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人必须有家谱(清明必读)

2017-04-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3
转发:0
评论:0
中国人必须有家谱(清明必读),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中国人必须有家谱(清明必读)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中国人必须有家谱(清明必读)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中国人必须有家谱(清明必读)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
· 咱中国人必须有家谱?看完你就明白啦!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 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有族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家谱被中国人丢了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
· 养生必读《坐忘铭》
明代养生家郑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昨非庵日纂》,内中有一篇《坐忘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保养元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常默”,因为古人有“多言伤气”的告诫。如要保持聪慧,“少思”的办法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否则思虑过度,反而使人昏昏。如果百神和畅,不怒是最重要的,因为怒则血脉逆而上行,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如果心地清凉,就得彻底断绝烦恼。后四句的见解也非常精辟深刻,催人醒悟。“求”是人在欲望驱使下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有所求就难免出现低三下四的媚相,求财的队伍中很少精诚坦荡、为社会和他人谋利益者;而权欲过盛的求官者,必然变尊重领导为讨好上司,靠跑和送求得升迁,甚至会做出媚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丧失人格的事来。这样的心理怎么能够身体健康?“执”是固执,执迷不悟之意。听不得他人的意见...
· 熊氏修谱必读
一、渊源熊姓虽然源出多头,但大多以鬻熊为得姓始祖。鬻熊世居丹阳旧城(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其裔孙熊绎受封于丹阳(今湖北丹江、淅川地区)建国。所以,熊姓最早的生息繁衍地应在湖北秭归周围。楚建国后,有过多次迁都,分别以郢(今湖北省荆沙西北)、e(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今湖北省宜城)、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都。因此,熊姓的繁衍地扩至湖北、河南、安徽一带。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公元前590年),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勇士,叫熊宜僚。他“善于弄丸为戏,可敌五百人。”据《丸经・序》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久攻不下。熊宜僚两军阵前表演抛丸绝技,使宋军将士都看傻了。突然,楚军掩杀过来,宋军大败。熊宜僚隐居于江陵(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熊宜僚的第十五世孙熊垣兴被封为江陵大郡君。江陵郡,即为当时的楚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