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宪义造汪公庙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

2017-02-0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99
转发:0
评论:0
宗宪义造汪公庙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宗宪,号梅林,龙川村一带的人都称他胡梅林。胡梅林是个孝子,受封兵部尚书后,即告假
宗宪,号梅林,龙川村一带的人都称他胡梅林。胡梅林是个孝子,受封兵部尚书后,即告假返乡探母、祭祖。
     胡梅林荣归故里,给母亲胡老太太带来了许多绫罗绸缎、珍宝古玩,还带来了宫廷御厨,烹饪山珍海味,让母亲尝鲜。一时间,龙川村是一片欢腾,尚书府内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隆重的祭祖仪式过后,拜访的地方官吏,叙旧的乡亲好友,走亲戚的姑表姨舅,终日络绎不绝,忙得尚书大人应接不暇,乐得胡老太太合不拢嘴。
宗宪义造汪公庙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
      一日,龙川村下游汪村的汪姓老秀才来访。因汪姓是胡氏家族的老亲戚,历代都有联姻结亲,故胡老太太和胡梅林都十分看重,不仅食宿周到盛情款待,还准备了一份厚礼。谁知这汪老秀才不受厚礼,说有一事相求,请尚书大人胡梅林出面重修汪村的汪公庙。
      原来,位于登源河西岸唐金岩山麓的汪公庙,与汪村隔河相望,始建于宋朝,是为祭祀汪氏显祖唐朝越国公汪华所建。因庙小香火旺,不便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特别是每年的花朝盛会,人山人海,祭拜汪公老爷的隆重仪式,无法按程序进行。汪村村民和汪姓宗族长辈多次聚会议事,决定扩建庙宇,重筑汪王城,正打算物色一位有名望地位的人士出面筹资问事,主持修建事宜。
     此时恰逢胡梅林回乡探母祭祖,于是汪老秀才便利用走亲戚的机会,代表族人登门拜请,并向胡老太太和胡梅林将事情说个来龙去脉。胡老太太听说是重修汪公庙,忙对胡梅林说:“儿啊,这是件积善积德的大好事,汪家人相信你,你就多出些银子,造座金銮殿来供汪洋老爷(汪华神像又称汪公菩萨、花朝老爷、汪洋老爷),娘也好见识见识金銮殿的样子。”胡梅林忙点头应诺。  
    次日,胡梅林和汪老秀才一起来到汪村,先拜谒汪公庙,然后在庙四周实地考察一番。只见庙址在唐金岩山麓,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庙前绿水回环,三山朝供;庙后山形靠椅,树木葱茏;其左绿照潭碧波荡漾;其右鞍马山意欲腾空,果然风水宝地。胡梅林心中大喜,汪老秀才乘机说,这块风水宝地,真是造金銮殿也配得上。胡梅林说,金銮殿岂能随便乱造,但老娘的话倒提醒了我,我想参考皇宫的格局,造一座气势宏伟的庙宇。汪老秀才连声道好。胡梅林又让汪老秀才挑选一名手艺好的工匠,随从进京,临摹采样。汪老秀才的侄儿汪天乙,木匠出身,手艺高超,且精通砖、石工艺,人称小鲁班天乙师傅,在县内很有名气,曾参加龙须山龙峰禅院的修缮工程,当过领班师傅。眼下正在徽州府里干活,汪老秀才忙派人去徽州,叫回侄儿,随从胡梅林进京。
    胡梅林带着汪天乙下南京,到苏州,上京都,沿途参观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宫殿庙宇,游览了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走访了堆金砌玉的王爷相府。汪天乙的确开了眼界,既看了精巧玲珑的江南园林,又看了高大宏伟的北方建筑,还流览了庄重华美的帝王宫殿,见识了许多流派的建筑风格。在胡梅林的启发下,汪天乙开始勾画汪公庙的草图,把徽派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宫廷殿宇的布局结合起来。但是在设计大庙正殿的屋顶时,却碰到了难题,正殿开间大,跨度大,内部结构不知如何处理。胡梅林只好疏通关系,以亲随身份带汪天乙进宫。哪知宫里规矩很严,不得东张西望,更不准抬头仰视,汪天乙急中生智,忙捂着肚子,倒地打滚,胡梅林心领神会,忙替他遮掩,对总管大监道,他有肚痛病,躺一会就会好的。汪天乙忙停住打滚,仰面把屋顶看仔细。这就是后来江南一绝——汪公庙正殿的罗旋结顶、无梁殿结构的来历。                                                           
   汪天乙自京城返乡后,即按照胡梅林的要求,聘请百名工匠,雇用千余劳力,历时三年六个月,造就了气势非凡的汪公庙。重建的汪公庙三进七开间,占地1500余平方米,红墙黛瓦,三层飞檐。庙后还修建了祭祀汪村汪姓始祖汪叔举的“司马公祠”(司马为汪叔举的官衔,列汪姓四十世祖。汪华列四十四世祖)。庙四周还沿山水走势,按汪华当年屯兵的布局,修筑了城墙,号称汪王城。汪王城内,庙前翠竹掩映,庙后松柏葱笼,庙门两侧,石狮威严,砖雕精美。庙内左钟右鼓,六尺见方的忠烈二字,分别书写在东西墙壁上,正中供汪华坐像,像高八尺,整根园木雕就,宝像庄严,形态逼真,坐像上方殿顶为饰以木雕的罗旋式结构。像后龛座供奉汪华列祖像。坐像前两根合抱粗的梁柱上,各有一条金龙盘旋而下,两龙昂首相对。盘龙柱两边的梁柱上挂有柱联:“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美名满神州。”整个殿宇的木结构部件,梁、柱、袱、额枋、斜撑、驼峰、斗拱等均刻有精美的徽派木雕。
   汪公庙的豪华宏伟,使汪胡两姓族人和登源河两岸的村民高兴不已,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便有小人写信向皇上告密,诬谄胡梅林。正当人们准备为汪公庙竣工、汪洋老爷开光举行庆典活动的时候,京城传来消息,皇上已派钦差大人前来绩溪,查办胡梅林私造金銮殿的灭族之罪。这消息引起了村人的惊慌,也惊动了胡梅林的母亲胡老太太,胡老太太忙叫来汪老秀才商量对策,决定立即派汪天乙带领三五人上路,打探钦差大人的行程,同时约定,如果来者不善,问题严重,汪天乙等人就在丁岭上张举红伞为号(丁岭是当时县城到汪村、龙川村的必经之路,岭顶有路亭,为上朝龙川人户部尚书胡富所建),告知村人,村人则派人日夜守望。汪天乙等人在翚岭上迎到了钦差大人,一见面却是熟人,原来钦差正是皇宫里的总管大监,与汪天乙在皇宫里见面后,佩服汪天乙的聪明,便成了朋友,此次奉旨出京,到苏州采办宫廷用品,顺便查访此事。汪天乙便细说胡梅林义造汪公庙的经过,并针对告密信中的“红墙”、“鳌鱼”、“罗旋结顶”等内容作解释说,庙四周用了红墙,但未用琉璃瓦,屋脊上的鳌鱼是镇火之用,其形状为龙头鱼尾,与皇宫里的鳌鱼有别,罗旋结顶的构造是采用小开间无梁殿造法,也不同皇宫里的殿顶。
   钦差大人听后大悦,表示到现场看过后再回京奏明皇上。于是汪天乙便派人先回村报告,自己则陪同钦差大人缓缓而行。回村报告的村民,因走得太急,在丁岭上遇上雷雨,忘记了联络暗号,张开了红伞避雨,误传号令。守望的村民,见红伞张开,认为大事不好,即回村禀报,胡老太太一听,忙说“倒灶了,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我叫儿子造金銮殿,连累了子孙。”于是服毒自杀。
   钦差大人查看了汪公庙后,回京如实奏明皇上,并把胡老太太服毒之事也上奏了。皇上听完原委,知道了冤情,便下旨宣布胡宗宪无罪,并追封胡老太太为诰命夫人。汪老秀才作了诗传颂此事,村人至今仍记得几句:遵母命,做善事,宗宪义造汪公庙,情理之中,何罪之有!砌红墙,安鳌鱼,罗旋结顶建殿堂,工艺匠心,徽派一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砚台的故事
世人皆知,包公是清官。《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我们知道,端州最有名的特产是砚台。此前历任官员到端州,都会搜刮大批砚台,一部分收入囊中,一部分送给故友亲朋,一部分献给朝廷大佬。而包公呢?“岁满不持一砚归。”上任时两袖清风,离任时清风两袖,连一方砚台都不带走。徐志摩诗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稍作调整可咏包公:“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方砚台。”宋代端砚,长19.5厘米,宽12.3厘米,厚3.8厘米,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么讲的。北宋时,端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方砚台,而地方官中饱私囊,将进贡数量私自增加了几十倍,多出来的那些砚台,自然成了地方官的私有财产。包公到任后,又将贡砚数量减少到了十方,自己一方都不要,端州百姓都很高兴。到了包公离任那天,成千上万的端州...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嫂娘的故事
在明代词话和清代评书中,包公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叫包山或者包忠,二哥名叫包海或者包全。两个哥哥都结了婚,大哥大嫂忠厚老实,二哥二嫂奸诈自私。包公出生后多灾多难,父亲不喜欢他,二哥二嫂怕他长大后分家产,想方设法谋害他,多亏大嫂多方保护,包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包公对大嫂感激终身,亲切地喊她“嫂娘”。幼年包公的多灾多难是艺术虚构,他的嫂娘当然也是虚构出来的。套色版画《包公赔情》,讲的是包公误铡侄子包勉,向嫂嫂赔礼道歉的故事。读者黎萍女士供图浙江宁波天一阁原藏《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叙录包氏祖先及历代子孙:始祖包业,二祖包袭,三祖包士通,四祖包令仪。包令仪生有三子,长子包莹,次子包颖,三子包拯。故事中的包公有两个哥哥,宗谱里的包公也有两个哥哥,看起来故事很可信。但是,按包氏宗谱记载,包莹和包颖都早早地夭折了,包公成了包令仪事实上的独子。所以,包公不可能有嫂嫂,更不可能有嫂娘。包公的儿子倒是有一个...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亲家
文彦博的父亲名叫文洎,是个小官,曾经和包公的父亲包令仪是同事,所以文彦博很早就认识包公。文彦博诗集中有一首《寄友包兼济拯》(“兼济”可能是包公早年的别号):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嘉论有清风。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琨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大意是说包公和文彦博在少年时一起谈文论道,谈天说地,那时候文彦博就很佩服包公,认为包公能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包公比文彦博大七岁,但是因为包公为了侍奉父母,回乡闲居十年,方才出来做官,所以他当官比文彦博晚。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包公还在地方上做转运使。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包公升任枢密副使,到达他仕途的最高峰时,文彦博早就成了宰相。文彦博二十多岁中进士,四十多岁做宰相,仕途顺利,风光无限。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不全是靠才能,还涉及裙带关系。宋仁宗...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不买房
包公运气好,生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皇帝虚怀纳谏,官场风气也比较正。就中上层官员而言,清官的数量要远远超过贪官,所以他这位包青天不会成为同僚眼中的异类。假如他生在昏庸无道的宋徽宗时代,或者生在奸相当权、贪污盛行的南宋中后期,恐怕不得善终。他太清廉,太耿直,内方外不圆,棱角太分明,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容易得罪很多人。举个例子,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大臣张方平在开封买房,就遭到了包公的弹劾。人家买房而已,又不是贪污受贿,包公为什么要去弹劾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开封有一位富商刘保衡,承包了一个官府酒厂,本来想发大财,可是经营不善,倒闭了。我在拙著《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中说过,宋朝酒水专卖制度中有一种酒曲专卖:民间可以酿酒出售,但是酿酒所用的酒曲必须从官方购买,这样才能保证政府从酿酒行业赚取稳定且丰厚的财政收入。刘保衡酿酒,用的正是官曲,他承包的酒厂赔了,欠官府的酒曲钱还没有结清。欠了多...
· 明宪宗野史:贵妃万贞儿与明宪宗感人的姐弟恋
入住皇宫,偌大的皇宫内金碧辉煌,雕栏玉瓦,锦帘罗柱,氲香微弥,甚是奢华。令人艳羡,却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和寂寞。这里没有知心朋友,只有争宠和争斗。皇帝每天面对的是虚伪的迎合曲奉。当此环境,更多的皇帝醉心于的欢畅,迷恋于肉欲的满足,毫无感情可言。后宫佳丽三千,今日须臾不离,明天弃如敝履,不过都是皇帝的消遣和玩物。更有动辄赐死,落得魂散香消,多么的凄惨悲凉。脂粉飘香、富丽堂皇的美丽后宫,到处布满了陷阱,充斥着嫉妒,暗藏着杀机。在这样的环境之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美丽童话。网络配图明宪宗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然而明朝的第8任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贵妃万贞儿,似乎要算一个例外。朱见深一如既往的喜欢着比他大近20岁的万贞儿,不能不说是后宫史上的奇迹。此二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大搞了一次风行时尚的姐弟之恋,且情真意切,至死不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