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简述中国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香火文化

2017-0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941
转发:0
评论:0
简述中国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香火文化,对“香火”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对“香火”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用于祭

对“香火”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对“香火”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一种是指子嗣、后裔和继承人,这主要源于中国深厚的家庭伦理和宗族传统。因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

简述中国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香火文化

  据现存文献,“香火”一词最早语出《晋书·艺术传·单道开》。“陈郡袁宏为南海太守,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至石室口,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从这段记载来看,袁宏看到的是盛香火的瓦器。而从出土文物看,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青铜材质的博山炉,此时已超越了祭祀的器用功能,兼而更多成为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的日常熏香器具。
  但烧香作为一种敬天祭神、追思先祖的方式,则要更加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受命始祭天”(《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肇禋”即以升烟祭天。这说明,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祭祀用的“香火”,而是以牲畜和帛置于燃柴之上产生的烟火,代表香火,与天对话。这也是今天所说的“烧香”的雏形。

  香火最早是皇室用来敬天祭祖的,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香火在道观和寺庙中兴盛起来,其范围也逐渐突破王室的限制,走向民间,成为大众信仰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礼仪形式。到了汉武帝时期,香火也不再只是单一的祭天敬神祭祖的用途,而被广泛用于生活之中,香火由此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的载体。
  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被视为一种隆重的仪式。《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中就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以及焚香结拜誓约的描述。“焚香结拜”被看做是“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的见证。《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中记载,“香火重誓,何所虑邪”,指的也是“焚香结拜”一事。

  焚香沐浴、焚香抚琴和焚香读书,是备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生活方式,这最早源于驱逐蚊虫的目的。又因焚香产生的香气具有清新居室空气,沁人心脾,能使人神清气爽,安神益气,遂逐渐被文人居士推崇,成为文人墨客生活的一部分。香火,也成为诗词画意中长盛不衰的意象。
  唐代白居易《戏礼经老僧》诗:“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元人张翥诗:“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即是文人对香火情有独钟的佐证之一。焚香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明人李渔甚至认为“(焚香)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可见文人士大夫对香火的重视。

简述中国民间传承数千年的香火文化

  香火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历代先贤对香火的重视都不离开香料的传入和普及。据史料记载,香料在汉武帝时自西域传入中国,及至东汉三国的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隋唐以后,香在民间普及开来,香火文化一直绵延至今而不衰。
  沉香、檀香、龙脑和麝香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香。其中,沉香自古有“香中之王”的美誉,其香气淡雅,具有畅通气脉、通关开窍、启迪智慧等作用。香灰不易飞散,用于居家,可清新室内空气、杀菌除味、益脑安神,惹人陶醉。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檀香历来被奉为珍品,不过,檀香单独熏烧气味不佳,但若能与其他香料巧妙搭配起来,则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佛家对檀香更是推崇备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意思是“与乐”,“给人愉悦”。

  香火文化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与其他封建文化不同的是,香火文化已然超越宗教和神祗的层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间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表达和居家生活的方式。至于香火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以明代戏曲家屠隆的一段话概括,也不失具有现代意义。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中国的祠堂文化传承千年香火不断
祠堂的出现是在距现在有很久远的历史的汉代,在那个时代,文化已经被统一,而当时被推崇的就是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而儒家文化中孝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祠堂,可谓就是孝的一个具体表现。潮汕祠堂,据我所知它的历史之久远,可能要从唐宋时期说起。最早的时候,潮汕出现祠堂是为了歌颂纪念韩愈的丰功伟绩。韩愈,想必是众所周知的。韩愈是大志不得展,被迫被贬官至潮州。当时的韩愈气恼不已,更是用千古不朽的诗句来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终于,经过两个月的辗转,颠沛,风餐,露宿,终于到达潮州。而韩愈并没有因为所处之地山高皇帝远就倦怠自己的职责,反而是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他开水凿渠,鼓励耕种捐钱兴办教学,还释放了当地豪强掠夺的奴婢等等。所以潮州的人民都韩愈作为再生父母。所以为韩愈建了祠堂,这也是潮州最早的祠堂。后来,因为祠堂本身有的美好的寓意。所以后来的达官贵人,或是家中比较富足的人也来时修建起祠堂。主要是用来祭祀...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我们应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它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光大。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我们应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使它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光大。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 我国的姓氏文化,一个传承数千年的魁宝
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最近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一、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
· 166人成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记者隋笑飞)才让旺堆、桑珠等166人3日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66位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超过80岁的有18位,年纪最大的是93岁的纳西族东巴舞蹈传承人习阿牛,其中,有两位老艺人在其申报的过程中逝世,带走了他们精绝的技艺。被命名的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四大类杰出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是技艺卓绝、传承有序的,并且是某一地区特有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为避免出现“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经过两年多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才决定命名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民协已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及其传承史、艺术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