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部传承2500年的曾氏族谱,更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

2017-02-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5
转发:0
评论:0
一部传承2500年的曾氏族谱,更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 “两千五百年,一本曾氏家谱。记载的不仅是这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两千五百年,一本曾氏家谱。记载的不仅是这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摸着再版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61岁的主编曾德江感叹。

一部传承2500年的曾氏族谱,更好的传承了中华文化

纪念曾子诞辰2520周年暨再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颁谱首发仪式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各地的上百位曾氏家族成员齐聚重庆,参加首发仪式。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颜子、孟子一起被尊为儒门“四圣”,号称“宗圣”。相传《四书》中的《大学》为曾子所著。

  “再版这本族谱是自我父辈起的心愿。”76岁的曾治扬,是《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的持有人。“族谱是由家族指定的人进行保管,从我太爷爷传到我这里。族谱有很严格的保管规定,所有宗亲只能到我家里借阅,不能带离。”曾治扬说,以前有宗亲从外地特地到重庆,只为看一看这本出自清朝道光元年(1815年)的族谱。

  记者看到,《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的每一页均加盖了清代雍正皇帝钦赐的“省身念祖”大印,还记载了历代皇帝的御论、御赞、赐匾、诰封等。“曾氏族谱每一页都盖有雍正皇帝的御赐章,御赐章上面有四个字‘省身念祖’,这个图章是朱砂大印,至今没变一点色。”曾德江说,与原版族谱相比,再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增加了“附卷”一卷,全套共12卷。布面书套采用古籍常用的深蓝色,配以金色的书名和金红色的“省身念祖”印章图案,显得古朴而庄重。

  “这种谱,即使在孔门后裔中也是极少见的。”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族谱记载了一个家族2000多年发展的完整历史,在中国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珍贵的文物。

  “专家论证发现,目前全国还没发现同样完整地记录了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族谱,它的史学价值和对整个曾氏家族寻根问祖都有很大的作用。”曾德江说,修族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希望为散落在全国的曾氏宗亲找到“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族: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
家族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共同体组织,它以先赋的血亲关系凝聚着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崇拜家族祖先,维护家族利益为家族组织的核心意义。家族组织来源于古代的宗法组织,它是传统上层社会的宗法观念向底层社会的渗透与扩大,并充分制度化的一种组织。家族组织依靠伦理意识、血亲观念维系着它的稳定传承。有研究者认为,宋朝以后中国社会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新宗族形态,新的宗族形态以宋儒的社会主张为理论依据,强调以儒家人本主义的伦理政治文化化民成俗,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将中国本土的祖先信仰进一步仪式化,为宗族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证。在宋明理学家“敬宗收族”的号召与修族谱、建祠堂、置族田的实践样板影响下,明代以后家族组织普遍出现。一、明清家族共同体组织民俗要素明清时期是家族组织成熟时期,民俗要素完备,丁口、族谱、祠堂、祖坟、族产、家训族规、族房长是家族组织的七大民俗要素。下面我们分别谈谈这些要素在明清时期的具体表现:...
· 珠玑古巷获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由省侨务办公室、文化厅和旅游局确认为全省首批39个“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之一的南雄珠玑古巷,近日举行了挂牌仪式,我是外市侨务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上述活动。南雄珠玑古巷被确定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的目标是共同把南雄珠玑古巷建设成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授民族语言,传播中华文化,体验民俗风情,展现建设成就”的综合务基地的组成单位。其任务是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内外中华文化交流;协助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接待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华裔青少年的参观考察。南雄室外市侨务办2008-04-29
· 中元节的习俗和忌讳:传承中华文化的民俗之旅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习俗和忌讳与之相关。中元节是一个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在中元节期间,有一些常见的习俗被广泛传承和实践。首先是放河灯,也称为荷花灯。人们将蜡烛或灯盏放在荷花样的底座上,放入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这不仅是为了为逝去的亲人指引回家的路,也是普渡河中的孤魂野鬼的方式之一。尤其黄河中所放的河灯更是壮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是烧街衣,这是一种在天黑后进行的祭祀活动。人们拿着香烛纸钱纸衣在街边烧,用清水泡白饭进行祭祀。这既是给无主孤魂提供御寒衣物和食物,也是为了让他们不去抢夺自家逝世亲人的东西。还有做茄饼的习俗,虽然在一些地方并不常见,但在南京等地却有其独特的存在。人们认为做好茄饼,可以提供给亲人参加盂兰盆会时的干粮。茄饼也成了一种特色的民俗小吃,如今已经遍布各地。另外,烧纸钱也是中元节的习俗之一。有些地方称之为烧...
· 族谱文化的传承让您更好的分清家族亲人关系
该馆初步统计,千余名到馆参观的中小学生中,三成“六亲不认”。几乎每个参观团队中都有人不知道奶奶叫什么,或者说不清舅舅跟自己的亲戚关系。我爸爸的姐姐的爷爷”“我爷爷的姑姑”……这不是绕口令,而是这几天去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参观时,小观众们对于“姑爷爷”的解释。只有少数孩子答对是“爷爷的姐夫或妹夫”。堂表亲“分不清”在汉字馆里,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家谱展区。红色背景墙上,“我”和“兄弟姐妹”是第一层;上面一层是爸爸妈妈,两端分别延展出“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和“舅舅舅妈”、“姨妈姨父”;第三层是“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再往外还有延展的“大姥姥大姥爷”、“姑姥姥姑姥爷”、“大奶奶大爷爷”、“姑奶奶姑爷爷”等;最上面一层则是“太爷爷太奶奶”、“太姥姥太姥爷”。然而,这些称谓,不仅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不能全部说清楚,有时候连陪同的老师、家长也犯迷糊,尤其是关于堂表亲的区别。黄女士是一...
· 家谱编修成功后,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呢?
要完成一部族谱的编修,一般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拟定编写体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流程,具体来说:首先,成立编谱委员会(谱局)组建以家族中有文名或职务最高的退休官员或族长为首的修谱委员会。旧时编委会一般设主修(由族长担任)、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现在一般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编等。其次,筹集修谱经费编委会即所谓的谱局建成后,接下来就是筹集修谱经费的时候了。旧时的经费一般来自族田、祭田等其它组内的共同收入,除此之外,每个入谱的男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如今一般是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筹集,部分地方仍是以入谱的男女人丁分摊修谱的费用。第三,开局等经费筹集完毕了,编委会就开始着手编修了,也就是所谓的“开局”。谱中“凡例”定好后,一般要出榜通告族人,表明本次家族编修宗旨、基本体例、资料报送要求等。书稿编好后,就要请名人做序以弘扬先辈祖德,同时请人刻写和印刷,监修、校阅则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