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通氏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通氏,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通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巴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古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他是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时称“通君”。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通川,历史悠久,很早即有人类活动。远古时期属巴国之地,夏王朝时期称作梁州,周王朝时期称作通川。一直到东汉和帝执政时期改置宣汉县,西魏时期改为石城县,隋朝时期改为通州县,明朝时期改为达州,清朝时期改为达县。
到了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达县析出部分地域设立达县市,后在1993年达川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时更名达州市。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达川地区设立达州市的同时,达川市更名为达州市通川区。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受封于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县北阳镇)。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初期大臣蒯彻(蒯通),属于以先祖名字避难改姓为氏。
蒯彻,范阳人,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等皆是其后裔。
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农历8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蒯彻立即游说范阳县令徐公投降赵王武臣,稍后又说服赵王武臣接受范阳县令徐公的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
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当韩信奉诏攻齐地时,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而此时蒯彻鼓动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闲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蒯彻以汉高祖刘邦并未下诏退军为理由,和郦食其争抢功劳,因此要说服韩信攻击未作任何防备的齐国,结果郦食其被杀。
到了韩信成为齐王时,蒯彻则耸恿韩信自立,以成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当韩信以为“汉必不负我”时,蒯彻则直指“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但韩信未听,仍不愿背叛刘邦。
后来韩信被吕后利用萧何执杀,临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彻之计……”此话传到刘邦耳里,立即下令捕捉蒯彻。而蒯彻则辩称“……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以狗吠非其主、独知韩信非知陛下、欲为陛下者众又可尽烹邪?”十分成功地为自己免除了烹杀之祸。
司马迁曾评价蒯彻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蒯彻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班固也评价蒯彻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
后来蒯彻成了齐相国曹参的门客。蒯彻一直被汉廷严密追监,在他的后裔子孙中,为了躲避监视之难,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彻氏。到了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史学家为了避汉武帝的名讳,改蒯彻为蒯通。该支彻氏族人因改姓氏为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爵彻侯,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秦、汉时期,朝廷之上有一种最高的爵位为彻侯,是帝王敕封给臣子的最高爵称。
彻侯,为秦朝时期由丞相李斯设计并开始始设的爵位,为二十个等级爵位中的最高等级,其时的“三公六卿”皆为彻侯之爵,汉朝时期沿袭这种爵称,主要封赏给功勋最卓著之人。
秦、汉时期这二十个爵位等级从低至高依次为:第一级为公士,第二级为上造,第三级为簪袅,第四级为不更,第五级为大夫,第六级为官大夫,第七级为公大夫,第八级为公乘,第九级为五大夫,第十级为左庶长,第十一级为右庶长,第十二级为左更,第十三级为中更,第十四级为右更,第十五级为少上造,第十六级为大上造,第十七级为驷车庶长,第十八级为大庶长,第十九级为关内侯,第二十级为彻侯。
最低爵位为“公士”,最高爵位就是“彻侯”,有封国。
实际上,到了汉朝第三代皇帝汉景帝刘启二年(公元前155年),即已经下诏裁撤了彻侯的封国,此后,彻侯有爵位而再无封国,仅领朝廷俸禄。这在南朝宋范晔所撰著的史籍《后汉书·景帝纪》中有记载:“二年冬十月,省彻侯之国。”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为避刘彻的名讳,改彻侯爵称为“通侯”、或称“列侯”,这在史籍《汉书》中记载:“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汉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
彻侯在汉朝初期荣贵无比,仅次于诸王,金印紫绶,有封国,允许自己设置家丞、门大夫,庶子等等,功大者食一县,小者食一乡、一亭或数亭,享受封国之内的各项食禄及民利,汉朝初期的开国功勋如韩信、萧何、张良、彭越、英布、曹参等人,以及后世的苏武、司马相如、杨恽、卫青、冯异、岑彭、贾复、耿秉、耿纯、班超、爰延、袁绍等等,皆曾领受彻侯之爵。
在历代彻侯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彻氏。彻氏之源并非一家一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后来所有彻氏族人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分别改称通氏、列氏等;通氏之姓由此而来,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通守,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通守,是隋炀帝杨广在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于各郡设置的官位,名义是辅佐太守管理郡内军民事宜,职位仅次于太守,实际上是隋炀帝派驻各郡监督太守们的督察官。
在通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通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代官吏通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蒙古族通事纳尔氏,主要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族官吏称谓。
通事,亦称通官、通政,源起于三国时期曹魏国的通事郎,隶属于中书省。
唐王朝时期,通事的先职为负责呈递奏章、传达旨意与各国之间国事、民事往来沟通,随着大唐势盛,各地区种族、语言皆为多元化,因此专职负责转译语言的通事,就成为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人物。
到了元朝时期,通事成为蒙古统治者征服各地区不可或缺的臂助,称通事纳尔,兼理部落王爷、台吉的内务,隶属于通政院,后逐渐成为姓氏,称通事纳尔氏,蒙古各部皆有,该官称一直延续到清朝。从明朝开始,通事纳尔氏族即有冠以汉姓为通氏、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蒙古族通拉嘎氏部族群体中,有以部族名称为姓氏者,称通拉嘎氏,汉义“明净”,多为僧侣或医师,后多冠汉姓为通氏、明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奥屯氏部落(奥敦氏),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另义“马槽”,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东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鄂通氏多冠汉姓为通氏、曹氏、鄂氏等。
得姓始祖
廪君、通君、蒯彻(蒯通)、彻侯。
迁徙分布
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通川堂:巴国君主廪君的后裔封于通川,即今四川达州通川区,引以为氏,后人纪念起源之处,因以立堂。
判官堂:明朝时期的良吏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时,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其族人因设判官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翟氏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请注意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本人就念“DI”音,江西奉新人。翟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翟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鄂氏
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鄂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的姞姓子孙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子孙在远古时期即分封居于鄂地(今河南南阳),夏、商时期为诸侯国。为有别于春秋时期晋国的鄂邑(今山西乡宁),后来史家称其为“西鄂”,侯爵。商王朝末年,西鄂侯在朝中势力很大,世为重臣,与西伯侯姬昌、九侯并列为商王朝三公。后来,荒淫的商纣王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强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在恼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的尸体剁成肉糜制成肉饼,分赏给在肉丘酒池中嬉戏游乐的人们吃。西鄂侯见到九侯死得冤枉凄惨,便昂然进谏,与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残暴的纣王杀害。商王朝的人民为三公之中的二公连续惨死而悲痛叹息许久。九侯、西鄂侯的无端被杀,是西伯侯姬昌下决心筹划灭商的主要动力。在西鄂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燕氏
燕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32位。燕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有个后代名弃,是姬姓周朝的始祖。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扈氏
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扈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叫有扈氏国,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启,所以夏启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
· 族谱网为您详细解说姓氏文化之伏氏
旧百家姓排名:114【姓氏源流】伏(Fú)姓源出有二:1.出自风姓,世上古太昊年间伏羲氏的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伏姓也是宓姓,宓姓也是伏姓,古代伏、宓两姓通用。2.赐为伏姓。北周时,有个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侯伏氏。后来侯伏氏从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孝文帝建都洛阳后,两支皆改为伏姓,贺屯氏改为贺姓。【迁徙分布】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