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横沙莫氏宗祠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横沙莫氏宗祠,据介绍,横沙村莫氏族人聚居于横沙村西南方,古时称此地为横沙境南约沙堤坊,现称沙边
据介绍,横沙村莫氏族人聚居于横沙村西南方,古时称此地为横沙境南约沙堤坊,现称沙边街,俗称沙边莫。沙边莫的祖先源于广东封开县南丰镇金楼村珠玑里。
据今1700多年前,莫氏人才辈出,每一代都有人考取功名。一世祖莫宣卿是唐大中五年(851)廷试第一,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二世祖莫晋官至刺史,三世祖莫如松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读仕郎,四世祖莫怀官至青州别驾,五世祖莫勇、六世祖莫永昌为宋景祐进士,七世祖莫如钝、八世祖莫违乃宋进士。
沙边莫氏族人为八世祖莫违后裔。可惜因年代久远,具体事迹已无族谱考记。根据东莞莫氏源考的资料记载,莫违曾将祠堂建于东莞蕉利,后因兵火战乱,祠堂被毁,后又将祠堂重建于东莞阮涌口。大约在明朝年间,横沙莫氏从东莞麻涌迁徙到了横沙南约沙堤(即沙边街)
由黄埔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黄埔区村落与住民》一书中提到,莫氏族人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沙边莫分成“后岗”和“秀福”两大支脉。时移世易,有一支族人分支到海珠区的北山村和赤沙村,继而又分一支房到合庆围莫馀敬堂。
解放前,曾有族人移居到海外谋生,因此莫氏族人遍布五湖四海。“其中,横沙莫坊沙边莫氏族人在横沙已有900多年历史,目前已传至27代,人口约为460多人。”莫惠嘉说。
上世纪曾用作横沙粮店
莫氏宗祠坐落在现泰丰酒家北侧,隐身于现代建筑物以及繁华的市场中。因无族谱考记,莫氏后人已无法得知这间祠堂具体建造于何时,只能根据其格局判断该祠堂为明清时代建筑。
莫惠嘉回忆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氏宗祠曾用作横沙粮店。“一进用作店面,二进用作仓库。前面没有包台,地势没有现在这么高。”在莫惠嘉的记忆中,他时常跟随父母前往祠堂用粮票换取粮食。“从小时候起父母就跟我说,这间粮店曾是我们莫氏用于祭拜祖先的祠堂。”直到1995年,莫氏宗祠才回归莫氏。
2006年,莫氏族人决定将祖宗物业部分租金拿出来,再加上族人捐赠,按照原有规格对莫氏宗祠进行了重建。工程通过网上招标、公示,保证公平公正。“莫氏宗祠对于莫氏族人有着许多意义。有了宗祠,族人们有了落脚点。走进祠堂,就像回到了家一样。”莫惠嘉说。
现为老年人活动中心
莫氏宗祠坐北朝南,深二进带连廊,墙体大青砖,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一进门厅可以看到红木浮雕屏风,上面刻有梅、兰、菊、竹及花鸟。抬头可见一块悬挂在房梁正中央的红布。据莫惠嘉介绍,这块红布名为“进廊挂红”,红布前短后长,有“吉祥”之意。第二进大堂内的正中央悬挂堂匾“片玉堂”,两边挂有各兄弟村道贺的对联。
据莫惠嘉介绍,原祠堂早已损毁于历史之中,如今看到的均为2006年重建,唯有一进屏风旁两根水泥石柱的圆柱形基底为旧祠堂遗留下来的物件,“这两个基底是我们根据记载从地底挖出来的”。
如今,莫氏族人的清明扫墓以及横沙会都在莫氏宗祠内进行。每到这两个节日,来自五湖四海的莫氏宗亲都会来此处聚会,热闹非凡。2006年以后,莫氏宗祠还作为老人活动中心,供老人们休闲娱乐。据悉,祠堂开放时间为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全天都有专人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横沙莫氏宗祠
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横沙莫氏宗祠据介绍,横沙村莫氏族人聚居于横沙村西南方,古时称此地为横沙境南约沙堤坊,现称沙边街,俗称沙边莫。沙边莫的祖先源于广东封开县南丰镇金楼村珠玑里。据今1700多年前,莫氏人才辈出,每一代都有人考取功名。一世祖莫宣卿是唐大中五年(851)廷试第一,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二世祖莫晋官至刺史,三世祖莫如松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读仕郎,四世祖莫怀官至青州别驾,五世祖莫勇、六世祖莫永昌为宋景v进士,七世祖莫如钝、八世祖莫违乃宋进士。沙边莫氏族人为八世祖莫违后裔。可惜因年代久远,具体事迹已无族谱考记。根据东莞莫氏源考的资料记载,莫违曾将祠堂建于东莞蕉利,后因兵火战乱,祠堂被毁,后又将祠堂重建于东莞阮涌口。大约在明朝年间,横沙莫氏从东莞麻涌迁徙到了横沙南约沙堤(即沙边街)由黄埔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黄埔区村落与住民》一书中提到,莫氏族人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沙边莫...
· 历经百年岁月的东溪励氏宗祠
东溪励氏宗祠,一座朴实但不乏历史厚重感的木质建筑,坐落在新桥镇东溪村。历经百年风雨,励氏宗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蒋曼如摄东溪励氏宗祠是县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所祠堂。据《励氏宗谱》记载:东溪励氏宗祠始建于1736年,建成于1743年。乡贤励元灏受族长和各位房长委托总理建祠全过程。励元灏不负众望,从筹划到建成,任怨任劳,苦心经营,实现了其父平生未竞志向,实现了全体族人的心愿。宗祠占地两亩,背北面南,四合式建筑,两进两厢。前进为门厅,另加东西两首附房,后进为正厅。入门厅、接戏台、连前厅、镶甬道与正厅相通。由于当初建祠木材料小质差,几十年后多有倾圮。1777年,由宗长芳三负责,拆旧更新,修后规模较前阔大宽敞,颇觉壮观。后来又经过多次修复。1824年,贤达励从乾带领村人再次修缮励氏宗祠。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是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耗资28.5万元,以县文物保护部门的标准修复,即目前所见...
· 沙村沙氏宗祠:南宋遗韵与五百年的沙氏传承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的沙村,隐匿着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沙村沙氏宗祠。这座传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不仅见证了沙氏家族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更是南宋遗韵与家族荣耀的完美结合。沙村沙氏宗祠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初年,当时沙氏家族便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地方风情。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沙氏宗祠依旧保持着古朴雍容的风貌,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将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凝固成永恒。宗祠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传统木结构的设计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在冬日的暖阳下,宗祠的匾额上“沙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四个大字出自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手,不仅为宗祠增添了艺术气息,也彰显了沙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宗祠入口处是一座高达2米的大戏台,粉墙黛瓦、木门廊檐,都透露出一种庄重与威严。这座大戏台曾是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沙氏家族曾经的显赫与荣光。如今,虽然戏台已不再有往日的喧嚣...
· 历经百年保存完好,清代修建的吴氏客家宗祠
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从湖广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后来很多客家移民被当地同化。但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对宗祠有着特殊的情结,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同时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公德。近日,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该县西平镇新发现几处福建客家移民于清代修建的吴氏客家宗祠。新发现的清代客家宗祠群分布在三台县西平场镇附近村落之间,在当地文管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来到西平镇东门外的一处古祠堂,据当地族人吴金芫介绍,古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创建宗祠的主人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湖广填四川”时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当地吴姓人原籍福建省龙岩州小池镇何家坡村。这处祠堂是当地吴姓人的总祠堂,占地面积达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筑,它由正殿、武圣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
· 莫氏之赤沙村
赤沙村地处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东部,又称赤沙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中村,以村为居,村内以果树农田为主,由赤沙经济联合社统筹,内有12个生产社,辖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本社区有居民1826户,居民人口3582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8万人。村名来由赤沙,这个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内的沙洲、山岗,甚至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都是赤色沙层,故名赤沙。村内四周环水,碧水长,又曾名赤水。赤沙村自古以来,村内分为东约、南约、西约、北约四个居民聚居地,也是村内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每一个“约”都有一座门楼。如东约的茂兴里,西约的石麟里,北约的中和里等。姓氏源流在海珠区,赤沙村是姓氏较多的村庄之一。根据赤沙村玉虚宫(北帝庙)于乾隆丙午年(1726年)重修时刻有本村十五姓的居民。除了周、李二姓已经消失之外,现存有莫、简、陈、黄、徐、冯、潘、苏、郭、曾、张、何、吴,共十三姓氏。各个姓氏先后从各地来到赤沙,可惜由于村中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