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倴城镇王氏宗祠

2016-1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8
转发:0
评论:0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倴城镇王氏宗祠,王官寨村现在隶属于倴城镇,在县城西4公里处,位于村庄的中间地段,占地约300平方

王官寨村现在隶属于倴城镇,在县城西4公里处,位于村庄的中间地段,占地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为门楼和厅堂两部分,并有照壁。王氏宗祠门楼匾额上的“王氏宗祠”四字系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段祺瑞书写。

目录

 

简介编辑

王官寨村现在隶属于倴城镇,在县城西4公里处。王氏宗祠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从宗谱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在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经两次修葺,使之逐步得到了完善。

王氏宗祠位于村庄的中间地段,占地约300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为门楼和厅堂两部分,并有照壁。

现存的《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中,有两幅照片,包括门楼(见图)和内厅,此照片于民国25年(1936年)重修宗谱时拍摄。[1] 

格局编辑

王氏宗祠门楼匾额上的“王氏宗祠”。右侧露出一角的是春凳,用于摆放供品。解放后用做村民办丧事停尸。两侧墙上壁画,系水泥雕塑,为花鸟图案。左侧立石(右侧亦同,只是未被摄入),俗称“旗杆夹子”,是时当有高耸的旗杆。持枪站岗的四人均为本村村丁。

院子里有两棵古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

门楼的楹联为:

尊祖敬宗家声两晋;

守先侍后世泽三槐。

上联中“家声两晋”典出唐代罗隐《送蕲州裴员外》诗,诗云:“两晋家声须有主,六朝文雅别无人。”以此体现家族的声望。东晋西晋是司马氏的天下,宗族强盛,很有影响。下联中,守先侍后也不深奥,也就是说守住先人的基业,培育后代。“世泽三槐”同样有典故。据说,宋朝时有一个叫王佑的人,植三棵槐树于庭院,说“我的子孙后代必有在朝中官至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当了宰相,“三槐王氏”因此闻名于世。“三槐”成了王氏的代称。

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让人们尊敬祖先,承先启后。[2] 

进了门楼,转过照壁,就是祠堂正庭。即是内庭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三块匾额,中间的为“水源木本”,意思很准确形象,祖先即是水的源头,木的根本。左边匾额为“壶仪足式”。据家谱记载,是滦州知州郭某所书,赐予王树增之妻陈氏的。陈氏23岁守节,从侄王金相代为请旌。右边的匾额书“节孝”二字,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颁赐予王汝龙之妻黄氏的。黄氏守节40年,被人称道。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倴城镇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大堂

正中供奉的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俗称神主,写着列祖列宗的名讳,比如,“始祖王公讳文进之神主”。关于神主的牌位,是这样形成的:人去世之后,有一个丧仪程序叫“点主”,就是先不写“主”字的一点,请有声望的人再用朱砂和白芷点上。而后,点主的人把毛笔向后一扔,谁抢到了就认为文星高照。

神主两侧有烛台,下面是香炉。从照片上看,右边有一石碑,石碑上应有字,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门侧悬楹联一副:

一脉溯宣城,祖惠宗功,十六世箕裘丕振;

五房延滦右,支蕃派衍,四百年俎豆常馨。

王氏的始祖王文进于明朝从安徽宣城迁移而来,所以说“一脉溯宣城”。“祖惠宗功”即祖宗的恩惠功绩。“十六世”就是说到写这副对联时已经繁衍了16代。“箕裘丕振”也有出典,《礼记?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注释“言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陶铸金铁,使之柔和,以补破器”。就是说要将祖先的事业发扬光大。“箕裘”即比喻祖先的事业,“丕振”即大振,表示继承发展。下联的意思是:王家分为“五房”(家谱记载,王文进有子二,为王聪,王明,王明回安徽,王聪生子五,为谌、评、议、谨、言。),在此地生活。“滦右”即滦州以西,迄今有了400年的历史。“俎豆”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器具,引申为对祖先的崇敬奉祀。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倴城镇王氏宗祠

记载编辑

清嘉庆庚午年王蕴曾撰“家庙告成祝文”。王蕴系王氏始祖十二世孙,生于雍正四年(1726年),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戊午年(1798年)中举,官至翰林院检讨,曾参加过乾隆举办的“千叟宴”。祝文如下:

恭维始祖,系出江南。只身来北,几历苦寒。卜居此地,既吉且安。功德深远,世十五传。子孙繁衍,或守或迁。创修家谱,共识本源。式廓旧祠,广我香烟。群昭群穆,一堂合欢。本支百世,尚其象贤。敬宗睦族,承继绵绵。牲牷酒礼,亿万斯年。遗范是修,继兹豆笾。

清光绪十六年,王氏家族续修宗谱(见图),修葺宗祠,由十五世孙王子复写了祝文。王子复,清末考取汉誊录官,议叙知县并赏加同知衔。祝文为:

续修家谱,昭穆灿然。重修家祠,焕然改观。诸工既竣,祭告祖先。敬陈牲礼,罗列豆笾。恭献联额,报本追源。初中演剧,神其听焉。五门后嗣,拜伏阶前。焚香致祭,为文告虔。灵爽庇佑,亿万斯年。

光绪年间修《王氏宗谱》

王氏家族在本地当属于名门望族,出了些达官显贵,从《滦县志》的《人物·封赠表》上看,在清代,原滦县受到朝廷封赠的共有86人,王官寨村占了11人,分别为王绩盛(昭武都尉)、王永徴(儒林郎)、王殿甲(朝议大夫)、王振凤(朝议大夫)、王续曾(中宪大夫)、王嗣曾(中宪大夫)、王曰纯(昭武都尉)、王笃然(昭武都尉)、王人瑞(武略佐骑尉)、王协(国子监学正)、王忱(昭武都尉);在《职衔表》的武职中,全县共列入13人,王官寨村占了2人,为王化周(千总衔)、王永滮(都司衔);在民国时期的《仕进表》中,全县列入31人,王官寨村亦占2人,为王向荣(山东财政厅长)、王希祯(河南商丘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隐
罗隐(833年-909年),唐朝诗人、文学家,本命横,字昭谏,生于浙江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本名横,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7岁时入京应进士试,从此拉开了其漫长的科考征途。从公元859年至公元877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唐僖宗乾符四年)的十八年间,罗隐在长安参加了十次考试,均无果,史称“十不上第”。因此改名罗隐,自号“江东生”。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附吴越王钱缪,经历了唐末与后梁两个时期,官身二十二年。先后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后梁梁太祖开平二年,最后一项官职是盐铁发运使(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并终于此任上。开平三年(909年)卒于钱塘,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罗隐为人傲气,不惧威权,经常议论时政,讽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潞城王氏宗祠
潞城王氏宗祠,位于戚墅堰区潞城镇大树下村。王氏宗祠座北朝南,中进始建于明,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和戊申年(公元1848年)先后扩建前后二进,最终形成一宅三进九间,东侧有走廊连接,并有前后两个天井的建筑规模。后天井中原植有两棵白皮细叶黄物,粗可合抱,已有500年历史,曾被列为常州古树名木,惜后来保养不善,近已不存,王氏又在天井种了两棵生机勃勃的瓜子黄杨。中文名王氏宗祠王氏宗祠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2004年王氏后人集资20多万修缮了祠堂和家谱,国庆节在祠堂里隆重举行了发谱仪式。王氏宗祠第一进有一对清朝的门墩石;第二进为享堂大厅,树上悬挂了“三槐堂”、“槐荫满庭”等匾额,还有许多抱柱对联;第三进供奉祖先牌位。潞城王氏宗祠古朴精致,端庄严整,封火墙和门楼都有特色,是常州祠堂中保持常州风格和原貌较好的祠堂之一。王氏祠堂已成为大树下村的文化中心和老年人颐养天年之地。王氏族人非常重视绿化,祠堂前...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底角王氏宗祠
底角王氏宗祠,又名贤良宗祠,位于浙江衢州东案乡底角村内,清代建筑。坐落在东案乡底角村内,与世美坊仅隔数米,坐东朝西,共三进,占地面积852平方米。前进后檐屋面翼角起翘,上下层屋面出檐偕有牛腿承托。中进五间,通面阔21米,进深15米。明间九架前后重廊,五架梁断面冬瓜状,上用斗拱二攒承托三架梁,单步梁饰鸱鱼状。中后两进明间有通廊,廊上饰八角形藻并。柱础有鼓形和四方棱形二式,鼓形柱础最大直径在肩部,下垫覆盆,正门前两侧置旗杆石三对和石狮一对。硬山顶。该建筑主要特色:一是规模较大;二是梁柱用材粗壮;三是木雕精细;四是保存较完整。2001年4月20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底角王氏宗祠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茅田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亦称茅田王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村(原名:双河),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毁于,于2007年重建,占地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关专家誉为鄂南第一祠。王氏宗祠先后经历了明、清、民国、当代四朝,车田、大田、茅田三地。明朝建在车田畈,每年春秋祭期,恭行祭祀典礼。明清易代,戎马生郊,战乱不断,车田宗祠毁于兵燹,竟成丘墟,不可复识茅田王氏,发迹于轩辕,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在秦朝,名将王离公为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生长子元公、次子威公。元公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威公后归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晋代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名列“二十四悌”。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北宋枢密副使...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渔溪王氏宗祠
衡阳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宗祠,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云集区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7公里),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王万庄在此买田安家,并建了祠堂,时称崇本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1950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衡阳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衡阳王氏宗祠在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维修,御赐“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柱梁结构制作规整...
· 族谱网带您了解最全面的姓氏祠堂之草苑王氏宗祠
草苑王氏宗祠位于长坑乡华美村,又称“华美草苑大宗”,王管斌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形号“蜘蛛结网”。明正统之末(1449年)毁于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改坐向子午为戌辰。嘉庆年间又改为辛乙向。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年),蓬州、溪东、由义等地王氏宗亲合力重建。1992年最后一次重修。祖传文物有“进士”、“武魁”等匾额。存有多副历代名人所作楹联:“念先公绩著六王,由皇宋迄民国,千百载家声犹旧;嘱后嗣绪承两晋,自英都迁草苑,数十传世泽维新(王赠芳作)”、“形胜超还集,暨石壁城门,允亘十里河山带砺;人文重圣朝,自光州固始,早培千年家国栋梁(王吉人作)”、“宝坂脉接太原,此日致悫槐庭无非公子;长卿派同天水,他年蜚声凤阁何慊王孙(潘思光作)”。1998年安溪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2000年被评定为“泉州名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