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不能让千年手工艺“琉璃圪嘣”失传
2月19号,在“中国玻璃[-2.78%]文化之乡”山西省交城县覃村的一座院落里,琉璃匠人高世俊正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忙碌。乡村里的年味浓厚,在高世俊的家中炉火通红,孩子们围着小作坊满是新奇,看着琉璃溶液渐渐被吹成各种形状,不时报以掌声和欢笑。高世俊制作的东西叫“琉璃圪嘣”,因吹动时发出“圪嘣、圪嘣”的声音得名。从明清以来,琉璃圪嘣是汉族地区春节流行的一种特殊音乐玩具,曾随晋商活动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做一个分大小,小的吹得快,大的三五分钟,这几年发明了琉璃宝塔,那就难。六七分钟吹一个,(或者)十来分钟。一天的产量大的就产个三四百,中号的做五六百个,小号的能做大几百个,我做了三十多年琉璃圪嘣,全国各地的顾客全有。
【解说】据《山西通志》记载,公元424年,定都山西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说能炼出琉璃,遂下令制作产品。“帝召百官当殿观之,惊曰,神明之作。”这就是“琉璃圪嘣”的起源,距今约1600年历史。此后,唐、明、清等历代均有相关记载。
据介绍,如今的“琉璃圪嘣”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匠人沾取溶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后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
制作的过程第一步先得挑料,从炉子里面把料挑出来,完了以后端起来找到平衡加气,吹起一个小泡以后,再用剪刀拨拉,完了以后找个地面撑平,第五步就是经过火烤,完了就设置声音。这是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做的时候得慢慢琢磨。
【解说】明清时期,“琉璃圪嘣”曾随着晋商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在北京、山东、甘肃、山西等地的乡间城市,“圪嘣圪嘣”的声音总是在春节伴随着儿童的欢笑声传遍大街小巷。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圪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成为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难的地方就是气、眼、手三家配合,这就是最难的一个动作了。又得吹,又得转,又得吹,又得看,这三步同时进行,才能干好,但凡有一点点瑕疵,这个产品就完了。
【解说】如今,这项起源于千年之前的传统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工艺独特,“琉璃圪嘣”无法用机器制作,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它的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因产量少、价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们纷纷转行。当下,在山西省也只有发源地交城县的高世俊还在继续制作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由于技术难、效益低,这位老匠人至今还未找到自愿学习的年轻人。他希望自己的侄子和儿子接下这门老手艺,将这份流传千百年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这个买卖一个是难赚钱,第二个是难学,又累又苦,温度又高,现在人不愿意学的原因就在这。都从事教育、文化,不愿意学,这个肯定是社会上面临的问题。但是我的侄儿、儿子,通过我多年的教育,通过这个环境,他也愿意学,也不要误了学习,也不要误了学圪嘣。慢慢地时间长了就学会了,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