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丹阳,其姓氏文化也是十分重视的

2016-1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97
转发:0
评论:0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丹阳,其姓氏文化也是十分重视的,丹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家谱资料是中国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
丹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家谱资料是中国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丹阳遗留下来的家谱存量丰富,覆盖面广。目前看到的家谱以民国和光绪年间的居多,各种递修本偏少的现象,说明了丹阳地区这种与之相关的谱牒文化。从已知的家谱看,家谱遍布丹阳各个乡镇,有的乡镇同一个姓氏竟然还有多套不同宗的家谱。如访仙镇,既有《严庄孙氏家乘》,也有《册塘孙氏宗谱》,还有《东茆孙氏族谱》,算上靠近访仙东北部的《包港孙氏宗谱》,这样的谱牒分布状况确实密集。又比如云阳镇横塘大钱甲钱氏,同是一个老祖宗,在村里居然出现同姓同宗不同谱的三套《钱氏宗谱》。家族对修家谱如此看重,充分证明家谱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普遍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丹阳,其姓氏文化也是十分重视的
  姓氏众多  特色不少
  丹阳不仅有张、王、李、吴这样的大姓;也有连《百家姓》中也找不到踪影、鲜为人知的壮氏这样的小姓;特别是一些在丹阳人丁兴旺、堪称名门望族的大姓,却是放眼全国却很难找到的束、眭、贡、步、蒯、郦、吉等稀有姓氏。《中国人名大辞典》共录眭姓名人4个,竟有2个是丹阳人。《江苏艺文志·镇江卷》录眭姓8人,全是丹阳籍。《丹阳县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竟达40余名。
  丹阳也是吴氏、荆氏的主要发源地。季札,吴王寿梦四子,多才多艺,仁德谦和,至贤至圣。初,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耕田种地为农。后裔吴姓世代聚居,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氏的郡望之一。现在延陵吴氏遍布海内外,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吴氏宗亲到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寻根问祖。
  刘贾系刘邦的堂兄,在数次战斗中屡建奇功。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故东阳郡、彰郡、吴郡五十三城邑为荆国,封刘贾为荆王”。其子刘武隐居曲阿,易刘为荆,成为丹阳荆氏始祖。后汉武帝又封荆谭为荆王,封田5万亩于曲阿东南乡,名谭府庄(荆城港),并在此筑土为城,名荆城。   
  质量较高   规模惊人
  从现存的家谱看大部分都是装帧考究的宣纸线装家谱,同时还有存世罕见的彩绘家谱。民国十六年《郦氏宗谱》不仅与时俱进地选择铅印技术印刷家谱,并且每本谱书都是绒面装帧,雍容华贵。《虾渡桥刘氏宗谱》的彩绘祖宗画像虽然经过了几十年,打开后依旧颜色鲜艳,线条流畅,工笔人物栩栩如生,就像刚画好一样,一点看不出是旧物。
  老运河穿越的历史文化名城丹阳,自古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名人志士辈出,代不乏人。续修家谱乃家族之大事,但凡主持修谱工作的人都是族中耆宿或能代表本家族的名人贤达,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例如:道光版《云阳吉氏家乘》是嘉庆十年进士吉钟颖任主修;同治版《束氏族谱》为清末举人、浙江名宦束允泰主持;民国版《云阳孙氏宗谱》乃民国《丹阳县志》总纂孙国钧主编;民国版《新桥吕氏族谱》由教育家、艺术大师吕凤子续修;世贤祠版《丹阳东门丁氏族谱》是时任丹阳县长丁子齐倡修;建国初期续修的《丹阳林氏族谱》为柳亚子的老师、同盟会会员林立三纂修。这些达官显贵的直接参与不仅提高了家谱的编修质量,同时也为外姓名人林则徐、曾国藩、于右任、宋子文等为之传序作文创造了条件。
  一套家谱册数的多少,不仅仅是衡量这个家族子孙兴旺、财力雄厚的标准,同时也反映了记载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与否。丹阳很多家族不乏这样多册书的大部头家谱。例如《云阳陈氏汇造宗谱》96册,《麦溪张氏家乘》78册,《三城巷束氏族谱》76册,《皇塘荆氏族谱》67册,《云阳眭氏族谱》60册,《东泊张氏族谱》60册,《云阳韦氏宗谱》56册,《云阳新埭毛氏重修家乘》52册,《云阳郦氏宗谱》42册。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家族发育比较成熟,谱系复杂,生活内容丰富;另一方面也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家族有丰富的文献积累,各种家族史料比较完全。这一套套皇皇巨制的宗谱实乃地方珍贵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丹阳,其姓氏文化也是十分重视的
  藏处分散   谱在四方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现存的丹阳家谱除部分散落在丹阳民间束之高阁外,更多的已经进入了私人藏家的书斋和公藏图书馆的书库里。很多寻根人士已经不能轻而易举地随手翻阅、迅速查找,复印所需内容更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付些费用,有时也并不一定可以办到。虽然从利用文献的角度出发看似过于苛刻,但是从长远保护古籍看,公藏单位的保管条件要远远好于民间收藏。随着影印技术和电子信息化的普及,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
  上海图书馆无疑是收藏丹阳家谱最多的单位,不过,过多的残本家谱让想续修的家族望而却步。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虽然数量比不了上海图书馆,但是品相都较好,只是公藏单位的各项制度无疑限制了家谱的利用。另外高校图书馆也有一定的藏量,不过,高校图书馆不对外开放,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除此之外就是各级社科院图书馆、档案馆也收有不少丹阳家谱。
  藏于海外的丹阳家谱是现存丹阳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数跟上海图书馆藏丹阳家谱数量旗鼓相当,尤以日本和美国居多,绝大部分海外所藏丹阳家谱国内均已失传,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谱牒学是一门专门学问,是中国史学的一部分。梁启超曾言:“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也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家谱中蕴藏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对学术领域的拓展和繁荣学术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这座宝藏值得进一步开发。
  丰富的丹阳地方文化
  家谱中记载的有关祠堂、寺庙、牌坊、古桥、书院、藏书楼、私塾等都有浓郁的丹阳地方文化特色。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丹阳成为清军在江南的集结地。闰三月廿九日,陈玉成、李秀成等统帅太平军猛攻丹阳城,在丹阳城东南黄土桥击败清军,占领土桥之太平军以炮俯击城中,丹阳城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死伤无数,各种损失无法估量,以致光绪年间编修的《丹阳县志》很多只能记载到“毁于咸丰十年”。但是部分丹阳家谱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如丹阳鸣凤书院,县志中记载有限,只记载太平天国之后的历史,而《云阳吉氏家乘》中记载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吉梦熊首先倡议修建丹阳鸣凤书院,保存了书院创办的确切时间和办学经费如何解决等问题。
  丹阳境内的名胜古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已消失殆尽,甚至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也感叹:我们这里居然还有景点!比如《司马氏家乘》卷四中记载的祠前八景“金鱼转坞”“白鹤清溪”“横塘古闸”“开化古墓”“晓院钟声”“夕阳帆影”“七里长烟”“九曲流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邑南胜景之中。而《黄连山唐氏宗谱》卷一记载的黄连山八景突出了景色迷人、风光无限的丹阳东乡山川风貌。家谱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咏景诗既是族中人对家乡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家族先辈们对家乡美在情感上的一种宣泄。诗中除文学性外,还有一定的思想性,通过它,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好家乡。
  此外,每一套家谱都记载了各个姓氏的迁徙情况,实际上就是反映了丹阳历史上城镇、乡村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还成为该地人居环境的一大特色。家谱中记载的族规家训、祭祀仪式、生活习俗、婚丧嫁娶等都反映了丹阳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鲜为人知的名人资源
  家谱中的名人记载是家谱中的精华,不仅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史中记载的名人毕竟有限,能立传存史的人物凤毛麟角;方志中也是如此,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家谱因其光宗耀祖、教育后人的功能往往对本家族中的名人记载尤详。这些精英人士,在世时每逢寿庆,皆有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撰写寿序以表庆贺;过世后还要述其行状、悼其祭文;下葬之时必刻好墓表、志铭;若干年后修志续谱还不忘详撰其传……这些个人资料只有在家谱中才能悉数找到。
  丹阳历史悠久,彪炳史册的人物众多,然而这些历史人物正史、方志仅仅简述其官职事迹。以明代丹阳礼部尚书姜宝为例,就能一窥家谱和其他史书中关于人物记载的差异。姜宝,字廷善,一作惟善,号凤阿。丹阳蒋墅滕村人。少从学于唐顺之,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授编修。以不附严嵩,出为四川提学佥事。再迁国子监祭酒,刑部侍郎,改吏部,累官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少保致仕。《明史》虽为其作传,但言简意赅,而《滕村姜氏族谱》中保存了贺邦泰《寿尊师大司成凤翁姜先生七裘序》、王穉登《凤阿宗伯相公八十初度》、陈仁锡《姜凤阿先生传》、唐顺之《寄姜子廷善》、王世贞《送姜大宗伯廷善考绩北上》、王穉登《昔者行赠别姜祭酒凤阿先生》《下第书怀呈纳言凤阿姜公》、朱正初《春日寄怀姜凤阿司成相公》、眭石《为鹿侍御祭姜凤翁文》、董其昌、陈继儒、解允樾、倪元璐均题赠《书姜宗伯凤阿先生纶诰后》、黄凤翔《明故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前督闽学宪使姜凤阿先生祠碑》等十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对研究姜宝的具体生平,他与当朝官员学者的往来,以及受到朝廷的嘉奖等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料依据,这是正史和方志所无法提供的。
  彩绘家谱常见于浙东、徽州地区,丹阳《吕庄殷氏族谱》彩绘祖像在江南谱牒中难得一见,堪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丹阳姓氏寻踪—“贡”氏文化
1、贡姓溯源贡姓的始祖,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的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春秋子贡像)追溯贡氏历史,它产生于公元前的213年,端木氏族后裔子孙为避祸掩人耳目,先后由一姓变为“木、赣、贡、端、沐”多姓。由子贡第九世裔孙端木武改姓贡。2、贡姓的迁徙和分布丹阳的贡姓始祖为贡祖文,公元1142年1月28日,岳飞受到国相秦桧“莫须有”罪名的陷害,贡祖文为保忠良之后,救下岳霖之后恐事情泄露,辞官归里,后又举家从安徽宣城贡家村悄悄地迁徙到江苏丹阳柳塘(今柳茹)隐居。由此贡姓一支脉由安徽宣城迁徙丹阳柳茹村落户,直至贡祖文延续第四代时,才将长重孙“小一”(后改名大用)派往安徽宣城贡家村,重新传承贡氏门庭。历数十代后,丹阳柳茹、安徽宣城两地的贡氏子孙繁衍兴旺,均发展成望族。随着数百年的子孙发展变迁,其后裔子孙遍及江苏的南京、六合、镇江、丹阳、金坛、武进、江阴、无锡、泰...
· 丹阳姓氏戎氏
丹阳姓氏戎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248位。其发祥地为江陵郡(湖北省江陵县)。戎氏的姓源有三:《潜夫论》上记载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其后世子孙以戎为姓;《姓氏考略》载戎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山西运城蒲州)。西周立国后,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商丘。以及山东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春秋时的贞定年代,楚的火正官戎律移居湖北江陵,律的后人以戎为姓,戎律成为戎姓始祖;《古今姓纂》所载古西域有一獯鬻族,族中之女生了一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此童随獯鬻族之人出兵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周太王,太王以诚相待,当时称西域为戎,成为戎姓之始祖。戎氏中曾有“志在赈饥,募平江义粟;诗成出塞,拒京兆名媛”一联,是谓宋戎益任平江知府,岁荒时劝富绅输余粟赈饥民,众赖以活。唐戎昱作《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爱其才,欲招为婿,命其改戎姓,...
· 文化名城汲县
汲县(已于1988年10月改为卫辉市)是中国财神之乡、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自西汉高祖二年设置汲县,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现辖13个乡镇、342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49万;区域面积868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分别为258、158、45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万人,城镇化率居新乡八县(市、区)之首。简介汲县.当代地名,1988年改名卫辉,是一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商纣时期为京畿牧野地,战国时称汲汲县古迹望京楼汲县古迹望京楼邑。西汉高祖二年开始设汲县,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西晋泰始二年设郡,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治,明清两代为卫辉府,民国元年为道治,1948年设卫辉...
· “钭”也是个姓氏?
朋友去拜访她的“钭”校长,近来对姓氏颇为关注的马妈妈顿感自己孤陋寡闻,求“一字之解”。“啥?校长,不认识那个字~”“dǒu”“受教了,谢谢!”这也是个姓氏?真是醉了!“钭”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之后齐国国君康公的食具,属于以物品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姜太公辅佐周文、武二王打天下,周王朝建立后,姜太公受封于齐地,建立了齐国。过了几代,陈国有个公子叫敬仲(陈完),因避国难逃到了齐国,齐桓公接纳了他,赐其在齐国享用田(非邑地,指物质财产),并授予百工之长官职(工正),于是敬仲指“田”为氏,改称田敬仲(田完),其后代因袭祖姓,世代为田氏。田氏一族在齐国逐渐繁衍,日见强大,后来出了个叫田和的人,为齐国执政上卿(国相)。他仰仗田氏家族的强大势力推翻了姜姓齐国,在周安王姬骄十一年(齐康公姜贷十九年,公元前386年),将淫于酒色、昏聩无能的齐国君主齐康公强放逐于临海的海岛边(今山东烟台芝罘岛附近),“食一城,以...
· 中国最可怕的姓氏,也是中国最稀有的姓氏
悠悠华夏五千年,沉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变迁,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从夏商到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再由四大发明、老子孔子开启的人类文化教育达到顶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遗产,其中有一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也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很重视的“祖宗遗产”,那就是姓氏。图片来自网络因为有了姓氏,人类才可以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在中国的百家姓里有一个姓氏,人口不多,但却是中国最可怕的姓氏——鬼姓。鬼姓氏在历史上的来源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源自通灵师这个职业。自夏朝通灵师的兴起,占卜祭祀这个职业也开始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同时壮大了鬼姓氏人群。但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通灵师这个职业就慢慢遭到了打压,走向消亡,鬼姓氏的人群又越来越少,进而流散到了不同地方。而另一种是源自姜姓氏的衍支,当时的鬼被认为是需要祭祀侍奉的灵魂,以至于出现了鬼文化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人们用来祭祀逝去的亲人。在父系氏族社会时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