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马踏千里无别家田”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周氏庄园

2017-0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69
转发:0
评论:0
“马踏千里无别家田”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周氏庄园,庄园内一角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周震摄庄园内的牌匾庄园内的物品庄园门楼。周氏庄园位于济

庄园内一角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周震 摄庄园内的牌匾庄园内的物品庄园门楼。周氏庄园位于济阳县垛石镇后楼村。其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规模最大时有“六厅十八进”,占地面积约16000多平方米。当地人如此形容当时周家的财大气粗,“马踏千里无别人田,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而如今,周氏庄园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马踏千里无别家田”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周氏庄园

  初走进后楼村,沿街都是新盖的农家院落。走到村子中心,有一栋“鹤立鸡群”般的古建筑,这便是周氏庄园。园子的大门紧闭,透过门缝,能些许感受到院内的古色古香。

  联系到庄园主人后,一位中年人从庄园东面的超市里走出来,一问才知,他就是如今这座庄园的主人,周家的第二十代传人周传山。

  紧锁的大门打开之后,这才有幸一睹周氏庄园的全貌。周氏庄园坐北朝南,历经岁月沉浮,多数建筑已遭毁且消失,如今仅剩房舍十余间。庄园的大门楼高大宽敞,硬山顶结构,虽饱经沧桑但保存完好。门楼檐上由小灰瓦铺盖,檐脊上浮雕精美,镂空的雕花木制门棂更是精巧细致。进了大门,迎面是一堵砖雕影壁,影壁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四周边框雕有竹节纹、缠枝牡丹仙童子、梅花鹿、寿字等图案,寓意福禄双全、官运亨通。

  绕过影壁,来到院子。院子南面是和门楼连在一起的三间厅房,前出厦,灰瓦屋顶。北面是正房,也是面阔三间,前出厦,硬山顶,同样灰瓦屋顶,屋脊正中央雕刻着麒麟,东西两边为牡丹花。

  据周传山介绍,周氏庄园除了这个院子和六间房屋之外,在北面还有一个北门,异常气派。周传山所说的北门在周氏庄园宅院的后面,也就是院落的北面。该门沿街朝北,高10米左右,宽4米左右,由青砖垒砌而成,外形为城门楼式建筑。墙头上有垛口,大门上有一刻石,上书“拱辰”。辰,北斗也;拱,围绕也。“拱辰”的意思就是围绕公正而立足。大门洞为拱形,推门而进,方知大门后面暗藏玄机。在门后的西侧有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楼梯直通到门楼上面。据周传山介绍,这座门楼主要发挥警卫作用。以前,出入周家大院都要走此门,门楼上周家家丁拿着武器,居高临下看守防盗。曾是绵延数百年的名门望族

  周氏庄园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由周氏第六代子孙周耀德所建。据周家第二十代传人周传山介绍,周氏这一支脉是从河北枣强迁徙过来后,先定居在垛石镇前楼村,到周耀德时,又在后楼修建了周氏庄园。“当时,周耀德专门从京城请来了风水先生看风水,风水先生告诉他,后楼这块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可以在此处修建宅院。”

  继周耀德之后,周家的第十五世子孙周成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庄园,逐步形成规模。当时庄园共有宅院6处,18进院落,12座楼房,花园楼阁、亭台400余间,另外还有土地4000多亩,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被外界称为“六厅十八进”。

  周氏家族代有文达之人,先后出过多名进士,两名道台,名人雅士更是多不胜数。从周耀德前几代的明初开始,直到民国后期,周家一直是济阳县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当时全县流传这么一句歌谣,“马行千里不吃他家草,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足以窥测出周家人的财大气粗。据史料记载,周家曾经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店铺,有盐务,有瓷器厂,家中土地曾经挂过数次“千顷牌”,庄园方圆百里到处都有周家的土地和佃户。

  根据《续修济阳县志》记载:“周耀德,字龙光,号六惜居士,廪生,天启七年贡生,创义学以育英俊、仗义疏财,拨狱底之沉冤,捐金赎帷中之去妇,种种善举,笔不胜书,晚年声望欲隆,巡抚吕纯如匾曰‘东土吉士’;巡案御史黄宪卿匾曰‘善行可风’……”如今,“善行可风”匾额仍挂在庄园北屋客厅门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氏庄园遭到强拆,这块匾额随许多周家的古董一样下落不明。后来,周传山经过多年寻找,终于打听到这块匾额在邻村的一位老太太手中。心急如焚的他连忙来到老太太家,提出要高价买下这块匾额。因考虑到这本来就是周家之物,再加上老太太只是把这块匾当做了一块床板,善良的老太太便没有向周传山索取分文。后来,周传山买了一张双人床送给了老太太,这才心安理得地把祖先留下的这块匾拿了回来。

“马踏千里无别家田”人行千里不住别姓店”周氏庄园

       但此时庄园前面的建筑墙体仍基本完好,古宅勉强完整,基于这种较完整的建筑境况,1998年,《武训传》外景曾经在这里拍摄。但随后该建筑群便因为疏于维护而面目全非了。2000年,周传山从县城回来买下了这座宅院,该宅院早已成了牛棚,“原先住户用来养牛,墙上都是牛粪。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刘传山回忆道。

  买回祖宅之后,刘传山对宅院进行了一系列维修,但是百年的历史责任压在这样一位普通村民身上未免过于沉重。限于财力有限,周传山对于古宅也只是做了临时性维修。

  因墙体多处倾斜,古宅前出厦只能靠钢管支撑;古宅的柱子也因为年久而导致严重变形,将墙都给拱了出来;每逢雨季,屋子内多处漏雨,墙皮掉落坍塌时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求千里马
传说古代有一个非常喜爱骏马的国君,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骑,曾许以一千金的代价买一匹千里马。普天之下,可以拉车套犁、载人驮物的骡、马、驴、牛多的是,而千里马则十分罕见。派去的人走镇串乡,像大海里捞针一样,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连个千里马的影子也没有见到。一个宦宫看到国君因得不到朝思暮想的千里马而怏怏不乐,便自告奋勇地对国君说:“您把的任务交给我吧!只须您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届时定会如愿以偿。”国君见他态度诚恳、语气坚定、仿佛有取胜的秘诀,因此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宦官东奔西走,用了3个月时间,总算打听到千里马的踪迹。可是当宦官见到那匹马时,马却死了。虽然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但是宦官并不灰心。马虽然死了,但它却能证明千里马是存在的;既然世上的确有千里马,就用不着担心找不到第二匹、第三匹,甚至更多的千里马。想到这里,宦官更增添了找千里马的信心。他当即用500金买下了那匹死马的头,兴冲冲地带着马头回去...
· 中国古代真的有千里马吗?真的能一天跑一千里吗
无论是看古代的书籍还是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看到或听到“千里马”这样的字眼,甚至还有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古代真的有千里马吗?中国古代的马一天到底能跑多少里?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实现的?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解答。首先,“千里”只是个虚数,所谓“千里马”一般是泛指善于奔跑、具有非常持久的耐力的好马,并不见得真有马能一天跑一千里。当然,考虑到古人多次在古籍文献或诗文作品中提到千里马确实能跑出千里距离,我们相信中国古代确实有千里马。比如:西汉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就曾提到“千里马”,原文为“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兔马也是一匹千里马。此外,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拜见赵构时提到自己有两匹良马,堪称“致远之才”。原文为“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
· 不远千里
不远千里【成语意思】:不远:不以为远。不以千里为远。指不怕长途跋涉的辛劳。【用法分析】:不远千里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路途遥远。【成语来源】: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bùyuǎnqiānlǐ【英语翻译】:gotothetroubleoftravellingaLONgdistance【成语声母】:BYQL【不远千里的近义词】:不辞劳苦、千里迢迢、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反义词】:近在咫尺【成语故事】: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
· 转战千里
转战千里转战千里转战千里的意思转战千里是什么意思转战千里什么意思转战千里的近义词转战千里的反义词转战千里的拼音【成语意思】: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用法分析】:转战千里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连续作战。【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uǎnzhànqiānlǐ【成语声母】:ZZQL【转战千里的近义词】:南征北战【近似成语】:里应外合: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里通外国: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里谈巷议:里:乡里、邻居。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指民间的议论。里勾外连:内外勾结,串通一气。里丑捧心: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成语造句】:1、英勇的解放军转战千里,英勇杀...
· 千里眼
千里眼、顺风耳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这两位小神分别拥有特异功能,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很早就有他们的形象,而关于他们的来源却无法考证,到元朝(1206-1368年)时,一些小说开始以古代的两位人物作为他们的来源,他们就是师旷和离娄。师旷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双目失明;离娄则是传说中的人物,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动物身上细毛的毛尖。后来他们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成为该教的护卫神,他们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宫观的大门口,同时又在他们的旁边加了两位武士,合称“四大海神”,实际上是模仿佛教的四大金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