还给吕布写了一封信,向他陈述此中的厉害,吕布当时兵少,本想投降曹操,可是陈官等人却极力反对。他们向吕布献计:曹操远路而来,粮草必定难以接济,如果咱们按兵不动,相信用不了多久,曹操大军一定缺粮,到时候我们在出战,一定能取得胜利!吕布有勇少谋,他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就关紧了下邳城的城门,开始跟曹操打起了“持久战”,让吕布震惊的是,曹操作为一个大军事家,若论指挥军队打仗的才能,确实高出自己好几个量级。网络配图曹操久攻下邳,军队已经缺粮,为了粉碎吕布...
· 秦陵兵马俑中为何没有主帅?原来是因为这个
秦始皇兵马俑很多人都听说过,虽然秦始皇陵一直是大家兴趣最大的地方,但是在兵马俑中,竟然全部都是兵马俑士兵,几乎没有一个主帅。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兵马俑以陶俑和陶马为主,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陶俑个个个性鲜明,表情、神态、姿势、衣着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陶马比例非常匀称、和谐,匹匹劲健有力,双耳前竖,两眼注视前方,形象逼真生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兵马俑陪葬在秦始皇陵呢?众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网络配图这大概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因此有人说,秦始皇兵马俑可能就是始皇帝生前统帅作战情形的再现。在现在已经发掘的一、二、三号三个兵马俑坑中,整齐布列着三个战阵,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一支完整的作战部队。网络配图各个兵种都十分齐全,有车...
· 隋朝为什么没有边防之患呢?原来都是因为这个人
众所周知,隋朝是中国继五胡乱华(接近300年)之后,重归一统的强大短暂王朝。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夺取政权,改国号为隋,仍定都长安。589年,隋灭南方陈朝,至此,全国南、北完成统一。整个隋朝(581年-618年)立国38年期间,虽内部矛盾斗争严重,但边境塞防趋于稳定,给了后起之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隋朝末年并未出现外族趁虚而入(像西晋末年五胡趁虚而入,祸乱中原)的局面。隋朝期间没有边防之患,很大程度上跟此人有关,他是隋唐时期著名战略家——裴矩。裴矩(547年-627年),出生于北朝河东世家裴氏一族。他自幼丧父,由伯父裴让之抚养成人。从小勤奋好学,文章华美,颇有心计。早年在北齐、北周、隋朝都历任过官职。在隋朝前期,曾参加过隋灭陈之战,并率三千兵卒平定了岭南俚族作乱。隋朝时期,北方实力强盛。而首领都蓝可汗之妻(大义公主)是前朝北周的公主,因此经常入侵大隋边境。593年,大义公主...
· 为何王姓人口众多,原来是因为这个!
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於多数是以爵为氏的。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周灵王姬沁心,在位二十七年,他的儿子姬晋曾对他提出批评劝谏,结果被废为庶民,居住在当今山东省胶南县一带。因为姬晋及其后裔的先祖是周天子,当时人们便称他们为王家,自此以王为姓。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子孙分散各地,因为他们出於王侯,世人皆称这些人为王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即魏昭王之子无忌,其孙在秦国灭魏国后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以上种种,都是出自周朝姬姓的王氏。公...
· 战国时代的秦军为何特别勇猛?原来是因为这个
身为男人,又穿越到秦朝,怎么能不从军,战场上一显身手?带着这样的想法,你成为了虎狼秦军中的一员,与“同袍”们高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赶赴军营。秦军编制以“什伍制”为基础:五人一“伍”,两“伍”一“什”,五“什”一“屯”……各设伍长、什长、屯长等,直至一万人组成一个基本战斗单元,由一将统领。连坐制自然更被贯彻到了军中,你们每个人都要签保证书:如果伍内有一个人触犯禁令,其他四人必须揭发,否则全体都要受罚。你在军中认识了两位同袍,他们是兄弟,哥哥叫黑夫,弟弟叫惊,两人都在因没有夏天的衣服发愁,于是各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希望母亲把夏天穿的衣服寄来,越快越好;如果家乡的布贵的话,就多寄些钱,他自己买布做夏衣。这两封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家信或许表明,秦军的军服是自己筹备的。在当了一年预备役,也就是更卒之后,你成为了正规军——戍卒,终于迎来了浴血厮杀。你也许习惯了电视上常见的那种战争场面:武将骑着马、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