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为村民修谱,忙活了二十余载
九旬老人为村民修谱,忙活了二十余载,留住乡音,谱写村史族谱新台高速的终点斗山镇便是浮石村所在地。在台山,这条古老的
留住乡音,谱写村史族谱 新台高速的终点斗山镇便是浮石村所在地。在台山,这条古老的“赵宋皇族村”,2万多名村民几乎都姓赵,曾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且创造了文化教育史上3个中国第一:其中一个“第一”,就是2002年赵恩普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
![九旬老人为村民修谱,忙活了二十余载](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11/18172553r0ww.jpg)
1925年出生的赵恩普,如今已90高龄。退休前,他教书育人,20岁开始粉笔生涯,上世纪50年代广东长沙师范进修毕业,一直在家乡周边学校教书,当过30年的小学校长。退休后,他办刊写书,参与《浮山月报》办刊由副总编到总编干了10多年,于1995年编成台山侨乡当今第一部乡村志《浮石志》,对浮石地貌疆界,600余年村史,文化、经济、政治发展概况皆有详细记载;73岁那年,赵老先生开始编写《浮石三音字典》,4年时间,换稿4次,经常是“三更灯火仍执笔,五更鸡啼又写书”,写出中国第一本记录本村方言的字典。
面对浮石村的历代先贤,赵恩普用勤奋、谦虚和真诚以及对乡土的一往情深,接连编纂了《台山音字典》、浮石族谱、《浮雁留声》文集等,架起了海内外浮石人沟通的桥梁;2015年,以部首编排的第三版《浮石三音字典》和增订版《浮雁留声》面世,在采访浮石皇裔村时,记者拜访了这位村里的修谱老人。
浮石是著名的飘色之乡,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飘色表演,当时村民为迎合民间节日活动而创作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那15年之后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初七(农历),《浮石赵氏族谱》出版。“一册5本就是当年修的族谱,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重印,保存至今。”90岁的赵恩普,一辈子都在研究村历史和赵宗族历史,住在第十坊。
斗山圩镇有教师楼,他不去居住,心甘情愿住在远离圩镇热闹的十坊半月池塘畔的祖屋,潜心写书。赵恩普做了一辈子知识分子的工作,从学校校长到退休后报刊总编辑再到族谱及当地文化读本的修订工作,在他身上,看不到文字工作的枯燥,满是对中国文字的喜爱。
根据旧族谱记载,此地赵氏乃都是赵匡义之后,630多年前由南宋皇族后裔赵宗远开基立村。翻开当年主编的《浮石志》,赵恩普说,“始祖四世宗远公,字复观,号居浮。现在浮山主峰东南坡有始祖山,山上有独立一坟,我们也叫独穴,就是宗远公的公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冬季修建,但在上世纪60年代遭破坏,仅存一墓碑,1984年重修。”赵恩普退休后开始在《浮石月报》工作,对浮石及赵氏历史文化的了解,村里没人能比得上他,被当作浮石“一宝”。
73岁那年,赵老先生开始编写《浮石三音字典》,他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家乡的口音记录下来。“当时编写的时候,只想着为家乡保存乡音”,他编写的字典里,都会有广州话、普通话的读法,用各自的拼音方案标注。“同音字查询最实用,方便学习,比如‘猷’字不懂怎么写,那么你就可以通过找到同音的‘油’字找到它”。
老人见到来客,搬出自己的珍藏还有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年轻的来访者交流。他编的浮石音字典里,每个字都有五笔编码,是几年前跟他的孙子学的五笔,“虽然打字慢,但可以用电脑打字。”活到老学到老,来访者钦佩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农民鲍贤昌痴迷修志二十余载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30445/140/1097/141c2e83-5489-419c-a250-2668cc80b15e.jpg)
农民鲍贤昌痴迷修志二十余载发表日期:2015年6月13日出处:宁波日报记者南华通讯员惠芝今年64岁的鄞州区首南街道鲍家村村民鲍贤昌,最近又出版了新作《四明风韵》,这是他辛苦跋涉四明大地,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人文胜景中撷取百来个具有代表性的游记故事编写而成的。只有初中文化的鲍贤昌是鄞州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种过田、当过兵,还担任过企业保卫干部,酷爱地方历史文化。1994年,一篇关于象山一七旬老人历时数载义务修志的报道激起了他对地方文化的探究热情。鲍贤昌决定要为有近千年历史的鲍家村修志。他刚开始编村志时,可谓是“一无才”、“二无财”、“三无人帮忙”,然而他靠自己的毅力和意志,起早摸黑,历经两年、三易其稿,终于独自编撰出版了《鲍家村志》。此书后来被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收藏,成为鄞州区第一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村志。接着,鲍贤昌一发而不可收,又连着在1999年编成涉及宗谱、族源、...
· 花甲老人为姓氏文化的传承潜心修族谱十余载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11/18093305bva5.jpg)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任。说起编修家谱的历史,老人笑着说,这源于自家堂哥的一个嘱托。他说:“90年代末,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修下去。”在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到过年,家人会把书写好的祖宗排序族谱挂起来以示怀念,这叫“家谱”。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自己的老祖宗是什么人?近年来,随着寻根热兴起,民间修谱师应运而生。平度市民王洪业潜心研究家谱15年,义务编写整理了8部家谱姓氏续谱。编家谱看似简单,其实费神费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户问,还得处处留心,有时还得去翻老户口簿,外地的还得打电话询问。王洪业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民国以前,每隔60来年就要修一次家谱,找到他们的家谱,大部分人不会看。”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谱续了下来,被全村人传看。自此,王洪业走上了一条为各姓氏宗族编修家谱的...
· 余氏续修宗谱序
余氏续修宗谱序盖尝读史至宋真宗朝,展卷流览,见其诰敕谆谆,文武臣僚允宜修述乃祖之本末以进,太师公余]奉诏寻阅旧谱编成新书进呈,上谕枢密使冯拯考校虚实,诚所谓一朝盛事,百世奇逢也,同官欧阳永叔复作序于篇端,尤为揄扬弗置,余氏谱乃足尚矣,历唐迄宋至今,犹j耀史编,炳炳RR,并垂不朽,凡后世巨族大家欲修谱牒,纵极扬厉铺张,弗能超乎其上,盖发祥也有自于戏盛矣,予与余氏,乡谊兼世好,曩时过潮坑宗祠,情意款恰,颜其堂曰:崇本,迄今三十载于兹焉,乃阅世生人成世,岁在甲午之秋,疏于族而续辑之事既蒇,值予解组归田,请作序以弁其首,予辞弗获命。既而展牒阅之,见类合绪分绎络如珠之贯,不觉喜形于色曰:诚世珍也,亦儒者为政于家之事,夫观河者,登龙门驭颊而愈汇其源,种树者极蔽日干霄而各肖其本,以故家法之流贻,世派之传衍。犹之子孙之状貌。往往肖其祖父,有不期然而然者,余氏系承黄帝,脉接叔虞,太忠以上莫不各有原委,然大江...
· 小谱来支招|老谱损毁怎么查谱修谱?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3/11/30/8fb4a2ea-040f-4dac-a7bb-b0f3304827f2.png)
在我们寻根问祖、编修新谱的过程中,有老家谱作为参考有利于提升寻根问祖、编修新谱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族的老谱有很多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损毁或遗失导致族人信息不全,有时就只剩下名字和字辈信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准确的族人信息进行寻根问祖、编修新谱呢?一、找专业查谱修谱网站/平台专业的事找到专业的人去办,将会事半功倍,我们所付出的就只有金钱而已,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网上就有很多专业的查家谱、修家谱的网站和平台,比如族谱网。族谱网依托强大的家谱族谱数据库,只要您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我们的专业查谱师就可以协助您查询到与您最相关的家谱族谱数据。我们的专业的修谱师也可以通过专业的线上修谱工具,帮您编修新谱。如果您的修谱人数比较少,也可以自己用我们的修谱工具修谱,修谱工具根据人丁的多少分为免费试用版和付费版,详情大家可以与族谱网客服沟通了解。二、去祖籍地搜集信息我们...
· 修谱时,没有老谱该如何编修新族谱?
![](https://imgs1.zupu.cn/u/cms/www/201710/20103720neoc.jpg)
一个宗族的老谱有多久,说明这个族的历史就有多久。这话不严谨,应该说老谱有多久,这个族的文字记录历史就有多久。小编以前讲过,除皇家及官宦之家外,民间(指普通百姓家)的族谱大多止于宋朝,族谱真正流行是在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由于以前受制于印刷技术,一个宗族编修一次族谱,其印量也是比较有限的,特别中国历史一直是个动荡的状态,能被完好保存下来的族谱比较少。而到了解放后破四旧以及文革时期,族谱也遭受灭顶之灾,好多族谱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殁于尘埃。一般来讲,族谱断档一次,上下历史就空了一百多年。这百余年期间,如果有幸能与有族谱的同支族人联系上的话,还是大致可以续上谱的,这样损失就可以减少到最小。如果与外界的族谱完全无法对接,此分支基本可以认定为孤支族。就小编了解,目前这种既没有族谱,又与外界无法取得联系的族还是比较多的。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寻找可能会造成财力人力的浪费。那么该怎么办呢?小编的建议是:不再等待,...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