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前江金氏家谱圆谱庆典见证盛世修谱
盛世修谱,把家谱文化发扬光大
4月10日,城北星宇新村北侧马路上分外热闹,上虞前江金氏家乘圆谱庆典正在隆重举行。村里的乡贤来了,在外的虞商来了,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了……全村喜气洋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前江金氏源远流长,据记载,前江金氏原本姓刘,早在两千年前,王莽篡权,诛杀刘氏皇族,刘邦七世孙以刘去卯、刀而留金。三十八世孙御史玉(字佩之)随高宗南渡迁徙上虞东乡七里滩(今丰惠渔门村)是为上虞金氏始祖。至今,前江金氏历经七百余年,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书香门第,英才辈出,蜚声中外,终成江南名门望族。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的全过程,是家族的“史记”和“资治通鉴”。
绍兴市家谱协会会长郭欢裕先生说:“一般而言,修谱有三个条件,一是传统村落完整和文化氛围浓厚,二是有识之士和热心人发起推动,三是有财力者资助。当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可谓根深蒂固。”
上虞是历史人文资源大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宋、明、清时期,丰惠是当时上虞的文化中心,曾出现修志修谱的黄金时期,许多名门望族争相修谱。这些宗谱世代相传,记录了大量的真实人文历史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往往在其他不少地方都是找不到的,其历史价值也是别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现今的上虞,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必然令人从内心滋生出更多的乡愁,人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归依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祖归宗、慎终追远,把修谱作为抒发家国情怀的一种有效方式,修谱热便悄然兴起。这无疑是促使社会和谐、文明的一种高尚情怀和精神追求。
而这些尤其体现在农村以及一些乡贤和有一定文化水准的当地长者身上,在一位或几位长者的倡议下,他们组织发起,并往往会得到广大村民的广泛响应,于是,便建立编纂组织,开展修谱募捐,同时,也能得到各级家谱协会的大力支持。
成立于2010年的区家谱协会,由一批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的老同志组成,对于上虞各姓氏家谱的修编,他们见解深刻,并开展指导服务工作。这其中,执行会长王伯安更是以热心著称,他热衷于抢救和保护民间流传、留存下来的传统家谱,支持、协助民间修谱工作,热心指导各姓氏家谱的续修。不仅如此,上虞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宗谱人才以及文史爱好者,他们搜集民间宗族谱牒,整理编辑谱牒目录,研究地方家谱文化,使这一功在千秋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留住乡愁,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著名学者冯骥才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中华民族最深的根在这里,而家谱文化是村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里,有几多乡愁?
家谱,除了记录一个家族的迁徙流变,必有家训族规,必有先贤传记,还有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可以说,家谱对人们而言,有宗规约束,有道德教化,更有榜样的力量。
确实,翻开每一部家谱,都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之道,都有耕读传家、敦亲睦族、孝亲尊长、爱国爱乡等传统伦理,还有一个个修身立德、立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先贤楷模,这些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传统力量,也是新时期大力倡导的时代精神。
千百年过去,这些传统力量一直牵引着我们向上向善,并细化为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乡寻亲,而浩如烟海的家谱资料则为寻根认亲提供了保证。他们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在故乡找到了同姓同宗的文化认同。
家谱里有丰富的乡愁。留住乡愁,家谱是一条重要的纽带。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很少继续在农村生活居住。一些传统村落渐渐冷落甚至消失,给家谱的传承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从一定程度说,现今家谱的修续可以说是抢救性的。
留住家谱就是留住我们的根,正如歌中所唱:“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这样,数百年以后,子孙后代仍能找得到回家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