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龙口丁氏四合院建筑群
举世闻名的龙口丁氏四合院建筑群,龙口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1996
龙口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海内外的宾客慕名探访这处故宅后,无不为其建筑规模的宏伟气势、建造工艺的精湛考究、浓厚的胶东民俗文化而叹为观止。
丁氏故宅系清代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遗存的故宅,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扩建于嘉庆年间,建成于道光年间,至今已历经200余年的风雨岁月。据黄县志书载:“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其于昌盛时期大兴土木,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第。据统计鼎盛时期该家族宅第达3400余间,遍及大部分黄县城区,气势恢宏,冠绝于时。遗憾的是岁月流逝,百年沧桑,昔日的辉煌在兵荒马乱中已成为历史。现仅存有55栋243间,占地约1.5万平方米,建筑方面积4732平方米,不足原来其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
日前,丁氏故宅这片胶东稀有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海内外游客探寻“丁百万”家族史的一处历史文化印证。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百年悠远的苍茫古宅,寻觅一些彰显传统文明和丁氏家族的文化印记。
在胶东半岛,很早以前就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房、栖霞粮、蓬莱净出好姑娘”。其中的黄县房就是指的丁氏故宅。 现存丁氏故宅古建筑群,每个大院由五进四合院组成,以中轴对称布置和扩展,给人以庄重、沉稳的感觉。
![举世闻名的龙口丁氏四合院建筑群](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7120423ci1y.jpg)
提及建筑文化,丁氏故宅的“奇、礼、绝、怪”四大建筑特色造就了其闻名遐迩的神奇景观。一同前往的原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向记者介绍说,丁氏故宅整体布局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属套院式封闭群体,四周以墙围合,外形酷似宫城,采用了传统中轴分界对称格局。现已对外开放的“爱福堂”与“履素堂”便以一条更道为中轴分界线,纵贯东西分成封闭的两大宅院,每个大院又由横向五进小院落组成。尤为讲究的是从第一院落正厅一直到最后一幢房屋的前后中门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当有重要礼仪时,中门全部打开,从正厅中门走各幢房屋中门直贯始末,这就形成了故宅内“一奇”:“中门开在一线上”,颇有京城官府贵族府第之风格。
依中轴更道循步,可见丁氏故宅的“礼”之特色。院落地面铺设上颇有考究,石块的色彩、形状有严格区分。如“爱福堂”的更道(仆人、佣人、更夫走的路)铺设的是青色不规则石块,而丁家主人们不走更道走中门,连接中门之间院落的地面有一道宽约2.5米、长8.5米,用方方正正、规矩典雅的白色理石铺砌的石毯,主人们便走这道石毯,象征尊卑有别,这显示了丁氏故宅无意胜有意的封建等级观念之“礼”。
继续欣赏这百年老宅,“绝”、“怪”特色更为彰显。丁氏故宅建筑风格为北方传统硬山式建筑,建造工艺精良,外墙体石缝用糯米灌浆,磨砖对缝,毫厘不差。极具艺术品味的浮雕、透雕相结合,用于隔扇门窗、梁柱间的雕花。门扇浮雕图案缤彩纷呈,松竹梅兰,琴棋书画,福寿呈祥。雕刻刀法娴熟,技艺精湛,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建造技艺之精良,堪称丁氏故宅“一绝”。而丁氏故宅屋顶飞檐曲折形成优美的曲线,饰以“龙头吻兽”呼之欲出惟妙惟肖,模样像龙张着大嘴,又称之为“蚩吻”,传说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平生好吞,故被封在屋顶正脊上镇灾免邪。在4条岔脊上,分别排列着5个形态怪异小兽,建筑学上称为“行什”、“斗牛”、“獬豸”、“狻猊”、“押鱼”,民间习惯称之为“屋脊六兽”,俗称“兽狗子”。林仙庭告诉记者:“清代建筑的脊兽还是威严权力的象征,平民老百姓家的屋顶上是不允许安置脊兽,否则将招来杀头之祸,有官职的宅第才可以安置,但数量上又有严格区分,北京故宫太和殿岔脊上兽件最多共计11个,而中和殿、保和殿只有9个。王公大臣们随着品级的高低而逐次递减,丁宅为官宦府第,因此安置脊兽。这一屋顶雕饰成为丁氏故宅怪的体现。”
拜谒丁氏故宅,不能不提及它的主人,这富甲一方的山东富豪丁氏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家族文化支撑着家族的百年兴盛?
走进丁氏故宅族谱陈列室,记者从族系和现在丁氏后人的世界各地分布图上可以看到,丁氏家族自明初从密州府诸城县白马河藏马山迁徙黄县落户以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有后裔7000多人,现在世的后裔达2000余人,遍布国外11个国家,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举世闻名的龙口丁氏四合院建筑群](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71204459dqj.jpg)
丁氏族谱中云:“吾祖源于南沙河草马山,为日照诸城县界,自始祖丁公太婆黎氏,率男儿人迁居于黄,中阅数代失传,传至孙旺,卜宅西关,产业定焉,后渐衍渐繁至六七代而黉序蜚声,田园广扩。至十一世而余小子,叨宴南宫。际云一经获选,其敦本力田,兼事货殖者,为邑首富。”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丁氏先祖明初来到今天龙口,前几代人失传,到丁旺这一代人始有恒产,把丁旺作为三世祖对待,到六世祖丁得实(1562年——1643年)时,读书中举就有了名声,田园产业也扩大了。到十一世丁际云考取进士,便巩固基础教育,致力耕种,兼做商业贸易等等,成为黄县首富。到了乾隆年间,则发展成为山东首富。
丁氏族谱记载,只丁际云一家,五辈人中进士3名、举人8名。林仙庭说:“丁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他们秉承‘以德治家,诚信经商’的儒学理念,自明朝嘉靖至清末民初,丁氏家族先后有4人考中进士、17人考中举人,家族为官者达323人,是清代着名的仕宦大族。家族兴盛以儒学倡导治学,进而入仕为官。”在今天的丁氏故宅,仍保留当时家族的私塾,可见对于学习的重视。
“学而优则仕,这也是丁氏家族一贯提倡的。但为官之后,丁氏家族很会运用以官助商,大力发展家族产业。仅十二世丁敦祖创办的商号文来,当时在全国就有当铺72座、钱庄36座,真可谓财源广进,家大业大。此时又正值乾隆盛世,国泰民安,客观环境十分有利。丁氏家族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将儒、官、商做到有机结合,故长盛不衰。乾隆年间盛极时,当铺、钱庄遍及我国东部11个省市,被誉为诚信经商的当铺世家。相传资产折合白银5400万两,是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为山东首富,故得绰号‘丁百万’。”林仙庭说。
由此可见,丁氏家族的经营文化是走了一条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读书、为官、经商三者密不可分,它们三者的基本关系是:读书是为官和经商的根本和基础,为官是经商和读书的保障,经商为读书提供资金也是发家致富的关键。由于丁家把上述三者关系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因而,家族的兴盛跨越了整个清代。
当徜徉在清代名噪胶东,闻名于京城内外的“丁百万”家族遗存的这处深宅大院中,仿佛已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幽静清雅的故宅内,丁香满园,清荷幽兰,松竹点翠,紫藤摇曳,老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在向记者述说着家族的生活往事。
丁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黄县当地土着居民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既以当地习俗为主,又有本家族特色的生活习俗。
丁家每逢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到磕头祭拜。重大节日男人要磕四个头,一个是给天地之神磕,另三个头分别在灶神、社稷六神、祖先牌位前磕头,女眷则只在祖先牌位前作一个“万福”。
丁氏家族中的晚辈人,一日三餐要向长辈问安。其中晚辈中的年长者,可以坐在杌橙上问安,其余的晚辈必须站立问安,不得有任何嬉笑、言谈或举动。厨房里的主厨,一般是主红案者,每天下午要向女主人问明第二天三餐吃什么。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管家、帐先生、教书先生等属家里人,吃上等饭菜,佣人、长工、丫鬟等是家外人,吃较差的饭菜。吃饭时,男女不同桌,女眷和孩子坐在炕上小桌前吃,男人们在地下围坐在方桌前吃,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手吃,也不准边吃边说笑,事事要按规矩办。
丁氏家族中的人过生日,中午吃面条,要用水瓢把面条和汤首先泼到房顶上,然后才能坐下吃。据说这样可保健康长寿。小孩掉了牙或是拔下的牙,下牙必须扔到房顶上,上牙要扔到阴沟里,这样才吉祥。每逢重大节日或府里庆寿,丁家还请人进家说书唱戏,一般在窗外说或唱,老爷和太太坐在屋内炕上听。丁家与当地群众不一样的习俗有,一是过年不贴过路钱,据说丁家从不花过路钱,另一个是,丁家不在粪场插高粱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意思是丁家不靠种地靠经商。另外,丁家媳妇生孩子,如果头胎或二生男孩,依次要在屋檐下挂上一张弓三支箭,共挂两张弓六支箭,意为防天狗叼走小孩,让神仙用弓箭射杀天狗。三生以后的男孩或女孩就不挂弓箭了。
![举世闻名的龙口丁氏四合院建筑群](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9/2712053566fc.jpg)
“勾斗”,是丁家盛粮食的容器。丁家子女成家立业后分家时,要有同族同戚人在场,将家业分成几个等分作成阄,然后放入此斗中,分家人依次用筷子向外夹阄,夹着哪一份家产就得到哪一份,最后立下分家文书。每逢过八月十五等重大节日,亲家间还要送节令,也就是亲家间互相送东西,据说丁家与栖霞牟二黑子结亲后,送节令时,牟家给丁家送来的食品足有三马车,其中的包子个头很大,要两个老妈子才能吃一个。另外送的黑面饽饽,原来是栗子面做成的,很贵重。而丁家给牟家的回礼是送了个戏匣子(手摇留声机),能放唱片,牟家得到此物后,起初不会用,后来学会用法后,整整放了三天三夜,周围的群众都到他家听戏,夸奖戏匣子好。
丁家建筑每个大院正厅是祭祖供神、迎宾和举行喜庆礼仪的地方,同时也是丧事时停放灵柩的地方,同族同戚人要到正厅祭奠。但是,未成年或未婚配的青年男女去世后,不能在正厅停灵,要改在倒厅内停。
另外,丁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正月初六去祖墓上坟。据说是当年丁家青年人30岁左右夭折的很多,为了给丁家青年人祈求长寿,就由本族人设定了一个正月初六上坟日,后来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丁氏故宅已经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山东省农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烟台市文明单位等称号。丁氏故宅内的复原陈列,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观众可以从中探寻诸多领域的文化遗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龙口丁氏故宅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30125/1048710/36729c5b-4d4b-40b4-917b-d92aa48e1829.jpg)
简要介绍:丁氏故宅,又称丁氏庄园,是清乾隆年间“丁百万”家族遗留下来的宅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胶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丁氏故宅位于山东龙口市黄城西大街,占地3.106公顷,建筑面积8042平方米。丁氏故宅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1985年8月被龙口市政府定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原为清初黄县巨富丁百万家族所建。丁百万是黄县著名富豪,以经营当铺、钱庄起家,清康熙年间始致富。丁氏发迹后,征召邑内外能工巧匠,在黄县城里营造宅第,规模宏大,有2700余间房屋,现存240间,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屋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建筑特点:故宅藏有文物1...
· 山东省-烟台-龙口丁尔纲
丁尔纲(1933~)山东龙口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内蒙古大学、北京函授学院、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及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山-科院研究员。山东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秘书长、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丁尔纲新时期文论选集》(上、下)、《新时期文学思潮论》、《鲁迅小说讲话》、《茅盾评传》、《茅盾的艺术世界》、《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茅盾人格》等专著,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参与审定40卷本《茅盾全集》。作品获中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中国茅盾研究50年来突出成就奖、内蒙古首届索龙嘎文学奖、华东田汉戏剧奖文学评论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刘勰文学奖。
· 刁氏龙口四村
![](https://imgs0.zupu.cn/news/201911230121/1048332/9ba605f2-cb6f-4475-a69e-afe439f6cad9.jpg)
黄山馆镇隶属于山东烟台龙口市,位于龙口市西南部,龙口、招远、莱州三市交界,北临渤海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域面积30.57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人口1.13万人。黄山馆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有名的驿站之一,境内的海岸线长达4.5公里,拥有可养水面6000多亩,镇域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烟潍路、青招路、战备路三条主干线贯通,交通、通讯等设施完善。黄山馆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有名的驿站之一,境内的海岸线长达4.5公里,拥有可养水面6000多亩,镇域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烟潍路、青招路、战备路三条主干线贯通,交通、通讯等设施完善。该镇驻地黄山一村,明洪武年间,赵、刁、刘、王姓由河北任丘县迁来,赵姓落居东北,取名东北村。四村名为西北村,后改名四村。四村位置面积:四村位于黄山馆西北隅,东与一村相接,北临渤海1.5公里,西靠店子村,南邻三村,距黄城30公里,距龙口15公里,离镇政府约...
· 四合院
![](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915/a7c291c0-3fee-4b9c-9b9d-9214b5d16ed8.jpg)
历史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四合院的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
·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
![](https://imgs0.zupu.cn//ueditor/2021/10/21/b9621dd1-588a-4d32-89f6-84b8fef52117.png!water)
斯宅村地处偏僻,高速下来还有长长的小路要走。路边景色秀丽,道旁并有流淌的小溪一直伴随。虽然山回路转,道阻且长,一路行来并不烦闷。‘斯’是一个百家姓里面没有的冷僻小姓。诸暨斯氏迁居至此的年代据说可以上溯到唐朝。千百年斯氏后人繁衍生息,孝义溪两岸聚族而居,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斯姓聚居地。随之而成的便是大量的古民居建筑。保存完好的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有十几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座便是作为第五批国保的斯氏古民居建筑群里的三个子项: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其余各处也多为浙江省保。先到最远处的斯盛居。这是一座标标准准的大豪宅。据统计里面共有1322根柱子,所以人们称之为“千柱屋”。斯盛居建于清嘉庆初,由斯氏三十二世孙斯元儒建造。在其正厅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於斯为盛”四个九叠篆书字。斯盛居即由此得名。“唐虞之际,於斯为盛”。论语里的这句话,正好融合了家族姓氏,用于此实在是工巧至极。斯盛居具有区别于其...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