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藏在族谱礼的秘密之百年老族谱里暗藏处方

2016-11-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9
转发:0
评论:0
藏在族谱礼的秘密之百年老族谱里暗藏处方,牟国英修谱,希望“以齐其家”这部族谱由一个叫牟国英的人编修于清同治9年(
  牟国英修谱,希望“以齐其家”
  这部族谱由一个叫牟国英的人编修于清同治9年(1870)夏天。
  牟国英在“书谱者系”中写道,他是牟起容的第4个儿子,字超群,隐号白云子,外号超北海。他自幼读了一些诗书,但没能考取功名,也不愿意当农民,就去学习占卦算命。因为自己“心直性敏,好义存仁,喜玩诸书”,加上长期在外飘荡,生活过得很是艰苦。幸亏妻子刘氏贤惠,操持家务。
藏在族谱礼的秘密之百年老族谱里暗藏处方
  刘氏去世后,牟国英和两个儿子流落到一个叫双凤的地方做佣工。雇主刘君对他们父子很好,还“赠以帽套”。牟国英后来又在一个叫合面铺的地方做私塾先生,“训蒙四载。”
  壬戌年(1862年)四月,“长发贼”(当时对太平天国义军的贬称)入境,牟国英与刘君一起跑到剥刀岭躲避7天后,又到了一个叫鸡冠砦的地方,父子团聚。此后,牟国英仍继续做私塾先生。
  经历了这次战事后,牟国英意识到“世道浇漓,刀兵不息”,战乱时期族人四散逃离,可能会忘了祖宗,就在癸亥年(1863)编修了数本族谱,又在丙寅年(1866)修做族图,“传布族众。”在开设私塾教学幼童的同时,他还监修先祖廖氏的墓碑。庚午年(1870)夏,牟国英又书谱3本,这本族谱就是其中一本。
  牟国英说,他做的这一切,在祖宗面前,是尽了一个子孙的职责。他希望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族人能“人人共修身,以齐其家”。
  牟国英在“书谱者系”中没有明确说自己为什么要把“避谷丹”的配方放在族谱里。那么,后世的持谱人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黄豆一斗,微炒,推去皮后,推为细末;黑芝麻(000716,股吧)五升,微炒,为细末……”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牟氏联谊会上,一部来自叙永县有145年历史的牟氏老族谱,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在这部老族谱中,前面两页是“书谱者系”,第三页是一个名为“飞霞韩仙避谷丹”的详细配方,之后是“宗枝谱”。这种超越一般族谱编修体例的独特情况,让大家很是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配方?这个配方为什么会放在族谱中如此重要的位置?有什么独特的背景?修谱人为什么要这么编修?其意图何在?
  配方很详细,还有“神奇”功效
  这个名为“飞霞韩仙避谷丹”的配方,不仅明白地写出了6种原料,还对每种原料如何制作等做了详细说明。
  第一种原料是黄豆,用量一斗,先微微地炒熟,把皮子去掉后,用石磨推碾成细末;第二种原料是黑芝麻,用量5升,也是先微炒,再碾成细末;第三种原料是白云苓,用量“乙斤”,也要制作成细末;第四种原料是火麻仁,用量四两,把外壳除去干净后制成细末;第五种原料是灰面(原文为“灰丐”,“面”的古体字有一种写法是“麫”,估计修谱人误写成了“丐”。灰面是四川话对面粉的俗称),用量两斤,调成糊状;第六种原料是黄蜡,用量“乙斤”,切碎后放进面糊中。
  然后,将6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捣匀净,捏成丸子形状。放在烈日下晒干过性,用瓷罐收贮起来。服用药丸时,也很有讲究,要用白糖开水送服。
  接下来,修谱人讲述了服用这种“避谷丹”的神奇功效:第一次服用能管3天;因为族谱损坏缺省,看不出来第二次服用能管几天;第三次服用能管一个月;第四次服用能管100天;吃到第9次,就可以永远不用吃食物了。如果感到口渴,就喝淡甘草汤。
  当然,服用“避谷丹”时是有食物禁忌的,不能吃核桃、茨菰、竹笋以及“消化之物”。
  为了强化“避谷丹”的神秘性,配方中还特别注明说,这个丹药占过卦,“大有奇功,灵效无穷。”在配方后面,还详细写了9句“咒语”,要求每天晚上念7遍,“诸鬼不敢侵。”
  这个族谱是谁编修的?他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避谷丹”的配方放在族谱里?从族谱开篇的“书谱者系”的记载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些答案?
  持谱人患病,内情暂时不可知
藏在族谱礼的秘密之百年老族谱里暗藏处方
  当天把族谱带到成都的人叫牟世学。牟世学说,这本族谱不是他的,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叔叔一直在保管。尽管大家都知道叔叔手里有一部家传的老族谱,但叔叔从来不把族谱拿出来给人看。即使是亲人,也看不到。
  牟世学这次到成都来参加四川牟氏联谊会,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向相关的牟氏研究者请教修谱的事情。他去找叔叔,“叔叔听说我的想法后,很爽快地把族谱拿出来给了我。”
  牟世学透露,他的爷爷是中医医生,但父亲和叔叔都没有继承衣钵。爷爷去世后,奶奶跟着叔叔一起生活,所以奶奶把老族谱交给了叔叔管理。
  很不幸的是,“叔叔现在70多岁了,患上了偏瘫,能听但不能说话。”牟世学说,此前他对家族的事情知之甚少,族谱又才拿到,叔叔又不能说话,关于族谱的很多事情,暂时无法知晓。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从相关的姓氏专家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宁惊现百年老宅》一文追踪百年老宅暗藏秘密
青海新闻网讯西宁的百年老宅经西海都市报报道后,读者一直很关注。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了这两处老宅的秘密。10月19日,记者根据老宅主人袁兆祥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他的叔叔袁丛德。袁丛德说,因为他的祖先是随军的一名铸造工匠,还有些军功,当时的地方官将没收来的老宅便宜卖给了他的祖先。1958年,他们将老宅原来的四扇门和木制方格式窗户及房子墙面改装了一下,祖先们有没有修过这个房子他们就不知道了,他还记得当时的门头处还有精美的雕花。他听他的爷爷们说,这个房子所用的木材全是本山本(就是当地的松木)。老人回忆说:“我听我爷爷说,当时南北山都是大森林,南山上的松木林很大。有的松树很高、很大。具体的可以从家谱上知道。”老人说完后,又带记者来到他弟弟袁承德家。“承德,把家谱拿出来,让记者看看。”袁丛德对他弟弟说。袁承德将一个红布包裹放在桌上,里面有一本包装精致的家谱。于是,“湟中袁氏家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从...
· 浅谈藏在族谱里那些需要纠正错误
混乱的谱牒”是一个每周连载的文章,介绍全国各地崔氏族谱中发现的常见谬误。谱牒是记载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但它也是封建社会中展示家族地位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历代修谱中,普遍出现名人攀附、世系伪造等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本期介绍的崔氏族谱是:混乱的族谱(一)无中生有添油加醋题目:崔氏合修族谱聚居地:福建浦城编者:(清)崔维城、崔映魁主修年份: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本族族源福建浦城崔氏始迁祖崔榖明于元明之际,自河南迁居福建浦城。修谱历史福建浦城崔氏族谱初稿成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并于十年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式出版成册。“混乱的族谱”评点:清同治元年白舫徐写的“崔氏族谱叙”曰:“维本支祖讳榖明公者,元明之际由河南迁浦城,迄今传十有六世矣。代远年湮,族广支繁,零落迁散者不一...惧难以成一家信史。”换句话来说,浦城崔氏始迁祖崔榖明于元明之际,自河南迁居...
· 张柬之藏在墓穴里的是什么秘密?
对张柬之把什么秘密,藏在墓穴之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年轻时补为大学生,他广泛地涉猎经史书籍,尤其喜欢《三礼》之学。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考校课业,知其有才,非常看重他。张柬之进士及第后,曾任许王府仓曹参军。许王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当年与武则天争斗非常厉害,等到武则天成为皇后,萧妃终被幽杀,素节也被出为申州(今河南信阳南)刺史乾封(666-667年)初,高宗又下旨不许素节入朝。素节作《忠孝论》以自明,作为许王府僚的张束之就上书将这篇文章奏明高宗。武则天看后更加不悦,诬称素节受赃贿,遂贬之为鄙阳郡王,安置袁州(今江西宜春)。捅了篓子的张束之,大概也不得已地回到了襄阳老家,与几个弟弟校雠经史,自得为乐。张柬之兄弟六人,也都不喜竟躁,专心儒业以述作为平生追求。然而好景不长。咸享四年(673年)的七月到十二月,不过半载景之等三个弟弟先...
· 藏在家谱里面的秘密
本版主笔快报记者白雁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在“结绳家谱”上,弓箭和红布条各代表什么?最古老家谱啥样甲骨文刻的“老倪家”家谱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二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
· 藏在家谱里面的秘密
本版主笔快报记者白雁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在“结绳家谱”上,弓箭和红布条各代表什么?最古老家谱啥样甲骨文刻的“老倪家”家谱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二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