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教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2017-04-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7
转发:0
评论:0
教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无价之宝,荀子说: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家诫要言》中更是说:人品须从

荀子说: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家诫要言》中更是说: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教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卓越人物,就能知道那并不是穷养或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在子孙的教养上为我们点燃了一盏盏智慧之灯。
特别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更是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诫子书中虽然有一个“俭”字,但绝不是“穷养”的意思,因为节俭是一个人身上永恒的美德,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所谓教养,就是让一个人从年幼之时,就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非和品格。

教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无价之宝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从容之美,这种优雅从容会从骨子里散发出来。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教养的时候,他就能举止合范、进退有度,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
在成功之时,他可以喜不自胜,但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之中,他可以黯然神伤,但不会意志消沉。他为官为富为贵,不会泯灭良知,不失恻隐之心;身为布衣百姓,依然会傲骨凛凛,心清魂净地做人。在犯了错误之后,他一定会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者百般推卸责任……
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的心灵世界点燃的一盏修养之灯。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会知道自己怎样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生于富贵之家,拥有了教养,他会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未来。
因此,教养是孩子成长的灵魂,是孩子成材的基础,是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一种智慧,也是对父母本身所具教养的一种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无价之宝
【成语】无价之宝【成语】无价之宝【拼音】wújiàzhībǎo【释义】无法估价的宝物。指十分珍贵,贵重的东西。【出处】唐·鱼玄机《赠邻女》诗:“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近义词】价值连城【反义词】粪土不如、一文不值【典故】战国时,魏国的一位农夫在田里锄草。当他锄到田地的中央时,锄头好像被一种很硬的东西碰了一下。农夫抬起锄头一看,那锄上竟有一个大缺口。他觉得十分奇怪,便换了一把新锄头,铲去周围的杂草,动手去挖,最后挖出的竟是一块一尺多长的玉石。他拿到手里反复察看,但认不清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他知道邻居平时见多识广,也许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便把玉石拿到邻居的家里。邻居告诉农夫说:“这块石头很不吉利,我想要是放在家中肯定会招灾惹祸,至于它叫什么名字我也说不出。你不如把它放回原处,自己回家过太平日子吧!”农夫对邻居的话非常相信,便将玉石重新放回到原处。农夫刚走,邻居便悄悄地跟在他后面,等农夫走后,...
· 国际教养大学
相关链接官方网站
· 道教养生之道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
· 百丈禅师的《佛教养生歌》
现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重视起来,尤其是健康状况。而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单位的、情感的等等方面压力,使我们的情绪时好时坏,疲于奔命,它带给我们烦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忧郁压抑,自我封闭乃至生命的夭折。而通过对佛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使我们获得快乐、安逸、坦然、安详、健康。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养生而言,概括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如何获得五福是佛教养生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1。断绝妄执之心。就是说要色空,色空指物质现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和现象,一切都在变化,是无常的。认为妄执之心是人生诸种烦恼的根源。2。慈悲心,佛教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身体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佛教思想能启沃善心,开发智慧,增进健康。另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修炼方式——禅定修持。本书着重介绍了从佛教的观...
· 珍藏的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1、不许吧嗒嘴儿;2、不许叉着腿儿;3、不许斜楞眼儿;4、不许罗着锅儿;5、不许不称长辈为您;6、不许掳袖管儿;7、不许挽裤腿儿;8、不许搅菜碟儿;9、不许筷插碗儿;10、不许嘬牙花儿;11、不许抖落腿儿;12、不许不叫尊称或名字就说话儿;13、不许当众喳呼;14、不许说瞎话儿;15、夹菜不过盘中线;16、不许吃饭咬着筷子;17、不许壶嘴对着人;18、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19、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20、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21、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22、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23、吃饭不能西里呼噜出声;24、不许压人肩膀;25、倒茶不能倒满;26、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2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28、单独和异性在办公室要开着门;29、站不倚门、话不高声;30、未嫁姑娘不许站在窗前往外看;31、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32、出门要说一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