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湖南奉姓有这么一说“奉姓瑶转汉”

2016-10-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3
转发:0
评论:0
湖南奉姓有这么一说“奉姓瑶转汉”,“奉姓瑶转汉”之说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

“奉姓瑶转汉”之说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

湖南奉姓有这么一说“奉姓瑶转汉”

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

其一,奉家山奉姓和虎形山瑶族乡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们都承认祖籍是广西桂林,后迁江西吉安,再西迁湖南,只是迁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个是南宋绍熙年间奉旨征蛮平乱后定居,一个是明洪武时逃难落担。

其二,奉家山奉姓始迁祖奉朝瑞,12岁赐进士,21岁袭武略将军,任邵州招讨使,因平蛮有功,加封镇国上将军,其后裔孙师广、曾孙文奇、玄孙宗正及他们的家属均受皇封,宗正死后享御葬,这些事,有南宋进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为宗正御葬撰写的碑铭中都有记载,此时离奉朝瑞去世仅45年,所撰内容应为事实。朝廷对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赐,是宋、元两朝为平息蛮夷之乱而采取“以夷制夷”方略的结果。

其三,奉家山和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谱谍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族长奉才碌家,住了3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

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

尽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曾经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等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梅山地域仍然生活着苗、瑶等兄弟民族的后裔,而从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瑶后裔,应当认定梅山是他们的发祥地。

其它研究

湖南奉姓有这么一说“奉姓瑶转汉”

不久前在湖南省新化县边远山区奉家山村寨考察时,发现清道光年间修撰的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神奇的记载:“……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当地族老奉友兴、奉孝玫及奉姓成年人都可解释:这是历届族谱必载的内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秦献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渠梁,次子名季昌,渠梁于公元前361年(庚申)继承了王位,称秦孝公,当年下令求贤,卫鞅入秦,公元356年(乙丑)秦孝公重用卫鞅,开始变法,其弟季昌极力反对,招致其兄渠梁的追杀,其弟只好敛迹韬光,以避其难,借外出采药经广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丰逃离而隐藏于护城河,由于此地形及生存条件不足以避难,于公元前355年沿雪峰山脉进入古梅山玄溪峒定居。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祸,改自家姓嬴秦为奉姓,(易“秦”字之二点)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季”字改为“吉”字,是逢凶化吉之意。现奉姓人数排居湖南省新化县110个姓氏的第26位,他们的祖源不容有人异论,湖南祁阳县奉文熊先生在修谱时欲把新化县奉姓于一谱,遭到新化县奉姓的抵制,理直气壮地说不与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见,“邑人”就是秦季昌家乡同姓的保卫服务人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奉姓来源考证:奉姓瑶转汉”之说真假判断!
1072年,宋神宗使怀柔之策,置梅山为新化、安化两县,随即在宋、元、明几个朝代,大量从江、浙、闽、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瑶和当地土著人,向云、贵、川、桂和周边山地迁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无瑶民”的结论似乎为时过早。笔者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调查时,瑶民奉才宝(系银行退休干部)提供一份资料,是一手抄本“圣令”,言“有瑶民奉姓添顺、万历元年逃新化奉家山大坪落业,改变为汉家,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为万古存照。”对于一个一般的逃民,因为瑶转汉,而得到圣令保护,几乎是不可信,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瑶转汉,而得到某级官府的一纸文书作为保护伞,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致信奉家山奉衡州,奉衡州又致信给原新化县文联主席田希凤,信中都对此事予以认定,并说“奉姓瑶转汉就由此时”。证据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瑶转汉呢?也有人举出许多证据。其一,奉家山奉姓和...
· 奉(fèng)姓
系承刘氏,始祖为刘敬。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奉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奉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姓苑》。〔姓源〕其姓源自奉春君之后。据《姓苑》记载,奉春君就是刘敬,秦汉之际,齐人,本姓娄。汉高祖在洛阳时,因献取关中之策,被赐姓刘氏,号奉春君,其后裔子孙有为奉姓者。〔名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奉氏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2例。奉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有奉阳君,赵国人,赵肃侯弟,赵相,苏秦至赵,说奉阳君;唐代时有奉诚可汉,回纥首领,名陈¨;汉代有奉挥,马军使;东汉时有奉盼,为主事;宋代有奉真,医学家;明代奉科,兰阳人,洪武中以人材得荐,授知县。〔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奉姓37人,临汾市3人。〔供橱〕奉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迁徙〕洪洞大槐树移民束鹿奉氏...
· 广西富川县奉姓
瑶族源流考查史料听传说,奉氏系远古盘瓠氏之后,居浙江会稽郡白云山七贤洞,因协助高辛氏帝喾巩固帝业有功,封盘瓠为会稽侯,赐二公主为妻,尝郡一千户,赐12子女姓氏,即盘、黄、李、赵、唐、奉、包、沈、任、邓、高、周,(亦有奉姓由同音的冯姓转音为奉、俸、凤姓的记载)。王封侯后,一次上山追赶野羊,头碰梓木身亡。其子奉进城封为镇国大将军,令在朝做官,因子不从,帝顺其意,又赐名山广泽,评王赐以券特,兄弟原避居南山各大山之中,号曰蛮夷。后子孙繁衍,晋前时期属于梁汉巴蜀,古长沙黔中五溪(即雄溪、辰溪、西溪、武溪、挡溪)的大山之中,号曰五陵蛮,晋末时人丁遂昌盛,大部分移居江西省泰和县大山之中,唐盛时期又移广西桂林之兴安、义宁、融县,怀远大山之中,因此神台上从古到今都写着“桂林堂,号曰南蛮。唐朝皇王念盘王子孙对巩固帝业,保卫大山有功,又赐盘王后裔天下各大名山世袭千户长(管理本族事务),随后裔群处,砍山为业,吃尽...
· 奉氏起源(一):源出嬴姓
源出嬴姓,出自秦献公第二子嬴季昌,属于避乱改姓为氏。春秋时期,秦献公嬴连(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的二儿子叫嬴季昌,因反对他的兄长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重用商鞅,在变法运动中遭到秦孝公的,因而而改姓“奉”,之后潜隐于奉家山附近。始修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7年)的湖南新化奉家山《奉氏族谱》中记载:“吾族本姓嬴,自吉公而易姓,至弼公……递传献公生二子,长名渠梁,即秦孝公也,次名季昌,乃吾易姓之鼻祖也,因孝公用商鞅,坏古制,开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权臣之乱政,痛旧典之沦亡,逆鳞累批,爰鞅犯禁,效采药遗踪,由桂林象郡徙江吉永丰,潜隐于濠,易姓为奉,更名吉。敛迹韬光,以避其难。为纪念祖宗,不忘根本,将嬴秦的秦字除掉下面两点为‘奉氏’。”嬴季昌在避秦乱隐姓埋名之后,不敢向社会公开。据其族谱记录,嬴季昌在奉家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后,“才‘语其子’”,即将自家的身世告...
· 奉氏起源(二):源于姜姓
源于姜姓,出自秦、汉之际齐国名士娄敬,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此支“奉”氏乃出自汉高祖刘邦属下重臣、著名的齐国奉春君刘敬之后。刘敬,原名娄敬,西汉谋臣,是齐国卢人(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在刘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奉氏,世代相传至今。据该支奉氏家谱文献《宁远奉氏氏族源流》的记载:“奉氏源于汉封奉春君,后以官为姓。始祖奉洞然,原籍江西泰和县鹅井塘,南宋时偕弟奉永济、奉永荣迁永郡北关外之司马塘。奉永济复迁桂阳州石马塘。奉洞然、奉永荣复迁宁远之南关外奉家山安塘,奉洞然三迁邑之东乡云塘。由奉洞然迁湘传二十八代。”姜姓奉氏族人皆尊奉娄敬(刘敬)为得姓始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