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如果说夏天是奔跑释放的,冬天则收藏安静。冬天, 涂润肤霜在皮肤上,刺溜一下就吸收了;除了润肤霜,是否有别的东西,也被内在迅速吸收、生根和发展?华夏文化是我们内在的根和归属。我原本以为我们接触得不算少,有一次孩子收到一份绘画作业,她拿着“传统文化”的主题感到困惑,我反思:的确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城市在逐渐长成一样:一样的面包店、一样的快餐店、一样的超市,一样的服装品牌……唯传承的独特文化,闪烁独特魅力。通过嗅气息,品味道,听声音,参与工作,被打动,我们能回归、接近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节奏考虑节令,也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孩子们晨诵古文,晚品香茗,学习礼仪,木雕拓片,故事戏剧,祭拜灶神,供奉糖果,炮竹声声,喜迎小年。
故事戏剧在每一次活动中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故事的运用,最早启发和影响我的,是华德福吴蓓老师。七年前我第一次在吴蓓老师的夏令营见到她时,她问我愿不愿意给孩子们讲一个偶戏。尽管我本身是老师,但当时我对低龄孩子的个性不算熟悉。她教我基本的注意事项,然后就放心我去安排,就像她很放心孩子们那样。我有一种感觉,冲着这份信赖,也要把事情做好,我想得到信任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想的吧。后来我又听了几次吴蓓老师生动的故事口述,还把她讲过的民间故事保存下来。直到我开始自己的教育实践后,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睡前故事”,用于口述故事。
吴老师在《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和《遵循大自然的脚步》文中论述过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要多听中国的故事,其中写到:“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读过大量的格林童话,现在她意识到,她能够很快信奉基督教,和小时候读格林童话有关。最近我看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中肯地说,他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听到太多的聊斋故事。幼年时听到的故事,会影响成人后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信仰。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我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藏,让孩子浸透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就和我们的文化有了血脉相承的联结。”
有一个戏剧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暑假,我无意间发现城里孩子由于缺乏了解而嘲笑乡村孩子后,组织老师排演了一出戏《穷人的沉默》。戏讲一个谦虚的穷人和傲慢的富人各牵一匹马,富人不听穷人劝告,结果自己的马被踢死了。富人气急败坏,把穷人拉去了见法官。智慧的穷人一句不说,富人倒自己把真相说出来了。富人傲慢无礼的表现引得大小观众们哈哈大笑,穷人的智慧也为孩子带来思考的安静。在戏剧中,孩子们的身体和整个人都参与这件事,很轻松快乐。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认为:先教会让整个人运作的事,再教某一特定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而只有身体某一部分运作(例如:头脑),其它部分皆不动的事情,是越迟教儿童越好。
这次,因为春节来临,我选择了“万年”的故事来做第一个口述故事。家境贫寒的万年住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庄稼人还没掌握自然的规律,弄得没法种田。有心的万年通过测日影、望漏水来计算规律,熬得须发皆白,终整理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既然春为岁首,从此被命名为“春节”。
正生病的安子早早躺在床上,没有来听故事,他拜托Q妈帮他把故事录下来,我答应改天为他专门讲一次。可见故事对孩子们有很大的魅力。《富人和鳖 》是一个关于善良仁义的佛教故事。富人救出一只受伤的鳖,报恩的鳖帮助富人洪水中逃命。逃命中,富人救下一条蛇、一只狐狸和不讲信用的卖鳖人。他命运多舛,最终得道多助。而第三、四晚分享的是我国神话故事《英雄伏羲》。
口述故事,不像偶戏中有玩偶和道具帮助,这是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与孩子的直接关系。我要求自己熟悉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要首先打动自己。每个故事的选择都有我想传达、却不必“说破”的东西。今天我不很记得英雄伏羲的一些故事细节了,但是自己口述故事时那种“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的气概还记得清清楚楚。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提到人的三个重要力量,“自我实现的力量、自我成熟的力量、自我治愈的力量”。孩子们在木雕、拓片的手工工作里,付出专注和精力,看到逐渐成型的作品,这是自我实现的力量;英雄是榜样,若孩子们受其感染,获得内在力量,日后能自我启示,是自我成熟的力量。
口述故事后,我会让孩子们和老师分组来演。每一次,当孩子们知道故事要被搬上舞台后,都抱有极大兴趣,无不例外。这次,我们在小年夜选择《富人和鳖》来演戏,邀请了两位家长和三位孩子加入我们。戏剧排练一次,就做准备演出。家长们吃惊说:“怎么孩子们演一遍就能记得台词和走位了?”这个秘密,只有听过故事的人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