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家族文化

2017-03-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7
转发:0
评论:0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家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最常见的说法是“天人合一”(中国)与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最常见的说法是“天人合一”(中国)与“天人相分”(西方)、“内倾”(中国)与“外倾”(西方)、“人本位”(中国)与“神本位”(西方)等。我对这些都不持异议,但觉得家文化才是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第一,西方没有家文化的历史传统,而中国则有。家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是一种非常负面的东西。赫西阿德与荷马讲述的诸神家谱和人类英雄之家的故事,充斥着乱伦、通奸、杀子女、弑父母、父子夫妻反目、兄弟相争相残等等消极现象。而关爱、和谐、温暖、谦让等等人类家庭中常见的正面形象,则甚为罕见。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为了城邦而废除家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仅仅把家当作一种财产看待,与中国古人把家看作居住、丧葬、迁徙、械斗、生产等内涵丰富的一种社会组织的观念,相去甚远。奥地利学者赖因哈特·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一书中说“直到近代历史的早期,欧洲人们还没有血缘家庭的概念,只好用‘有老婆和孩子’这一说法来转述。”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则具有丰富的家文化传统。单是《汉语成语大辞典》记载的涉及家的成语就有46条。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家族文化

  第二,西方基督教削弱了世俗的家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中国的家文化则抑制了宗教的发展。学者杨效斯曾经指出,由于古希腊、罗马世俗家庭文化薄弱,基督教拟制的“家”文化乘虚而入:圣父(上帝)先于生父;神父亦称“父亲”。圣母先于生母,修女称为“姐妹”。耶稣说,“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因此,西方的家观念长时期是由教会与世俗之家混合而成。教会之家对世俗之家的补充、保护性远不及其异化与破坏性。亚伯拉罕杀子祭神的故事,是以亲情作为信仰的牺牲的典范,凸现了追求世俗性家庭幸福与出世性神圣幸福的根本冲突。当代西方基督教关于“家庭价值”的大声疾呼,其动机主要在于对世俗化进行声讨。其逻辑是:世俗化导致家庭价值衰落,故人们只有回归教会,才能恢复家庭价值。基督教这种主张实际上抑制了西方世俗而发达的家文化的发展。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文化抑制了宗教的发展。史学大师范文澜早就指出,中国本土没有国外一神教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文化的发达,而儒家文化最强调的就是修身、齐家。本土道教既要敬神仙,还要敬祖宗。

  第三,西方思想家长期缺乏对家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早有论者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家庭概念在其中短期出现后逐步消失的历史。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罗尔斯的《正义论》,甚至本应站在母亲—妻子一边为家说话的女权著作,多数都对家抱持忽视、怀疑、贬低的态度。这与许多西方思想家幼年缺父少母、成年后保持单身、缺少正常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失去母亲或父亲,霍布斯是在幼年,康德是13岁,黑格尔是11岁,伏尔泰是7岁,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是6岁,桑塔亚那是5岁,尼采是4岁,巴斯卡是3岁,休谟与罗素是2岁,笛卡尔和萨特是1岁,卢梭与蒙田则不足1岁。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等都没有结过婚。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家文化有大量的著述,创造了丰富的家的理论,思想家们也大都椿萱并茂,结婚生子,具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熊秉明先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比起他的同辈,熊秉明的经历显得比较特殊:1944年国立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后,他于1947年赴巴黎大学攻读哲学,一年以后,转入巴黎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在长达50余年的旅法历程中,身在异乡的熊秉明,其内心世界与祖国息息相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共同关心、共同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作为哲学家、诗人、雕塑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的辉煌一生。也许正是寄身海外的生活,使他的思考更为专注,更不易受到各种干扰而显得纯净;这种纯净对于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在书法专业领域,被很多人引用的那句“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正是出自于熊秉明先生。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又为什么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呢?本期选熊秉明先生1995年的这篇文章,为大家揭开困惑之谜。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9...
· 【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兴旺
家庭角色不同,有不同讲究之道。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女性若性情强硬、凶悍、气势压人、顽固偏激、心存报复怨毒,咬牙切齿、怒目瞪眼、结果只会伤人费己,克夫贱己、福报尽失、容貌枯憔。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老人道:老人性如灰,德为根,兜满家。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2.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3.福德具足、...
·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仅靠传承还远远不够的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包括《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许江讲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决赛他看了,他认为这个节目非常好。年轻一代那种突出的记忆力让他感慨。想到他们这代人的成长,在这种岁数的时候,很多传统的东西,不够了解,不能够学习。等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些文化慢慢回到校园,中国打开了国门,向着西方去学习。在这方面,步伐相对来说慢了一点。等到这一代人有了西方体验之后,回到了国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渐渐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要想能够赢得时代的振兴,要想能够以它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必须让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在今天。这么多年来,尤其是许江代表主阵中国美术学院之后,清醒地意识到何为中国美术学院,就是要让中国的文化精神活过来,活在今天,活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心里。这种活法和提升是学院的使命,也是一代人的使命。现在全社会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两办提出了关...
· 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要领就是融会贯通
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古代非常强调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艺。按照《礼记》里面的讲法,中国古代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入小学后学习的一个内容是洒扫应对,即打扫卫生,接待客人。第二个内容是进退有节,怎么进、怎么退,都是仪式上的东西。有一句话叫“徐行后长”,是说当有长辈与你同行的时候,一定要让长辈走在前面,而你要慢慢地跟在后面。第三个内容是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主要是仪轨的东西。除礼乐外,射、御就是射箭、驾车,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书法,数就是指的术数,就是天文、地理之类的东西。从六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可以说是礼乐的表演,这些东西都是修身养性的。去年北京奥运会上,韩国在射箭比赛方面失利了,没有得到冠军,他们很懊恼,认为应该得到。因为他们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射箭。为什么射箭受到那样的重视呢?按照《礼记》来讲,射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有乡射礼。乡礼就是社区活...
· 揭秘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国自古一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可见这种“礼仪文化”深远,那些个前贤先哲们将“知礼”作为个人修身的重大命题,把做一名“君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我国传统礼仪称谓各异、形式多样,而其核心价值理念可归为孝、敬、雅三字。孝行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理应用“孝行”来表达感恩之心。子女对于父母的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礼记》说:“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唯”和“诺”都是应答他人召唤的声音,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比较短促,回应的速度比较快,而后者是拉长了腔调的应答,回应的速度也比较慢。很显然,前者的回应比较积极,后者比较怠惰。因此,孝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召唤,一定是“唯而不诺”。不但如此,如果手上正拿着“业”,就是写着老师传授的学问的木版,一定要先放下;如果正在吃东西,要先把食物吐出来;赶快到父母那里去,也许有急事,怠慢不得。如果内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