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东方镇周氏宗祠

2016-12-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1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东方镇周氏宗祠,近日,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东方镇横塘岸村周氏宗祠因祠堂建筑的古朴、人文底蕴深厚
近日,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东方镇横塘岸村周氏宗祠因祠堂建筑的古朴、人文底蕴深厚等吸引丽水电视台来拍摄采风。同时,今人修缮保护的努力和资金的捉襟见肘是它风采背后挥之不去的尴尬现实,它们构成了祠堂“守”和“望”的两面,而这也是众多乡村祠堂共同的处境……
  面对镜头,61岁的周伟希很自然地说起三国周瑜描写当地风光的“汉溪八景”的诗,周敦颐和朱熹,清末御前侍卫周世昌的故事。三者都是祠堂的“主打”文化,这也是周氏子孙津津乐道的。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东方镇周氏宗祠
  人家信佛我信祠堂
  对祠堂,周伟希非常上心。农忙时节,他仍时不时到祠堂看看。在他心里,祠堂比农活更重要。“现在早已不是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农活可以放放,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看管好,没了就没了。”
  “人家信佛我信祠堂”,对于自己热心祠堂事务,周伟希如是说。
  如果不是去年的一次大修,破败的祠堂就倒了。而大修之后的“小修”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一次修(大修)花了十四五万元钱。”周伟希说,从去年阴历8月27日开始修到当年12月18日屋瓦换好,两块古匾挂上,这次大修才完工。修祠堂的钱是周氏子孙共同捐的,修祠堂的活大部分也是周氏子孙干的。在乡村,像这样哪家姓氏祠堂哪族人修已是顺理成章的定律。
  大修之后紧接是两次小修。第二次修是在今年春天,大修时所捐之钱还未用完,族人就置办了桌椅碗筷,做了5块匾额、给三间房子做了水泥地等。桌椅碗筷置办起来是预备着族人一起吃饭用,清明时节,祭拜好祖先后族人就在祠堂里摆了很多桌酒席,祠堂大门的一侧有间小厨房,宗族内的妇人会自发地到这里炒菜做饭,而那天也是整个宗族最团圆的日子,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孙会回来祭祖,同时也拜会一下平时很少联系的族内亲戚。
  第二次修后祠堂就比较有样子了。上厅里重新挂上了仿制好的周氏先人周敦颐的画像,中厅里的板壁上贴上了历代周氏先人的诗文,其中以三国周瑜描写当地风光的《汉溪八景》为最,除此,还有祠堂记等。
  这些文献资料是周伟希从宗谱里翻查出来的。“祠堂是1736年造起来,1852年长毛反(指太平天国运动)时被火烧掉,1864年重新造,1871年造好上厅、中厅,1882年造好下厅……”说起祠堂的历史,周伟希如数家珍,他说自己看了宗谱里分散的《祠堂记》看了半个多月才看出来的。
  第三次修是在今年下半年,上厅的柱子上做好了5对对联,看起来是很小的事,但写字、做字、喷漆等几道工序加起来也花了5000多元钱。“工钱就要3600多元,请了师傅要供饭、供烟,这些都要钱。”
  三次之后,祠堂的修建暂时停止了。“没钱了,老是到人家门上要钱也不好意思。”周伟希说,但同时他心里仍在盘算着祠堂下步的维护工作:防白蚁等。
  守着1100多平方米的祠堂,周伟希觉得既充实同时又力不从心。
  雕梁画栋和使大刀的御前侍卫
  和所有或大或小的乡村祠堂一样,历经风雨剥蚀和人事代谢的周氏祠堂如一张氤氲的美女画像,既神采犹存又风韵依稀。粗大厚实的木横梁和石柱子撑着它历史的天空,而残败的一些“牛腿”和拆掉只剩下几根台脚的戏台又无言地诉说着它失去的岁月。
  虽然偌大的祠堂空荡荡,但祖宗的家当还有留存的印迹。保存完好且做工精细的狮子头牛腿还很“值钱”,抬头所见横梁上还雕刻着鸟和花的彩纹,“那是桁花,有好几根,但也缺了很多。”周伟希说。
  雕花仍在,但祖宗留下的匾额却少了很多,有的只是匾额脚。上厅、中厅、下厅各缺少多少块匾额,周伟希都细细地数过。幸存的一两块匾额都已经重新挂上。
  令人可惜的还有和大门口相连的戏台,戏台的台面已经拆掉,戏台的雕花拱顶也被破坏了。原来拆下来想保存好,但不久因没人管又散失了。重新做过的戏台的两侧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往古来今尽是花花世界,祸谣福善无非实实情形”,只有这副对联还能牵引着人们的思绪和想象回到曾经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
  如果说雕梁画栋是看得见的祖宗的家当,那么留在宗谱上和村民口头中的有名的先人则是更大的一笔财富。
  清末御前侍卫周世昌的故事在周氏子孙口中世代流传:“他武功好,力气大,他能抡起近百斤重的大刀在头上转一圈从左肩换到右肩。因为他武功好,所以被朝廷重用任贵州普安营‘游击’,后来一个不小心被山匪杀了,被砍了头。朝廷嘉奖他,特地做了个金头送过来,一路上金头被换成银的,再从银的换成铜、铁,最后变成木头了。他有个护卫洪太公,以前都是走路去京城的,洪太公力大无比,替周世昌背着大刀还有行李……”
  虽然传说中的金头子孙们并未看见过,但是周世昌的坟茔至今还在。关于他的出身甚至坟茔的位置,宗谱上都有记载。
  59岁的村民周章根是周世昌的第五代孙。关于周世昌的故事,他知道的并不比其他人多。但是周世昌的“御前侍卫”这块匾额却是他们家藏下来。“‘破四旧’时我娘藏起来的,后来祠堂弄好了,我把匾额捐出来了。”周章根说。
  和这块匾额一样具有文物价值的祠堂里还有好几件,其中周敦颐画像价值颇高。“画得很细致,眉毛清楚得能一根根数出来。”周伟希说,可惜藏下来类似的画像只有一张。据老人们说,周敦颐的画像有三张,有他上朝堂时的画像等,此外,还有独脚金鸡和老虎的画像,这些画像在“文革”时被没收,其中一张在上世纪70年代时被人从一个村民家中翻找出来。另外的四张却无影无踪了。
  如今,价值几百万的周敦颐画像由专人保管着,没和古时一样逢年过节就挂在祠堂上供子孙瞻仰了。“怕被人偷了,得小心些。”周伟希很无奈,他说为了防人偷,狮子头牛腿都特意被钉了暗钉在柱子里,而之前偷的人里面除了外人更有周氏子孙。
  祠堂没文化?不是没文化而是没钱保护它
  为祠堂之事操劳的周伟希对一句话耿耿于怀:祠堂没文化。他说听了这句话自己心里很伤心同时又觉得说这话的人很愚蠢。“祠堂怎么就没文化呢?”周伟希心难平。
  但是,对周伟希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筹钱保护祠堂而不是去争论祠堂有无文化。
  “以前祠堂有自己的产业,有公山、公田,能收租。日常事务由几个‘祠堂头’轮流主持。八月半的时候,村里的小孩每人都有2个铜板发,过路凑热闹的异姓人也发。冬至时,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吃饭。大年初一,把周敦颐的老祖宗的画像请出来挂着祭拜。每年都做戏,就在和大门口相连的戏台上做,男人在底下两侧看戏,女人在楼上两侧看。如果有人家生了男丁他们家就在戏台上挂红灯,生女的不挂……”说起曾经的“规矩”,80岁的周成高滔滔不绝,他的父亲曾当过“祠堂头”。“‘祠堂头’有4个,一个管古画(周敦颐画像),一个管山管田管收租,一个管族内的人和事,比如哪家有不孝子,就组织族内人公开教训他,还有一个管日常琐事。族人上宗谱都有字行排大小的。”
  “现在不同了,祠堂自身没收益,所以需要出钱的大小事务都组织不起来,要办事只能挨家挨户请他们捐。”对于祠堂的继续修缮,周伟希虽有计划但苦于没钱实行。
  虽然资金缺乏,祠堂修缮事宜暂时受阻,但是祠堂的管理没落下。最近,周伟希和族人商量后决定,请每房的出两人,一共12人,每月一人,刚好一年轮一遍,大家共同管理。轮到的人负责祠堂开门锁门,杂草清除等卫生打扫的事。此外,祠堂里桌椅碗筷等物品也由专人看管。这样俨然似古时的“祠堂头”轮流制了。“我一个人管管不过来,也累,大家一起管才能管得更好。”周伟希说。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如何筹集资金继续把祠堂修缮好。”采访结束时,周伟希锁好祠堂大门说着。锁门之后他还不忘了介绍一下大门外窄内宽如“八字形”的“八字门”:“‘八字门’是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以前有个姓范的县官不相信我们祠堂有‘八字门’还跟周敦颐有关,后来他亲自到这里看了才相信,他本来昂头挺胸走进来后来退步走出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顺德周氏祠堂
路州原名叫“鹭洲”,相传在工业化之前,这片土地是小绿洲,有枝繁叶茂的小树林,清澈见底的河流,经常有白鹭来栖息。后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绿洲消失了,白鹭也搬家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也把“鹭洲”改成了“路州”。自公元962年开村,路州有着优厚的文化历史,据统计,村内有十多棵古树,这些古树不仅具有绿化价值,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绿色古董”,他们历经数百年甚至更多的沧桑,仍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记者来到张氏大宗祠,就在张氏大宗祠门前就傲然挺立着一棵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树。据在大树下乘凉的老人介绍,在1962年的时候,这里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大水灾,房屋倒塌,家禽淹死,人员伤亡惨重,唯独这棵大树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不倒。当记者问起有关于老树的历史故事的时候,老人们畅所欲言,纷纷陶醉在自己的回忆当中,在这里承载着的是他们一段段难以磨灭的童年...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薛城区周营镇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侧,顺山势定址,选孙氏始祖旧地,取意于牛山命脉运系。据孙氏宗祠内现存碑刻《建修祠堂记》载:“……我家有任大夫之职者,有罗将军之封者,则庙宜准大夫制。但古礼难复,今宜立庙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龛,六世祖至九世祖则分昭穆焉哉。”当时征地共九亩二分五厘六(包括庙前广场),现今孙氏宗祠落成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并立碑记,存于祠内。该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实占地2048平方米(横宽32米,深长64米);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共17间主要建筑。全部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楹柱间柜,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该祠门前十米处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马石、旗杆座等遗存。大门为三大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两侧门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门前有一对石狮拱卫。进得大门即为前院,中...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绩溪县周氏祠堂
安徽省文物局官方网站公开资料显示,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筑。祠堂长37.5米,宽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对联,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进。该祠堂是在清朝“神童”周赟祖父辈们手中建造的。周赟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他首创的《六声韵学》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该建筑是目前宁国市境内规模最大的清代古建筑,于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州历来重视祠堂和祭祀。因为这是“慎终追远”,不忘“木本水源”的具体表现。隶属古徽州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绩溪,古民居、古祠堂随处可见。坐落在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以它独特的魁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周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罗田县匡河镇罗氏宗祠
罗氏祠亦称罗家垸、罗家边。它位于罗田县匡河镇黄丝铺村六组罗家垸。祠基占地面积共四百六十平方米,1933年罗氏祠便消失,罗姓人氏也搬往他处。现在的罗垸为大多为方姓。现原址保留香樟树一颗。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罗氏祠亦称罗家垸、罗家边。它位于罗田县匡河镇黄丝铺村六组罗家垸。石马山象一巨大的八字形屏风横垣其东北、正东、东南三个方位。该祠堂非常,后山为八字形开障的低矮山岗,对面有一道长约一百五十米的矮小案山,祠基占地面积共四百六十平方米,门前有一半亩见方的园形水塘。祠堂右侧原来有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大皂荚树,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遭砍伐,后来村民在砍了的大皂荚树边栽了一棵香樟树,现已长至水桶般粗细。如今在罗氏祠基上农民方友苏建有一栋八十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农民方金初建有土木结构的平房一百八十平方米,由于该户无力改建,房屋倒塌在即。
·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江市青平镇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廉江市青平镇老街325国道旁,祠堂座东向西,分上中下三座,为四水归堂格局,谭氏宗祠外墙以红色为主,室内图案雕塑精美,工艺精细,风格独特。据谭氏老前辈讲最初建造的谭氏宗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后来被毁掉没能及时重修,事隔多年后,谭氏宗亲经多方研究最终决定于原地重建祖祠,并于1995顺利竣工,2006年青平镇“谭氏宗祠”被广东省廉江市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