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今天族谱网带您去认识传统皮影艺术

2016-11-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6
转发:0
评论:0
今天族谱网带您去认识传统皮影艺术,本课程以皮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为课题,让甘肃陇东皮影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
本课程以皮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为课题,让甘肃陇东皮影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通过邀请皮影艺人现场表演、举办讲座,皮影图片、实物欣赏等,让学生掌握陇东皮影艺术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皮影作品,创作皮影剧本,掌握初步的皮影艺术表演能力。
“刚开始孩子们全靠兴趣,现在的孩子,没有接触过传统秦腔或梆子戏这种地方戏,所以每天上课的时候会无形中让他们去听一点儿,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慢慢来学习认识皮影艺术。”王玉勤说。
张婧仪说:“我觉得民间艺人非常厉害,对这些制作皮影的老艺人怀有一种敬意。现在传统工艺好多都失传了,所以我们应该去多了解,把这些非常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今天族谱网带您去认识传统皮影艺术
走进一间50平米左右的教室,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影,桌子上摆放着制作皮影的材料、工具,中间有一个简易的舞台,白色幕布后面,三五个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皮影,正在演绎现代皮影戏“足球小将”。
兰州市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老师王玉勤正在给孩子们上皮影课,画图纸、剪样、上色,每一道工序,小朋友们都认真地完成。“由于他们接触时间较短,现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造型,主要还是让他们通过制作,先初步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王玉勤说。
为了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兰州安西路小学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陇东皮影艺术引进课堂,从起稿、脱稿、绘画、缀订等皮影制作的每个环节到皮影戏表演,让学生都进行尝试,学生通过亲自制作简单的动物、人物造型,以及在课堂上放传统戏曲音乐,比如秦腔、梆子戏等,逐渐认识传统皮影艺术。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是甘肃陇东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汉族民间工艺品。2006年,陇东皮影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族谱网带您去认识传统皮影艺术
2014年,安西路小学邀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范君先生来校进行皮影表演,对美术教师进行相关的专门培训,组织教师赴陇东地区参观环县皮影博物馆、拜访当地民间艺人,深入学习陇东皮影艺术传统。当年,皮影艺术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实施。2015在全校中、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全面推行。
王玉勤说,将陇东皮影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对于继承和保护西北传统民间艺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拓宽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空间,丰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学生张婧仪说,我们学做皮影,刚开始是用胶片来制作,传统皮影是用牛皮制作的,而且做工精致,比较灵活,现在我也掌握了画皮影的技巧,现代、古代都会画。“因为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没有受这方面熏陶,大家都不会唱,最后就改变成了说。”
该校皮影课程分五阶段实施:请皮影艺人进学校表演、皮影知识课堂讲授、皮影造型及形象设计、设计皮影剧本及表演实践、成立皮影社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传统活字印刷族谱
在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瑞安馆的活字印刷衍生品吸引了众多观展者。而在该市高楼镇东源村的王家,活字印刷技艺薪火相传近八百年,在今天仍焕发活力。日前,记者来到这个美丽偏远的村庄,找到王家后裔了解这项古老的技艺。山村深处文墨飘香,公元1298年,王祯“用己意命匠创活字”,刻制木活字30000多个,印制他纂修的《旌德县志》获得成功,还在其《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技艺,是木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记载。根据史料记载,王家木活字印刷术只比王祯迟了20年左右,王家迁入东源村继续传承近三百年十余代,并随联姻关系和带徒逐步授艺于外姓、外村、外县人。清明时节,记者来到高楼镇东源村,这里随处可见活字印刷的踪迹。如今它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木活字印刷文化村,掌握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师傅有近百人。王家第34代、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会长王法炉带记者来到位于该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这里规模颇大...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仿造大清皇宫的家庙
这么平整漂亮的红砂岩墙面,还以为是新修建的。没想到是清代修建的,至今还保护这么好。”广东省民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春教授说的建筑物,是博罗县龙华镇鹤溪村的愈南公家庙。该庙是朝廷诰命而建,仿照皇宫模样,为正方形建筑物,已有100多年历史。龙华镇鹤溪村有近600年历史,现存古民居建筑300多处。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古村,鹤溪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刘晓春教授带着专家考察组一行人近日专程前来考察。建村历史村民先祖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现存古宅300多处据南雄珠玑巷《姓氏解密寻踪》记载,鹤溪村的关氏族人,是明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近600年历史。鹤溪村位于沙河畔上,整座古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民居建筑依地势而建,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为阶梯式布局。这里的古房屋都是砖瓦房结构,有很明显的明清时期广府古民居建筑风格。古村的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不少以花岗岩做墙基,...
· 皮影戏艺术
1、皮影戏的演出∶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幽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
· 今天族谱网带您拜访,祠堂艺术品之称的埔冯氏大宗祠
冯氏大宗祠具体建于何时,八旬老人冯广森没能给出答案,但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坚发现,大宗祠用了不少明代的石材,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在她眼中,在目前广州的所有宗祠中,黄埔村的冯氏大宗祠是不多见的“艺术品”。据冯广森介绍,若不是大宗祠在各个时期扮演了学校的角色,要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比较困难。曾在“大宗祠学堂”读过书的他回忆说,曾多次听到日军用炮弹轰炸一江之隔的黄埔军校,“声音很大,我们能够清楚看到投弹的飞机,大家纷纷跑到山上,躲进竹林。”现在大宗祠一侧的走道中仍堆放着不少课桌,不少已经生锈,但每当一墙之隔的黄埔村小学响起广播的时候,曾经回荡在大宗祠的朗朗读书声,又会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变得崭新。为了去年底的重光,冯氏宗族花费不菲,来自其他地区的冯氏族人、有近三千人参加,场面很盛大。以仪式方式记录着家族过往的他们,希望在现代文明包围中,给族人的共同记忆开辟一处僻静之地。回忆起大宗祠过去...
· 族谱网带您去看看有意思的水族“额节”
10月6日,扬家风·庆丰收,2016水族“额节”暨黎明关民族文化旅游节在黎明关水族乡永康风情园内隆重举行。县政协主席董豫黔、县纪委书记梁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付洪以及县部门有关领导出席活动现场。县政协主席董豫黔宣布活动开幕,乡党委书记韦忠泽致开幕词。首先,祭师穿着祭服,祭台摆放鱼、瓜、糯米等祭品,口中念着祭文,开始了“鱼瓜祭祖”。相传,水族年终(农历9月)时,为庆祝丰收,家家户户都开塘捕捞活鱼、摘瓜豆、蒸糯米饭、酿造甜酒等。在即将开席之时,寨上德高望重的族长看到牛圈顶上有一个大南瓜,便上去采摘,不幸从圈顶坠落不治身亡。好端端一个喜庆之日却变成了丧事日,沉痛之下,当晚的庆丰宴席全寨谁都不吃,做好的鲜鱼、瓜豆、糯食、甜酒等素食做食品均拿来祭供族长。第二天埋葬族长后,全寨才吃荤庆祝丰收。因为族长遇难之日是酉日,此后这一支水族在每年水族历年终即农历9月的酉日均举行祭祖和庆祝丰收的活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