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看上去不起眼的李家楼子,居然有四百多年历史
这次采访出人意料的顺利。我坐在李家楼村会计李刚发先生家里,围着热腾腾的炉火,晒着暖融融的日光,听着七十五岁的李梅四老先生和五十九岁的李刚发先生“唠家常”。当天正值农村医疗保险收费的日子,人一拨拨地来,一拨拨地走。来了的就坐下攀谈几句,往往也兴致勃勃地加入我们的话题中。几只燃着的香烟、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水,气氛热烈而温馨。这是真正的“家常话”,李家楼的居民,都是李姓家族的成员,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记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李家楼。
进入白石沟的第一个村子就是李家楼,明万历年间李氏家族始祖搬迁至此,名之为“庄儿上”,纯属“田舍、村庄”之意。李氏二世时,筑造高楼抵御匪患,即更名为李家楼。从此这个名字世世代代延续下来,饱含了李氏家族对前人的怀念,对血与火沧桑经历的记忆。近五百年来,先后两次修缮,虽然这座高楼早已不再需要抵御外敌、保障生存等功能,但依旧伟岸坚固,像一座丰碑,高高地矗立在每个李家楼人的心里。
李氏家族变迁
李氏家族从第九代时开始编纂家谱,当时九世传人李毓成考中了秀才的功名。对于李氏族人的迁徙生存状况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记述,从这部家谱中,也可以看到古时的李氏族人艰难求生的状况,还有这座李家楼对于整个家族传统精神风貌和对后辈人生道路抉择的极大影响。
李氏家谱记载,“由来自陕及晋皆属传言,诚不足凭。惟交邑覃村为始祖远来之地,夫岂非信而有徵者予,而其先亦无实据可考,不得不以大本祖为始。念其弃彼就此,自万历年间以至于今,以序代相传已十世矣。前此并无家谱以纪其明白。至今族中人等谋功名者有人,务农事者有人,跄跄济济概不乏人。余恐族大人繁,无谱何以相联,势必至昭穆紊而长幼淆也。幸合族人等与余皆有同志,公议自四世分为八支,惟左兴右盛二支难以各分,至今总以双支相排,其余皆以各支相泒,似此子孙繁衍、世代光昌,岂非一族之盛事也哉,爰是为序。”大清道光十二年,九代孙毓成撰并书。
李氏家族从何而来,在家谱中也找不到丝毫的痕迹,惟一能确切的是李家楼李氏始祖是从交城覃村搬到现在的居住地的。明清之际,交城覃村一带徭役税负沉重、水旱灾害频繁。据现在关于交城县的历史研究显示,当时交城拥有古时重要的战略物资——木材,宝贵的财富成了当地人民灾难的根源,乱砍滥伐之下,天怒人怨,民不聊生。在艰难抉择之后,李氏迁到了白石沟现址。
先有李家人,后有李家楼
李氏搬迁到现址的时间大约是明万历年间,据后人推算为1601年。李家楼的建造则在1631年,在李家楼的第二代人手中建成。从此巍峨矗立近四百年之久,默默守护着李氏族人,成为整个家族护佑安全的港湾。在“李家楼来历简介”中有这样的文字——“古楼是李家楼的象征,据一方胜地,四面之屏,汾水潆遥,高高耸立村的中心。”
李刚发先生介绍,当时的白石沟匪患横行,土匪到处抢劫。李氏族人不堪其扰,在第二代时,合全族之力开始建造这座兼具防御与生活功能的“李家楼”。山高地远、物力艰辛,当时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在李氏家谱中,家族中的主要劳动力男性成员只有李氏始祖及其二子,到第三代也只是增加了三个男丁。但李家楼村的这座地标性建筑居然就这样建成了,结构严谨坚固,历时四百年风雨沧桑,也不过修缮了两次(1965年、2009年)而已。
李家楼的这座楼,族人称为楼儿院,从地下到地上共分五层,其中地下一层还有往山上逃生的地道。建筑还包括李氏祠堂和供奉千手观音的佛堂等,浑然一体,在保障安全和生活的同时,还兼具祭祀祖先和宗教信仰等功用。经过两次修缮,除了一些损毁的楼体使用了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其造型格局依旧保持了从前的样式。在李氏祠堂的“李家楼来历简介”的碑刻中这样介绍——“古楼根基全部用长石条所砌,楼腰外用石头,内用土坯,上部外四周用青砖,内用土坯,楼高10.45米,东西底长5.2米,南北长3.8米,占地面积19.76平方米。”祠堂处一个大约一米高的小门是楼的入口,楼内不设窗户,只有用来窥探外边情况狭小的观察孔,楼上有类似城墙垛口一样的造型。
关于这座李家楼的建造,村里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李氏祖先建楼时,仅有一罐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才使得这座楼顺利建成。传说终究是传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是李氏族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吧!
自古多壮士,一一垂丹青
说起李家楼人的性格,就不得不再回到那些民不聊生、战火连天的年代。在与天灾人祸长期的斗争中,李家楼人刚毅坚韧、百折不饶的气质展露无遗。
李家楼自古多壮士。在成书于1980年的《清徐地名志》中记录,这个村只有不到五百人。李梅四先生为我详细地计算了一些基本的数字,解放前后那段血雨腥风的紧张岁月,李家楼一半以上的男人都有过军旅经历。
虽然血淋林的数字后是相同的残酷时代大背景,但李家楼千难万险的家族奋斗史、晋陕要道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多事之地。路遥知马力、日久锻人心,无情岁月的煎熬磨砺,成就了李家楼人代代相传的风骨。
沧海横流,壮士横戈。李家楼之所以成为李家楼,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前仆后继的人们,他们的魂点点滴滴凝结在巍峨高耸的古楼上,汇集在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历时长河里。英勇无畏的精神、顽强不屈的性格,是前世今生的延续,是华夏历史生生不息的寄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