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2017-03-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07
转发:0
评论:0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如果说夏天是奔跑释放的,冬天则收藏安静。冬天,涂润肤霜在皮肤上,刺溜一下就吸收了

如果说夏天是奔跑释放的,冬天则收藏安静。冬天, 涂润肤霜在皮肤上,刺溜一下就吸收了;除了润肤霜,是否有别的东西,也被内在迅速吸收、生根和发展?华夏文化是我们内在的根和归属。我原本以为我们接触得不算少,有一次孩子收到一份绘画作业,她拿着“传统文化”的主题感到困惑,我反思:的确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城市在逐渐长成一样:一样的面包店、一样的快餐店、一样的超市,一样的服装品牌……唯传承的独特文化,闪烁独特魅力。通过嗅气息,品味道,听声音,参与工作,被打动,我们能回归、接近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节奏考虑节令,也与传统节日和习俗结合。——孩子们晨诵古文,晚品香茗,学习礼仪,木雕拓片,故事戏剧,祭拜灶神,供奉糖果,炮竹声声,喜迎小年。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故事戏剧在每一次活动中看似简单,实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故事的运用,最早启发和影响我的,是华德福吴蓓老师。七年前我第一次在吴蓓老师的夏令营见到她时,她问我愿不愿意给孩子们讲一个偶戏。尽管我本身是老师,但当时我对低龄孩子的个性不算熟悉。她教我基本的注意事项,然后就放心我去安排,就像她很放心孩子们那样。我有一种感觉,冲着这份信赖,也要把事情做好,我想得到信任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想的吧。后来我又听了几次吴蓓老师生动的故事口述,还把她讲过的民间故事保存下来。直到我开始自己的教育实践后,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睡前故事”,用于口述故事。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吴老师在《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的探讨》和《遵循大自然的脚步》文中论述过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要多听中国的故事,其中写到:“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读过大量的格林童话,现在她意识到,她能够很快信奉基督教,和小时候读格林童话有关。最近我看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中肯地说,他无法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因为小时候听到太多的聊斋故事。幼年时听到的故事,会影响成人后的价值观、生活观、道德观,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信仰。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我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藏,让孩子浸透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就和我们的文化有了血脉相承的联结。”

有一个戏剧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暑假,我无意间发现城里孩子由于缺乏了解而嘲笑乡村孩子后,组织老师排演了一出戏《穷人的沉默》。戏讲一个谦虚的穷人和傲慢的富人各牵一匹马,富人不听穷人劝告,结果自己的马被踢死了。富人气急败坏,把穷人拉去了见法官。智慧的穷人一句不说,富人倒自己把真相说出来了。富人傲慢无礼的表现引得大小观众们哈哈大笑,穷人的智慧也为孩子带来思考的安静。在戏剧中,孩子们的身体和整个人都参与这件事,很轻松快乐。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认为:先教会让整个人运作的事,再教某一特定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而只有身体某一部分运作(例如:头脑),其它部分皆不动的事情,是越迟教儿童越好。

这次,因为春节来临,我选择了“万年”的故事来做第一个口述故事。家境贫寒的万年住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庄稼人还没掌握自然的规律,弄得没法种田。有心的万年通过测日影、望漏水来计算规律,熬得须发皆白,终整理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既然春为岁首,从此被命名为“春节”。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传承我们的文化

正生病的安子早早躺在床上,没有来听故事,他拜托Q妈帮他把故事录下来,我答应改天为他专门讲一次。可见故事对孩子们有很大的魅力。《富人和鳖 》是一个关于善良仁义的佛教故事。富人救出一只受伤的鳖,报恩的鳖帮助富人洪水中逃命。逃命中,富人救下一条蛇、一只狐狸和不讲信用的卖鳖人。他命运多舛,最终得道多助。而第三、四晚分享的是我国神话故事《英雄伏羲》。

口述故事,不像偶戏中有玩偶和道具帮助,这是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与孩子的直接关系。我要求自己熟悉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要首先打动自己。每个故事的选择都有我想传达、却不必“说破”的东西。今天我不很记得英雄伏羲的一些故事细节了,但是自己口述故事时那种“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的气概还记得清清楚楚。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提到人的三个重要力量,“自我实现的力量、自我成熟的力量、自我治愈的力量”。孩子们在木雕、拓片的手工工作里,付出专注和精力,看到逐渐成型的作品,这是自我实现的力量;英雄是榜样,若孩子们受其感染,获得内在力量,日后能自我启示,是自我成熟的力量。

口述故事后,我会让孩子们和老师分组来演。每一次,当孩子们知道故事要被搬上舞台后,都抱有极大兴趣,无不例外。这次,我们在小年夜选择《富人和鳖》来演戏,邀请了两位家长和三位孩子加入我们。戏剧排练一次,就做准备演出。家长们吃惊说:“怎么孩子们演一遍就能记得台词和走位了?”这个秘密,只有听过故事的人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康震:中秋让我们温暖
马上就是中秋,晚上淅淅沥沥飘起一场雨,我下意识抬头看看,不知那天会不会还有这么厚的云。如果没有了月亮,这中秋可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思。仔细想想,过中秋,其实也是在过月亮的节日,心里的那一点点情思妙想,多是从这一轮明亮来的。不同的人看月,自然有不同的心思。李白那一年在长安,官没得着,得了一肚子的委屈与不平,看看中秋到了,在园子里备下果品酒馔,想喝一点。可是跟谁喝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没个知己的陪着自己,美酒喝下去也成了苦酒,酒入了愁肠,本应化作相思泪,但在李白,也许化作了说不出的牢骚。果然,喝到半晌,开始埋怨月亮“不解饮”,连自己的影子也捎带不得好。可是又能如何呢?在孤寂到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只有这个不算朋友的朋友还跟着自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虽然越舞心里越乱,但在这个形只影单的中秋,月亮毕竟是个伙伴,有多好不敢说,默默地陪伴,多少让李白那凉得差不多的心里,涌起了一丝温情。...
· 一位退休老人让我们认识到,族谱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有人说,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还有人说,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家谱,地位可见一斑。只是,因为家谱多是文言文、繁体字,还没有断句,不少现代人对家谱虽有兴趣,却难以沉下心细读。市区一银行有个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但凭着一本《新华字典》和勤学好问,多年来钻研本族家谱,如今,他的付出在村里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人叫滕荣招。看到家谱里的名人,决心研究滕荣招的老家在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今年58岁。1975年,滕荣招从琅琊高中毕业,因为爱好文字,他当过金华广播站的通讯员、金华县团委内刊通讯员,还在乡镇企业当过出纳。1999年,他离开农村,到市区一银行工作。2006年,山东滕州市有关部门拍摄纪录片《天下滕姓出滕州》。金华有滕姓分支,且家谱比较完整,摄制组在当年5月来到金华。村里组织一些人接待摄制组,滕荣招是其中一员。那时,滕荣招对村里的历史...
· 让我们来看看正史是如何描写独孤信的!
独孤信传独孤信是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在《周书》这本描述北周历史的正史中,有专门为独孤信所写的传记,也就是《独孤信传》。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正史是如何描写独孤信的。独孤信画像独孤信是云中人,他的本名是独孤如愿,少年时期就充满豪爽有义气。独孤信长相俊美,尤善骑射。他因与贺拔度一起杀了卫可孤而被世人所知。后来,独孤信入朝为官,孝武帝十分信任他。在孝武帝投奔宇文泰的时候,独孤信抛妻弃子跟随在孝武帝的身边。之后,独孤信就在秦州上任。秦州之前的长官都十分昏庸,百姓们有冤情也无处申诉。在独孤信就职后,各种积压已久的事物才得以处理,百姓的冤情才得以申诉。除此之外,他积极宣扬礼教,发展生产,在短短的几年间,秦州的百姓就变得富足起来,周边生活贫困的百姓也纷纷到秦州来定居。太祖听闻他的威信远近有名,于是就赐名他为信。独孤信也深得士民的看重,他的声威可以震动邻国。当初他在秦州时,曾因打猎而晚归,骑马进城时,因颠簸...
· 仔仔.你真的离开让我们---
张轶雄.我儿:妈妈每天都想你.爸爸也是.他想你想到每天晚上都没睡意.妈妈很担心他--唉.(2011.7.11下午).你就那么静静.突忽的去游水干嘛?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真的没想到你和6个小朋友去江边游水.而你一人出事??你就这样抛弃我们--每天想你有点神经.更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该怎样过完这种没目标的活着的生活道路了----梦一场.梦一场。
· 香道文化需要我们传承
在熏香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唐宋以后的一千年里,由于战乱频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萎顿,香席的仪式与诗、词、乐、舞、棋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一样也日渐式微,这炉幽香传至清末,终于在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香文化上升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香道”。香道也是一种文化,是精神文化,道德升华,是香文化的使用艺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道”,首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为天地万物由自然而生,天地万物由自然而运化。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变化生息均属“自然”,“自然”,是道的自性,“自然”是道的最大的和谐。香道又是一门生活美学,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远古巫术活动有“香”,崇拜中有“香”,宗教中有“香”,节庆中有“香”,历代帝王喜“香”,闺中妙龄爱“香”,古典名着生“香”,文人诗词颂“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